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优劣势分析及战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优劣势分析及战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必然要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京津冀产业碳化升级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相应战略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 升级 京津冀

绿色、低碳科技产业发展已经是一个全球趋势,必将造就以低碳技术、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相关产业。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必然要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因此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尤为重要。

一、北京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科技优势。科技资源是北京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升级的最大优势。北京集聚了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委的高层次科技管理人员,还集聚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科研机构500多个,在科学技术5个门类77个学科中北京拥有71个;北京的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国的6%,科研人员占全国的19%、科学院院士占全国的56%。北京各项科技活动情况在全国都是居于领先地位。

其次是产业结构优势。北京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2.5∶32.7∶64.8转变为2010年的0.9∶24.0∶75.1,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产业贡献率看,2001—2010年北京第三产业对GDP的平均贡献率达75.86%,其中2008年达到最高值97.5%。第三产业具有低污染、低耗能等特征,是典型的低碳型产业,这为北京产业低碳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是低碳先发优势。1997—2010年北京万元GDP能耗从1.79下降至0.49吨标准煤,下降了72.63%。2002—2009年北京能源消费平均年增长率为5.71%,同期GDP平均年增长率为11.77%,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485,相对于GDP而言,单位能源消费降幅较大,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劣势

首先是主要能源仍以煤炭为主。北京市自身资源匮乏,90%的能源需要从外地调入,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特大城市。北京经济总量和单位GDP能耗虽然在国内位居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特大城市相比,经济粗放型特征仍然明显,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北京总体能耗仍会较高。从北京能源消费的品种来看,其主要品种分别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及其他能源,其中煤炭所占比重最大。就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情况来看,两者发展速度较快,但总量较少,难以适应北京向世界城市、特大城市迈进的步伐。

其次是人口数量、机动车保有量基数大。近年来,北京人口持续增加,2011年北京总人口达到1961.2万。水资源方面,2010年北京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124.3立方米,与国际上提出宜居城市的人均拥有水资源标准1200立方米相去甚远。交通方面,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私人轿车的增多直接导致市区道路拥堵,机动车产生巨大的碳排放制约了北京经济低碳化的实现。总之,资源、能源、人口、交通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北京低碳经济的实现。

二、天津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具有经济低碳化的巨大空间和产业基础。与北京、上海相比,天津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占GDP的比重较大,2009年这一比重为53%,这意味着天津发展体现产业低碳化的高端服务业和传统重化工业低碳改造升级存在着巨大空间。此外,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新区内的主导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设备和地热能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是中国风电设备主产区之一。新型能源建设运用、水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滨海新区还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大力支持,已形成了低碳环保产业集聚、低碳技术低碳设备制造领先于全国的局面,未来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大型低碳经济示范区。

其次,天津低碳经济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天津正推进由老工业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变,提出打造高端产业、自主创新、生态宜居的三个“高地”,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低碳经济与产业升级。2009年滨海新区与欧盟合作共同实施产业共生和环境管理项目,与日本共同进行“构建亚洲3‘R’网络—中日合作TEDA区域环境资源循环系统调查研究项目”。中新生态城则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经济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的宜居示范新城,开创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新模式。上述项目的建设使得天津在低碳经济建设上已具备一定的基础。

第三,天津滨海新区具备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国家把天津滨海新区定位成“宜居生态型新城区”,赋予新区多项扶持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具有先行先试的权力,形成独特区位优势。2009年天津滨海新区设立了全国首家综合性排放权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弥补了我国没有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的缺陷。排放权交易所促使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国际碳排放市场中建立交易关系,同时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也为天津发展低碳金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劣势

首先是重工业化程度深。天津是老工业基地,2010年产业结构为1.6∶52.4∶46,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且重化工业趋势明显,重化工业是天津GDP增长的主力。根据天津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天津市未来将重点发展的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也均为重工业,随着一些重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比如空客A320、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项目,天津重工业规模还会持续扩大,短期内难以实现产业结构低碳化。

其次是高耗能产业比重较高。工业是天津市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和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源。2004—2010年,天津市工业能源消费在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一直处在65%以上。其中,高能耗行业占工业主要能耗比重一直高于80%。在天津高能耗行业中,能源消费量高的行业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量高的行业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6个行业。

第三,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长期存在。天津为能源输入型城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能源结构属于高碳性质。201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9%。随着滨海新区一大批重化工业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天津未来能源消费将有显著的增加,煤炭消费更是会大幅上升。近几年,虽然天津加大了新能源建设力度,但目前还不能成为主流能源,未来很长时间天津将无法摆脱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强度,使得天津在经济低碳化方面任重道远。

第四,低碳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品牌和扶植政策还较为缺乏。首先,在低碳产业发展中,天津市在技术标准、规则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产业核心优势不强,产业品牌效应不明显。其次,缺乏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制约滨海新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内资企业对低碳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的较少,没有充足的技术实力储备。低碳技术的开发需要依靠企业的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需要政、产、学、研、金五个方面的合作,合力打造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平台。最后,发展低碳产业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于加强。

三、河北产业低碳化升级的优劣势

(一)优势

首先是制度优势。2010年河北出台了《河北省环京津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重新布局环京津产业。按照规划,河北在京津冀的发展定位为:京津冀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休闲旅游、绿色健康食品和二次能源基地,在河北构筑环京津高端食品制造产业带、环京津现代物流产业带、环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带、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河北把环京津冀地区定位成能源消耗较少的低碳经济发展区,环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多为碳排放量小的加工业和低碳环保的服务业,其中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旅游业、食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低碳且高附加值的产业。河北通过承接京津转移产业,促使京津科研成果在河北转化,达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目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是产业承接优势。北京2009年已率先迈向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进入到加快新城建设、打造首都经济圈、并朝着有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方向迈进的阶段,它与周边城市地区的关系已经由集聚、“虹吸”为主开始转向扩散和辐射为主,正在对整个区域的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契机。河北应抓住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利好的机遇,积极承接京津转移的产业,积极推动“三个转型”,即推进传统重化工向现代重化工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转型与延伸。这些给河北产业低碳化升级带来了新机遇。

第三是新能源产业优势。河北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年辐射量为4981—5966兆焦/平方米。河北省拥山纳海、地貌丰富,有着多处极具开发潜力的风场,为风能资源富集的省份,初步查明区域陆域风能资源总储量为7400万千瓦。其中张家口、承德坝上和秦皇岛沿海区域风力资源更为丰富,可开发成大型风力发电场。同时,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生物秸秆资源丰富,已建成多个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另外,作为“中国电谷”的保定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产业集群,邢台也启动了太阳能城市建设工作,张家口、承德等地则积极发展风力发电产业。

(二)劣势

首先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较高。河北发展阶段总体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010年其产业结构为12.57∶52.50∶34.93,二产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7个百分点且呈逐年上升。三产发展滞后,2010年三产比重为34.93%,远低于北京、天津,比全国均值低8.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

其次是重化工业能耗偏大。由于河北“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使得煤炭在河北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一直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2010年煤炭消费占河北能源消费总量90.45%,石油占7.37%,天然气占1.44%。河北省的新能源建设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煤炭仍然会是河北生产和消费的主导能源,必将导致河北经济高能耗和高碳排放特征。钢铁、石化、有色、建筑、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重化工是河北省主导产业,且大部分均属于低附加值、高投入、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

第三是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整体能耗偏高。河北总体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快速重工业化拉动了河北经济增长,加快河北工业化进程,也导致河北能源消费的总量也从1996年的8938.47万吨煤上升到2010年的27531.11万吨煤,位居全国的第二位。虽然从2005—2010年河北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但万元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北京、天津,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能源利用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单位能耗处于偏高的状态。

四、京津冀产业低碳化升级的战略

(一)北京应重点发展低碳科技和高端服务业

北京应一方面继续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把它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级高新技术研发的总部基地,使其成为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网络的最高节点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支撑;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世界级高端服务业基地,实现产业低碳化。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积极整合区域内如北京空港铁路、天津海港和河北资源等服务业资源,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金融及资本市场服务、物流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信息及企业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尤其是与战略新兴产业相关的生产型服务业,目标是促进制造的服务化、服务的知识化,实现服务由低端向高端服务延伸。利用现在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时机,大规模吸收服务外包,学习国际经验并自主化。

(二)天津重点发展现代制造和提升服务业

天津则应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高附加值的重化工业、现代制造和提升服务业,实现产业低碳化升级。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低碳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天津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进程,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天津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北京、天津将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将产业链中低端配套放在河北,通过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区域产业合作。

(三)河北重点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

河北应积极承接京津转移的产业,并注重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动“三个转型”,即推进传统重化工向现代重化工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向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转型与延伸,从而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降低。

参考文献:

①文魁,祝尔娟. 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

②祝尔娟. 全新定位下京津合作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120)

③叶堂林.“十二五”期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产业合作研究[J].开发研究,2011(1)

〔本文为2011年度北京市教委社科重点项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项目编号SZ201110038020)和2011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依托首都圈建设世界城市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9112004)的阶段性成果,获得北京市教委科研基地——科技创新平台——“都市圈研究中心(2011)”(项目编号PXM2011_014205_113522)项目、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基地项目(编号20110001)、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

(叶堂林,1972年生,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曾梦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级区域经济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