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克勒门“梦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克勒门“梦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陌姬:

性别女,爱好男。澳洲籍双子座小女人,原产地中国上海,现居伦敦。坐着写文,躺着睡觉,文风细腻多姿,直击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医科出身,却又对爱情有着敏锐的触觉。网络骨灰级,著名美女,曾任榕树下签约作者,红袖、晋江等诸多文学网站驻站作家。新浪微博:http:///mojidare

2013年,在好莱坞,有一个华人的名字再次被人关注了,他就是李安;2013年,在上海,有一种文化生活沙龙被继续推崇,那就是“克勒门”。这期“克勒门”沙龙的主讲人也非常有幸地请到了李安的好朋友、学妹,知名的画家——颜正安女士。

“梦影”一开始,克勒丽人——阎华就给大家播放了一段1982年的10分钟的“微电影”,故事讲述了二战德军俘虏营里一个篮球运动员用自己的篮球技术争取生存机会的故事。短短的十分钟黑白片,在场的来宾鸦雀无声,心思都被屏幕上的内容紧紧地抓住了……这居然是颜正安在美国读研究生一年级时候的一个作业,名字叫《最后一局》,是一个年轻学生的作品。颜女士对电影的理解水平可见一斑,阎华忍不住抓起话筒告诉我们:闻名遐迩的《Discovery》频道的中方制片人也是今天的主讲人颜正安女士的台头之一。在笔者的印象里,颜正安女士为人非常低调,完全没有架子,还经常玩心大起地招呼大家一起热闹。这样平易近人的才女背后居然有这么多一层又一层的光环,叫人实在由衷佩服。

在大家的好奇心趋势下,颜正安为大家讲了在她眼中的师兄:李安。颜正安说:李安是集中华孔子、孟子、老子思想于一身的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人,他任劳任怨,个性也温文尔雅,还烧的一手好菜。《饮食男女》里面所有的菜,李安都会做!颜正安还说:李安有一位好太太,但是他之所以能娶到这么好的一位太太,这跟他本身性格脾气好也有关系。据说,李安的父亲曾经对李安说过这样一句话:“男人娶老婆和女人嫁老公一样,一定是找‘青菜萝卜’那一型的,而不是‘山珍海味’。因为青菜萝卜可以天天吃,而‘山珍海味’天天吃的就要吃出事来的。”这是多么务实而又智慧的一句话呀!

颜老师在沙龙会上展示了许多当年和李安大导演一起的照片,当李安还不是好莱坞A级导演的时候的照片。当时都是穷学生的颜正安、李安还有其他4个同学,为了共同的电影梦聚到了一起,开着破旧的,甚至没有空调的车子在美国最热的公路上行驶。在每天只有不到30美金生活费的拮据的情况下,6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的中国人挤在汽车旅馆的一个房间里蜗居了好一段时间,吃最便宜的食物,自己动手做服装和道具,就为了拍摄电影。颜老师说:李安的个性就是他愿意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给剧组打杂、做无名工人,有许多甚至在片尾字幕都没有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李安都不介意做。他们同学中很多人拍片子,李安都会跑去帮忙。这样吃苦耐劳、低调务实的精神奠定了他今日全球著名导演的基础。

上海有名的老电影院,老早的大光明电影院总经理聪明的小儿子——胡思华,老胡小开又一次光临了“克勒门”,为我们讲起了当年“大光明”的传说。胡老先生说:那时候大光明、美琪、国泰都属于国光影视公司,三个电影院其实是一个后台老板。主持人阎华小姐这时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原来这些都是你们家的呀!

胡思华老先生呵呵地笑了笑,继续说:那时候去大光明看电影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看电影是一种Life Style的体现。那个年代即没有电视,也没有现在的时尚杂志,更别提网络了,那个时候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一种接受国际思想潮流,与国际接轨的一项活动。只有从电影院里才能知道现在国际上都流行什么,穿什么样的衣服,化什么样的妆,举止行为等等。那个时候电影对上海的时尚推动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上海恰恰是当时全中国的文化交流集中点。胡小开说:那个时候有句话说“You try to be a gentleman.”你要试着做一个绅士。绅士文化不正是海派文化的精华点之一么!

这张是秦怡女士年轻时与戈里葛利派克(Gregory Peck)的合影。Gregory Peck是谁?他就是出演《罗马假日》男主角Joe Bradley的著名的好莱坞演员。秦怡女士谈起自己对派克先生的印象,说:派克非常谦虚,我们遇到他想问他关于《罗马假日》的拍摄事迹,但他几乎从来不提自己的成就,一味地夸赞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是多么了不起,赫本的演技是多么的真实又细腻。每次说到这段,笔者就忍不住感慨,关于“赫本与派克”的故事。派克遇见赫本时,他36,她23,他陡生爱怜。他们都是演员。那是他们第一次合作,分别饰演戏中的男女主角。那时,他已是好莱坞的大牌明星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而她,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那时候,他的第一次婚姻已走到了尽头。他多么渴望得到她的爱情啊!然而,从小受到父母离异伤害的她,对离了婚的他感到害怕,因而远远地离开了他,有情人没能成为眷属!1954年9月,当她和丈夫结婚的时候,他千里迢迢赶来,参加了她的婚礼。其实,她的丈夫也是他后来给介绍的,是他的好朋友。他送给她的结婚礼物是一枚蝴蝶胸针。赫本于63岁时逝世了,他来看她最后一眼。10 年后,赫本生前衣物慈善义卖在著名的苏富比拍卖行举行,87岁的派克拄着拐棍,颤巍巍地前去买回了那枚陪伴了她近40年的胸针。2个月后他与世长辞。她是公主赫本,他是绅士派克。

胡思华先生回忆:当年那些好莱坞电影在外国后,大约一个月就可以在中国上映了。而当时根本没有现在的翻译或者字幕组,电影全靠这些中英文双语都尤其熟练,并且对两国文化也相当了解的老前辈们做“译意风”。所谓译意风,用现在的话可以粗糙的解释为:同声翻译。译意风是这样工作的:影院的座椅背后安装有一只小小的方匣子,里面有电线连接发音机。当观众把一张“译意风券”交给招待时,他就会递给你一副可以戴在头上的听筒,并把听筒上的插头方匣子,等“译意风小姐”开始翻译时,你耳中听见的便不是莫名其妙的英语,而是她们清脆悦耳的国语了。1939年11月4日,“大光明”首次应用这套设备,试映华纳·裴士德主演的好莱坞影片《江湖奇侠传》,招待中外新闻界人士。平日十分挑剔的记者们意外地对这套译意风设备一致唱起了赞歌,一位记者将此形容为“像是带了一位到美国去镀过金的伴侣,她亲切地告诉你这不是硬译,连对白都念给我听,有时,还夹着趣味的语调”。当时做译意风的女士们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译意风小姐”,是一个很时髦,待遇也极高的,备受影迷喜欢的职业。

说起胡思华就一定要先介绍一下胡先生的父亲——胡治藩先生,据说胡思华的父亲胡治藩先生是一位“看莎士比亚原著不用字典”的人物,所以当时那些著名的外国电影的名字都是由这位胡治藩先生一锤定音的。据说胡治藩先生那时每天需要看四部电影,一般人一天看两部电影就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看到三部开始头晕脑胀,四部就基本都Exhausted了。而“看莎士比亚原著不用字典”又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就是一般的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甚至是非语言系的外国大学生都不一定能看懂莎士比亚原文,在一句莎士比亚原文的旁边一般需要大约十来句现代英语解释翻译,相当于古汉语于现代汉语的难度。这样一来也就可以解释当年那些经典的那些外国电影名的翻译为什么这么到位、出彩,甚至比原名更叫人回味难忘了,原来这些片名是出自这样一位了不得本事的老先生之手。那一个一个至今仍然深入人心的响当当的名字《出水芙蓉》、《魂断蓝桥》,等。要知道《魂断蓝桥》的英文原名如果直译的话只不过叫《滑铁卢桥》罢了。

当然那时候看电影也算是一种奢侈的行为,一般的票价在6角左右,大光明的电影票最高有卖到2块5角,而那时候的人家一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8块。所以这些关于电影院的记忆现如今都只有听得这些老小开——胡思华先生,或者城隍老爷的女儿——秦怡女士来告诉我们了。据说秦怡老师7岁去大光明看电影的时候,当时3岁胡思华老小开还只知道电影院里有很多人会给他糖果吃呢,谁让人家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嘛。不过因为胡思华小时候常常去家族的电影院,对当时的好莱坞明星都非常熟悉。胡治藩老先生最得意的事之一便是在40公分左右高的厚厚的一叠明星海报里随便抽出一张来问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这是谁?”而胡思华每次都能答对,丝毫不差。

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大堂地板上,细心的朋友能看到印在地板上的三种形状奇怪的图案,由于图案很奇特,多少年来,千人千解,百人百答,众说纷纭。关于这个“大光明奇怪标记地砖”的问题,我们在克勒门——梦影沙龙会上也专门问了胡思华老先生,可惜老先生那时候年纪太小了,胡先生在现场说:“这个我也是听说啊……据说那地上的三个印记是匈牙利设计师乌达克自己的标记。”

笔者觉得:关于大光明的故事基本上可以拍一部《乌达克密码》了。据胡老先生说的大光明第一次建成后被烧掉了,然后再由乌达克设计出的现在的大光明,地砖上留下这样奇怪的印记,而影院顶上那根梁还是有弹性的,观众坐下去后会压平几度,观众离席后再恢复到原来的弯度……“这个有人专门测量过的。”胡思华先生认真的说。

在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下,当时的电影界老前辈们把好莱坞的电影模式融会贯通,巧妙地运用在了本国的电影制作中。由此出现了许多经典的中国电影,如《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以及后来的《乌鸦与麻雀》。颜正安女士表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先驱。所以我们有了周璇,有了胡蝶,这些经久不衰的名字与记忆。比起现在生搬硬套一哄而上的抄袭风气,我们实在是需要反思。

1938年,柳中浩,柳中亮两兄弟提供资金,和明星旧人合办国华电影公司,又揭开了电影史上新的一页。国华影视公司签署的电影明星其中就有周璇。现在的黄浦剧场,即曾经的金城大戏院也是这柳氏兄弟开的,可谓是国产电影的首轮片场,《渔光曲》等票房大片都是在金城大戏院里首映的。今天柳中亮的儿子,现年87岁的柳和清老先生也亲临“克勒门”沙龙会,他的太太正是著名电影演员凤女士。这种风华绝代的照片,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只有两个字:秒杀!

柳和清老先生在梦影沙龙会上为大家生动地讲起了专属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和职业,比如:跑片。跑片指的是在电影拷贝有限的情况下,为了使几家戏院能同时放映同一部影片,经电影制片商授权,各戏院将放映时间错开,由跑片员骑自行车或摩托车来回运送单卷拷贝。如今也有人将备用拷贝称为跑片拷贝(BICYCLE PRINT)。因为这些跑片员的灵巧,哥伦比亚公司的彩《一千零一夜》在上海赢得了双倍的票房。

说起跑片,争抢电影拷贝的事情,柳老先生又给大家讲起了那会儿电影院、影视公司之间的抢片竞争,而那个时候就有了“炒作”。几个老电影人这样表示:我们做电影的都知道,那个时候如果在报纸上看到那种双面大广告的影片介绍……那个电影一定不怎么样的。因为片子一般才需要夸大炒作,营造出一种广受欢迎的假象。运送报纸广告进行宣传,送票制造“满座”的假象,提供充足冷气打造舒适环境而吸引观众……这一系列的商业炒作原来早在黑白电影年代就已经有啦,如今的媒体宣传们,你们还觉得自己很厉害吗?

黄蒙拉、薛颖佳和宋思衡几位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们为大家献上了好几首电影插曲,笔者大概记得有《辛德勒名单》、《海上钢琴师》、《Breakfast in Tiffany》、《Theme of Harry Potter》、《钢琴师》、《德黑兰1943年》。这些可都是部部经典,不容错过的好电影,笔者强烈推荐没有看过的人去看一下。那么这些艺术家们演奏的如何呢?笔者只能说:当时差点就忘了这是在现场弹奏啊,我老以为就是原声版的呢!

最后,几位为当年这些名片配音的老配音演员、艺术家们也在现场即兴地为大家重温了一次那些如梦似影的完美的配音表演。据说刘广宁为了“克勒门梦影”还特意重看了两遍《魂断蓝桥》,而曹蕾老师更是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她自己写的小诗,是她对生命,对她的这份职业的最真的感悟,童自荣老先生在毫无乐理知识的情况下配的莫扎特……这些老前辈们的精彩表演更适合我们闭上双眼,沉浸到那份曾经的记忆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