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俞大猷诗歌创作的类别和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俞大猷诗歌创作的类别和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俞大猷是我国明代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歌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济世报国的理想;或描写沙场征战的场面,讴歌战士的精神;或在抒写真挚友情中流露爱国之心。气势雄伟,感情豪迈,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吸取民歌所长,善用排比、复叠、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语言风格质朴浑厚。

关键词:俞大猷;诗歌;爱国主义;情怀

中图分类号:I0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211-03

俞大猷不仅是我国明代的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著有《正气堂集》。长达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他的作品大都以爱国主义作为主旋律,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诗风沉雄质朴,大气磅礴,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一定的成就。

一、从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来看,他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主要有三类

(一)抒发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表明积极济世报国的人生理想。

诗人生活在一个朝纲紊乱的时代,他目睹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痛切地感到需要尽快结束这种黑暗的现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从儒家思想里继承了济世精神和报国热情,希望官吏们恪守仁道,减轻剥削,励精图治,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百姓和乐的理想社会。而面对倭寇的侵扰,战乱频仍的现实,诗人则以身许国,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表现在创作中,诗人将其生活和内心的感受与时代和社会的写真交织在一起,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人民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因此,他的爱国诗歌在抒发个人思想感情的同时,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如他的一些作品通过抒写旅途的所见所感来寄托诗人欲济苍生的抱负:

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

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

――《秋日山行》

这首诗以秋日山行途中所见到的景色起兴,从自己鞍马劳顿的军旅生活推及受苦受难的黎民百姓,隐约透露出诗人希望早日平息倭患,拯救苍生,济渡人世的政治理想。当然,理想与现实有时是不一致的,诗人时常感叹自己年华早逝,报国无门,流露出苦闷的心绪。不过,从总的基调上看,诗人更多的是以催花早发,勉励自己应当珍惜时间,辨明是非,为国立功。在《步天卿席上催杏韵》中,诗人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发出“我来无限丹心事,何日顺风一大呼”的由衷之言。不难看出,多年来埋藏在诗人心底的“无限丹心事”就是诗人一生中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和对经受着战乱、饥饿和寒冷的黎民百姓的悲悯与关怀,是诗人渴望横戈跃马、抗敌御侮的雄心壮志。诗人作为一名战士,一个爱国者,对国家是一片丹心,却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因此,他不能不时感压抑,尤其是当他的爱国热情愈是向上升腾的时候,这种急切等待的心情便愈加强烈。例如:

笑将龙种骋中庭,捷巧何施缓步行。

待看流沙遥万里,须臾踏破古丰城。

――《双千里马于甬道试行》

这首诗充满了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诗人认为,是良马就应当到沙场上去发挥它们的才能。以骏马自比,表达渴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愿望。正因为有着强烈的报国愿望,因此,当倭寇频频人侵,国内却因却朝败,镇守边关的将领隍恐不安、苦无良策的时候,诗人强忍着病痛的折磨,横刀立马,执弓御敌:

……

九月二十至威远,长城已改秦人面。

天暮道遥远思喂,引马长城窟下饮。

忽然四面起寒色,冰合十凝饮不得。

吁嗟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主恩重似山,有身谁复恤?

十月征骑出长城。烟火冲天燎草榛。

胡虏北遁数千里,露报明主虏患宁。

……

――《饮马长城窟》

这是一首叙事长诗。抒写的是天寒地冻,冷风飒飒,虏患猖獗。主人公满怀壮志,奔赴沙场,消灭敌人,保卫边疆的安宁,表现出诗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乐观豪迈的战斗精神。全诗袭用乐府古题,写的虽然是汉代北击匈奴的事件,但从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诗人誓死抗倭,保国安民的决心和信心。

(二)描绘沙场征战的动人场面,歌颂战士的丰功伟绩

诗人善于把个人杀敌报国的情感和战场上的特殊经历,融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沙场征战图。

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

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

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

夕阳万里归篷近,背水阵奇战士功。

――《舟师》

匣内青萍磨砺久,连舟航海斩妖魑。

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

渊急虬龙惊腾跃,汉飞牛斗避锋移。

捷书驰报承明主,沧海而今断不澌。

――《与展推府》

这两首诗刻画了海上作战、扫除倭寇的战斗场面,塑造了抗倭战士的英雄形象。前一首诗写在茫茫的东海海岛上,云雾刚刚消散,但见旌旗飘展,火光冲天,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战士们在夕阳的余晖中凯旋而归,雄壮的歌声响彻云霄。后一首诗,表现了英勇的将士们在惊涛骇浪之中,指挥若定,谈笑自如,一举歼灭敌人的动人情景。两首诗均以硝烟弥漫的战场为背景,但不单纯写沙场上的刀光剑影。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充分运用烘托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战士们崇高的精神世界跃然纸上,写出了战士的性格和气质。这类诗大多写得波澜壮阔,气势雄伟。

(三)通过抒写真挚的友情,表达诗人的爱国情怀

与一般的缠绵悱恻的赠友怀人诗不同,在诗人笔下,友情与爱国是一致的,友情与忠君报国没有矛盾,特别是在为国家建立功勋的共同事业中形成的友谊更为深沉、更有魅力。诗人在诗中对友情的理解,突破了历来一些赠友怀人诗的传统写法,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有贡献的。如《勉李季春》一诗中,真挚诚恳地勉励朋友:

夜读阴符晓未休,壮心欲系单于头。

腰间带血雌雄剑,谈笑觅封万里侯。

在诗中对朋友寄托了深切的希望,希望朋友杀敌报国,为国立功,写得激昂慷慨。在另一首诗中,诗人以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带血迹的战袍赠送给朋友:

我看此袍经百战,半襟犹带血淋纹。

天阶今日朝衣换,忠孝连袍付与君。

―一《杨西洲南征赠以战袍》

诗中渗透着爱国忠君的思想,从内容上看,显然比传统的朋友酬唱诗更深刻、更典型。有人要向他学习剑术,他不但向朋友传授技术,而且在思想上以爱国的语言勉励朋友:“剑诀有经当熟玩,遇蚊龙处斩较龙。”(《少林寺僧宗擎学成予剑法告归》)在一些诗里,诗人还对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表示深切的追悼:

昔日山齐接短檠,多君奇节一青萍。

欲携同志共勋业,每对明公道姓名。

泣出都门人独剑,哭之云外马单行。

白云飞处频回首,惆怅于今负友生。

――《哭陈高峰》

俞大猷的诗,闪烁着爱国主义的理想光辉,表现了诗人的崇高品质。但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爱国与忠君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些诗篇还流露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所谓“一担纲常千古重,两肩忠孝百年忙。”(《送武进士》)说明作者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不过,这只是白壁微瑕,我们不能苛求,也不必苛求。

俞大猷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摆脱了我国传统诗教所主张的“温柔敦厚”的宗旨,体现着极其鲜明极其强烈的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形式和风格上也不拘一格,一扫当时台阁体诗派雍容典雅、不痛不痒的风格。敢于面对现实,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尽管用纯艺术的眼光看,他的有些作品在写法上还嫌粗糙,但在明代一蹶不振的诗坛上,他的诗毕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二、俞大猷的诗歌在风格和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一)感情豪迈,气势雄伟

诗人经历了“十年双剑在,百战一身存”的戎马生涯,对将士们的英雄气概,沙场上的浩荡场面,都有极其深刻的体验。他善于摄取典型的动人事件加以铺写,并始终贯穿着乐观昂扬的精神。他的诗基调明朗、恢弘,表现出瑰丽的想象、飞动的气势和狂放的个性,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诗人满怀着对理想的执著追求,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雪耻报仇、保国安民的政治理想,抒发胜利的欢乐。如《舟师》的“岛头云雾须臾静,天外旌旗上下翻。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官。”再如《与展推府》的“笑看风浪迷天地,静拨盘针定夏夷。”诗人昂奋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这类诗由于具有了扎实的内容、豪迈的感情和雄伟的气势,所以诗人也就无须专意于字句的雕琢,而往往是直抒胸臆,写出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对战友的铭心挚爱,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这也是俞大猷诗的一个显著特点。在《饮马长城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诗中,诗人不但抒写了他艰辛的军旅生活,还表明了自己的襟怀:

……

踯躅上马辛复苦,东路将军欲为马革裹,西路将军欲为铁锄埋。

臣笑将军未见大,战死腐肉鸟食哉。

臣生系国安危身,臣功未成身未殆,

生身不为世轻重,生不如死死何埋?

这是诗人对人生的理解,一个战士,应该有战死沙场,马革裹尸的决心,这种行为应当是世人学习的榜样。诗人表明了自己要把一生献给国家和民族的决心。在有的诗中,诗人还提出了他对军事问题的见解:

师凯相公问如何,明年防秋求更佳。

非干虏强我兵弱,责实练兵应破他。

有勇知方出征伐,自是干戈中礼乐。

黄石此语流人间,虽道神兵不留诀。

由今之兵无变法。故事袭沿靡日月。

在这里诗人明确指出,敌人的一再人侵,并不是因为“虏强我兵弱”,而是因为国家平时没有积极练兵,没有边防的准备。并且指出,用兵者要有勇知方,还要善于变法。诗人写了许多军事题材的诗文,发表了自己的军事主张,提出积极的建议。

(三)学习民歌,反复吟咏

明代的民歌很盛行,民歌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对文坛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士大夫都极为喜爱,并且模拟、创作,写出了较为清新活泼的作品。俞大猷的诗歌创作也深受民歌影响,他善于吸取民歌的传统表现手法来抒写自己的理解,表现个人的情志。如《饮马长城窟》写出征前的准备:

东市买甲三千叶,叶叶光明照体寒。

西市买马高缠鬃,宛娩系铁锻鞍。

这首诗显然是学习了《木兰辞》的格调,运用排比句进行铺叙,句句浸润着人物的情感,同民歌中常用的复叠、比喻、夸张和顶真等修辞手法错杂配合使用,极富韵致。又如《辰州晚曲》中的“泛泛长江水,飞飞万斛奔”,运用字的重迭,给人以清新和谐的感受,造成一种优美的节奏感和乐感,诗句显得活泼明快。

(四)质朴浑厚的语言风格

“借问浮云云不语,为谁东来为谁西”,句子自然朴素,运用自如。有时以景物起兴,即景生情,如“溪涨巨鱼出,山幽好鸟鸣,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典雅的形式,却能融情于景,通俗易懂。在用词方面亦显得朴实平易,仿佛信手拈来,不作任何雕饰,与之相应的是韵律上尽量避免押险韵,使他的诗更贴近人民,读来琅琅上口。

诗如其人。俞大酞的爱国诗歌,由于唱出了他所处的哪个时代的强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所以能与他作为一位爱国的民族英雄一样,永远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