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挑山工》教学杂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曾获得全国散文大奖,选入教材也有二十多年了,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和老师读过它。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挑山工的那种精神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挑山工》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曾获得全国散文大奖,选入教材也有二十多年了,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和老师读过它。我也成为其中一名读者和教者。初读觉得平淡,越读越觉得人物厚实,读到深处竟为挑山工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不已。但是,如何引导十岁左右的孩子也能寻找到感受到挑山工平凡中的坚毅呢?
一.读图读词,读出挑山工的生活
我认为插图是文章生命的一种体现,在本课中,插图的价值尤其重,因为作者的书房就有一幅表现挑山工的画,先从图切入比从文切入更贴切一点。看图时,我对孩子们说这就是泰山上的一位挑山工,他一年四季,天天面对的是什么?由观察开始导读好文中几个词语“光溜溜的扁担”、“沉甸甸的物品”、“陡直的山道,没有尽头”,因为它们深刻地写出了挑山工的现实生活。我让孩子们想象“这根扁担在这位挑山工的肩上由粗糙变得光溜溜的,由新变旧了,它会在挑山工的肩上留下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说肯定有伤疤,厚厚的老茧。当我们想着那些伤疤和老茧再读“光溜溜的扁担”这个词,眼前不再只有字,还出现了挑山工挑在肩膀的辛劳。读“沉甸甸的物品”时,先看图说一说,沉甸甸的物品能把挑山工的身体压得怎么样?学生在这一问中发现了挑山工身材的矮小,弓下去的腰,再把这种发现读到沉甸甸中去,他们的朗读声也沉重起来。我引用明朝一位诗人的名句“拔地五千丈,冲宵十八盘”来说明泰山挑山工要攀登的“陡直的山道,没有尽头”,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挑山工的路是那么高,那么远,那么长,那么陡。带着这些丰富的体会再读图读词回味,学生动情了。这就为下面的读书即进一步寻找发现挑山工的精神做好了一个情感储备。
二.质疑读文,寻找一个谜底
我们常说,质疑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没有思考的课堂没有活力。我是十分赞同的。这篇课文中就有一个很突出的点可以引导质疑。
作者画的挑山工挂在书桌前有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换掉。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发现有很多的收藏家都想得到它,有的竟出巨资购买,但是都被作者一口拒绝了。作者说:“我需要它。”学生在此处展开质疑:“为什么不肯卖?”“这幅画有什么特别的价值吗?”“作者究竟需要什么呢”等等。问题水到渠成,体现主题,避免许多盲目和偏狭。我再去激发孩子要想发现这些谜底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作者本人写的文章,才能找到最真实的答案。孩子们一呼百应,自然投入到读书中并渐渐发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平凡中坚毅起来,升华起来。就是凭着这股精神,在漫漫1545米的山路上,风华正茂的作者和他的画友们能登临的地方,挑山工也登上来了。于是,学生发现“当手拄青竹杖的我们累倒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看到了挑山工;当我们满头大汗地爬上了半山的五松岭,看到了他;在一览众山小的极顶小卖部前,又一次碰到了他。”回马岭,五松亭,极顶小卖部,读完这几个地名,不过两秒钟,但是对于身负重物的挑山工来说,攀爬起来谈何容易!仅泰山十八盘一段山路,就有1600多层石级,只登这一段路,就需要四个多小时,挑山工靠的是什么呢?当听到我这样讲这样问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懂得了坚持不懈的含义,而坚持不懈就是挑山工的精神。再读挑山工讲给作者的一番话,体会其中的意味深长就不是个难题了。我们觉得挑山工的每一句话都像一句人生格言,在朴素中蕴涵坚毅。如“就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读完这些,学生终于发现了挑山工身上存在的不仅有力量,还有精神,也难怪作者要把挑山工画入画中,“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恰如作者自己在其他文中所言“泰山给了我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的生活中,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就是与挑山工在一起的。它已经注入我的骨髓,我要永远地将它保留。”当我们爱上了挑山工的精神,“挑山工”三个字也就具有了非凡的含义,所以我告诉我的学生,最彻底的谜底不是破解了的作者的迷,而是我们寻找到了同样对我们有启发的精神和力量。“挑山工”三个字是我们发现的一句人生格言。
上完这节课,很多孩子的座右铭里多了三个字――挑山工。我们感受到了与《挑山工》在一起的精神和力量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春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