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偏才与特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偏才与特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背景提示

因在高考时写了一篇布满古文字的作文,四川考生黄蛉被称为“甲骨文达人”。他的幸运并未止步于高考录取,还在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但是,川大专门安排来给他“开小灶”的返聘教授何崎却认为这名学生缺乏做学问的定性,“有些浮夸”,而且也没有表现出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于是这位教授拒绝继续指导黄蛉。

与2009年成为高考红人不同的是,“甲骨文达人”黄蛉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伴随了许多外界质疑的声音。按理说,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履行完自己的职责——当年抵抗硕博录取考试制度的清华美院教授陈丹青先生,也是带完最后一批学生之后才辞职的。更加上,面对一位“明星”学生,能如期使之出师,也算何教授的一种荣幸,但他还是选择了放弃。那么问题是,这位何教授,何以对自己的学生失去了应有耐心?

有些“浮夸”、喜欢“吹牛”、没有真正的文字学功底和天分……看到这样的评价,相信许多黄蛉同学的粉丝会有些心凉了。虽然对于何教授的评价,没有更多的教授来佐证也不便早下论断,但当初我们对于甲骨文奇才盲目热情,已经丧失了一半。那么,问题到底出在了何处?是当时社会的热炒错了、舆论引导错了,还是四川大学的做法错了?

其实,在高考结束之后不久,黄蛉的“成名作”被翻译成了现代文。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不仅文不对题,而且语法、句式基本不符合语言规范。其实在那时就有了这样一种判断,所谓的甲骨文奇才,不过是一名在学校学习很一般的学生给自己的高考开的一次比较大的玩笑而已。而若是成绩好的学生,相信也不至于拿60分的作文开玩笑。然而,因为社会对于现行高考制度的过度敏感,以至于黄蛉成了“高考制度不能产生奇才怪才”的最大例证。整个社会都在呼唤:高考制度应该给黄蛉一次机会。

黄蛉的特权,也就慢慢产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及以后的四川大学,在社会舆论的引导下,像许多大学喜欢特招体育明星一样,将“甲骨文达人”招至麾下。不仅如此,还给黄蛉以许多其他学生享受不到的特权:两年内实现了三本到一本的“两级跳”,从川大锦城学院转入川大本部学习。并且,在本科学习期间,还给他配备了一名专业导师——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专职导师制度只是对硕士与博士才设立的。可以看到,黄蛉面对和享有的,不单单是舆论的热捧,更主要的,他享受到了真正的教育特权。这远远偏离了公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

特权滋生傲慢。对于任何一位90后学子来说,这都不是一件好事,即便黄蛉确实有文字天赋与文学功底。笔者不是在批判四川大学,舆论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因素,相信四川大学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而四川大学确实按照舆论的指引这样做了,这种实验结果,却带给了我们一种提醒——公平,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社会法则。

这似乎永远是一个悖论:一方面,我们希望现行的考试录取制度能够体现龚自珍所说的“不拘一格降人才”,社会中的偏才、怪才能在考试制度中脱颖而出,之后也能成为所谓的国学大师:另一方面,教育的公平原则不能打破,任何一种考试、任何一所学校,对待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然而,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社会、教育部门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去反思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