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立尽燕南松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立尽燕南松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一直有一个身影,携带着一只画架,安宁而快乐地描绘着这个校园的晨昏,从秋到冬,从春到夏。

艺术家将自然作为自己描述的对象,在今天的文化价值中已经具有了交织的意味。中国古代的绘画,最后归结到山水,山水的本质即自然,而这种自然并不是作为人的对象,而是作为人的境界。境界是自己的心境,把自己的心绪投入到一个状态,因其宁静而快乐,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流露和宣泄,不受阻碍,或者可以超越,都是自由。但是在燕南园里没有山水。

当巴比松画派的画家带着油画箱进入到巴比松枫丹白露森林,对他来说,自然是文艺复兴时代人们作为对象的那个存在,因为人有作为认知的工具,从而就将外在的事物不停地凝聚成人的知识,显现为一个画面,甚至是一片气氛,正如柯罗画中那一道淡紫色的雾。似乎这雾反而在燕南园依稀可见。

自然这个词如果用它的nature的意味,在法国理性传统中它更倾向于本质的意义。也就是说,偶然的现象并非是自然。而只是通过人的理性,把握和认识的那个有意义的部分,才是自然,这个意义是人的意义。北京大学的燕南园就是这样一个理性的自然的后果。因为在这里,所有的树木的生长似乎是因为人对它们的安排和规整。它们虽然可以构成一片气氛,一个画面,但是却已经完全被一个大学所对象化了。哥隆总画燕南园,我常常请他进屋喝水。看他一幅幅开始,一幅幅完成。

如果没有马寅初屋檐下的残阳,路边的翠竹就不会产生阴郁无奈的感觉;如果没有冯友兰故居三松堂门扉的新尘,孤傲和良知就不会变成一个具体的解读。如果没有翦伯赞夫妇饮恨自尽的旧窗,六十四号的孤松在月明之夜,不会显地如此苍凉;现在我在这里,正思想着汉画研究所如何延续老历史学家对汉画的归纳。

五十二号是视觉研究中心所在,正被哥隆细细绘制。我有邻居却是林焘和杜荣两位老夫妇,林先生已经仙去,当年他们就是在昆曲的浅唱中度过晨昏,余音且可倾听。《长生殿》全本上演之前,我去向杜荣教授请益,年近九旬的老太太仔细的打开工尺谱详注的旧书,带着对七十年前的回忆,示范了一段昆曲的换气和读谱。那天下午的阳光竟然如此的沉静,沉静中的辉煌正是燕南园松影之间的光华。

哥隆正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绪在描绘北大我不得而知。他终于决定要画一次燕南园五十二号我们中心,画中背景的色彩似乎和很多燕南园的回忆融汇在一起,用色深沉,笔法平正。但是他充分理解到正是在这样一个灰暗的整体中,必须有一束阳光透过,带来清新,活跃,带来光亮,启蒙。因为艺术家确实将自然作为自己的描述对象,但是这里的自然,由于人的理性成为被描述的对象,描述本身就具有了理性的意义,特别是对北京大学校园来说,怎么可能不如此?

不知道哥隆何时再来。但是,他的画已经理解和融入了北大的某种气氛,教人立尽燕南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