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揭开“十句话”的障眼黑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揭开“十句话”的障眼黑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刊记者以多年采访中遇到的案例和积累的经验,为广大读者总结出以下“不可相信的十句话”,并以专业的分析揭开十句话”背后的障眼黑洞,还提出了应对的招术。目的其实就是一个,希望更多的投资者远离“十句话”设下的陷阱,做到理性投资不上当。

No.1、“我们的产品低风险,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本刊忠告: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能否实现有诸多前提条件。

典型案例

“这个产品的收益多少?”几次降息之后,对于定期存款利率越来越不满意的潘女士,希望为自己的这笔养老钱找到新的投向。证券市场的低迷,让潘女士对股票、基金望而却步,“要稳当”是潘女士对投资的最底线要求,稳当的基础上能够多赚一点当然是好事。

“5个月产品,收益率3.51%,是定期存款的一倍半!”客户经理的回答毫不迟疑。

潘女士戴上老花眼镜,细细地查看银行的存款利率表和手中的产品宣传单页,半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不过1.98%。“你们这个宣传单页上怎么没有写上?”

“这个是预期收益,主要是现在有规定,不能宣传预期收益率。不过,我们这个产品低风险,很稳健的,这个收益肯定能实现。不信,你看看我们这边公布的刚到期的产品收益率,都能做到的。”客户经理笃定地说。

障眼黑洞

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市场上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行渠道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对银行“与生俱来”的信任感,使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有着先天的好感。去年以来的证券市场低迷,拖累了股票和基金两大投资市场主力品种,而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供需两旺。

不过,从理财产品诞生之日开始,引起的话题和争议也从未停止过。经过银监会多次对理财产品销售市场的规范调整,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对于风险提示、收益率的规范宣传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在营销人员的销售过程中,类似于案例中的一幕,却难以杜绝。对于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来说,如何看待“预期收益率”也仍然是个一知半解的话题。

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得到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

类似的还有“最高收益率”,也是吸引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的一个诱饵。投资者更需要擦亮眼睛的是,最高收益率一般只有在最佳状态下方可以实现,是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收益率峰值。但是,投资市场上风云变幻,能否实现就要靠运气了。其二,最高收益率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值,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往往会加入“触及最高收益后产品自动终止”的条款,如预计投资期为一年的产品可能在3个月内触及最高收益率后自动终止,而投资者最终所能够获得的绝对收益往往低于预期状况。

温馨提醒

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要学会合理估计其预期收益率的实现能力。

相对而言,一些标的为货币市场或是融资计划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实现的几率比较大。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种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在“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划上等号。

但是,这一类型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的实现并非毫无障碍可言。外在的市场变动,是投资者不可忽视的风险。如去年中信银行所发行的一款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实际到期年化收益率为4.66%、4.92%(认购50万元及以上),而原本预期年收益率为4.85%、5.11%。之所以出现预期收益率“打折”的现象,原因在于产品在投资期内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随之缩水。利率风险,加上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信托贷款类产品提供担保,使这一类型产品的风险有所上升。

对于挂钩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往往要取决于收益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时,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收益。反之,如果遭遇最糟糕的状况,收益率很可能无法让投资者满意。这一点在过往的理财产品实际运行中,投资者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

另外,在预期收益率中,是否已经将管理费用扣除,也是投资者值得关注的问题。大部分银行对于所发行的理财产品,都会扣除一定的账户管理费,管理费的比例通常是在产品合同中进行约定,将从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中进行扣除。一些产品会采用按收益率比例提取的方式收取管理费,即超过一定部分的收益,提取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报酬。这种计收方式收取的费用比较高,投资者实际可能获得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投资者需要多加了解管理费用的信息,对实际收益率进行合理预估。

No.2、“信用卡免息期长达56天!”

本刊忠告:56天是理论上最长的免息期,实际免息期要看消费账单日和还款日之间的期限,离账单日越近消费,享受的免息还款期越短。

典型案例

时下,想办张信用卡真是再简单不过。路上随处可见银行营销人员喊:“先生,XX银行的信用卡要办吗?我们的免息期比别家都要长!”“小姐,XX银行的卡片可以有长达56天的免息期!提前消费很划算的!”在营销人员的宣传中,除了当场赠送礼物、开卡免年费这些非常普遍的待遇外,必定会额外加上“免息期”这一条。你可别小看了这句话的魅力,不少人正是冲着这“比别家更长”的免息期而办卡的。

可情况真是这样吗?

论起消费,吴雨算是很“保守”的人,为了克制自己的购物欲望,他几乎从来不用信用卡。他常说,用信用卡消费感觉不到用钱,等拿到账单才会惊讶。因此,他宁愿选择现金支付或刷借记卡,皮夹中唯一的一张信用卡是他为出国准备的双币卡。

办卡时,面对各种不同卡片的诱惑,他选择了免息期最长的这一张,工作人员告诉他,卡片的免息期可达56天。将近两个月,让他不必为大宗消费后短时期内还款担心。“没想到,这免息期其实大有文章,出国旅行,我根本没法享受56天免息期。要不是朋友提醒,我大概早就被银行狠狠罚息了”!

原来,吴雨一直深信卡片免息期为56天,国外旅行回来后也不进行还款,直到一起办卡的女友提醒他已经到了还款日,他还一头雾水。“卡片的免息期不是56天吗?我才刚刚消费了一个月,怎么会要还款呢”?

事后他才知道,营销人员口中的免息期56天是个上限,并非任何交易都可以享受这般长时间的免息期。由于自己刷卡的日期临近账单日,免息期也就大大缩短了。

对于自己这一次的“失误”,吴雨真是“无语”了。

障眼黑洞

每张信用卡都有一个账单日、一个还

款日,持卡人的任务是在还款日当天或之前及时还上账单日显示的账单金额,而持卡人每笔消费都会被计人下一个最近的账单日。因此,离账单日越近消费,享受的免息还款期越短。

例如,银行账单日为每月1日,还款日为25日,那么1月5日、10日、30日的消费都将被计入2月1日的账单,持卡人必须在2月25日归还。显然,5日那天的消费可以享受53天免息期,而30日那天的消费只有短短27天免息期,相差几乎一倍。理论上来说,账单日出具后紧接着消费是最划算的,而账单出具前一刻消费是最不划算的。对于账单日当天的消费,就全凭持卡人“运气”了。

温馨提醒

我们可以发现,免息期最短不会短于账单日与还款日之间间隔的天数。换言之,两者相距越远,实际可以享受的“保证免息期”也就越长,对持卡人当然越有利。

因此,在选择信用卡时,不仅要了解最长的免息期有多久,还必须知道这账单日与还款日之间相隔几天。可别被营销人员那一句“享受长达56天免息期”给忽悠了。

No.3、“打新股产品包赚不赔。”

本刊忠告:理财产品单看名称有时会“以偏概全”,投资前需了解其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

典型案例

本以为为自己的资金找到了避风港,却没有想到“负收益”同样落在了自己的身上。上海的投资者刘先生去年购买了一家银行所发行的“增强型新股申购产品”,但是让他讶异的是。新股申购产品运行几个月之后就出现了“负收益”,至今这款产品的净值仍然处于亏损的状态。

刘先生说,正是冲着打新股产品“包赚不赔”的特点才在下跌行情中选择了这款产品,他的出发点是为资金找个“避风港”。面对产品所出现的负收益,刘先生非常不解。虽说去年以来股市低迷,新股上市量少,打新股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也出现了显著的下滑,但是新股上市之后即破发的情况也不多见,为何自己投资的专打新股产品反倒出现了亏损?

原来,导致负收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产品类型中的“增强”二字。与普通专打新股的理财产品所不同的是,这款产品为了增强产品的收益能力,投资范围中不仅包括新股的申购,还可以配置一部分资金进行基金的投资。虽说基金投资的比例非常少,但是由于去年以来新股中签率极低,新股申购获益较小;而由于二级市场上的大幅下挫。基金投资部分亏损严重,从而拖累了这只产品的实际收益。

障眼黑洞

理财产品市场上总是不乏“潮流”和“热点”,如在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中,新股申购类型、股票挂钩类型的理财产品就占据了半壁江山,2008年则是主打稳健和低风险的信托贷款融资类产品和债券市场产品拔得头筹。受到外部影响,不少投资者选择理财产品时,不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而是盲目“跟风”,哪种产品受热捧,就购买哪款产品。同时,势所难免的是,为了迎合投资者的这种偏好,一些产品在销售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像案例中的刘先生,只看到产品主打新股申购的一面,却忽视了小比例资金用于投资基金产品。同期一些银行也发行了一些“新股申购”+“基金投资”的产品,其中基金投资的比例更大。记者对去年发行的这一类型产品的收益率数据进行了调查,其浮亏的比例达到了20%。当然,也有一些产品受益于其投资范围,像民生银行在2007年所发行的一款“好运套餐”产品,是一款结合了股票挂钩型设计与新股申购设计的综合理财产品,收益取决于A股和H股两个市场,在2007~2008年的投资期内取得了非常亮丽的投资成绩。但是,如果投资者抱着低风险投资的目的,而选择了这些多主题综合的投资理财产品,就意味着要承担自己未能事先明确的风险。当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时,这就会给自己的投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温馨提醒

尽管主题都为“新股申购”产品,但是实质上产品的投资范围并不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投资者仔细研究产品的投资范围及比例。

同样的例子在基金投资中也有不少。以去年销售量较大的债券基金为例,很多投资者只看“债券基金”这四个字就做出投资决定,但实际上债券基金也有不同的类型。我们知道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即为债券基金。问题是另外20%的不同投资方向又衍生出三种类型的债券基金:如果另外20%仍投资于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的基金,那就是纯债基金;只能投资股票一级市场即打新股的叫做一级债基;可以投资股票二级市场的就是二级债基。按照这些投资范围的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同是债券基金,具体到不同的品种,其风险和收益也有一些差异;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之中,表现也就不尽相同。如在2008年,受到二级市场的拖累,二级债基的表现就不如其他两种类型的基金,在债券基金收益称王的环境中,一些二级债基的收益率也有为负的状况。对于投资者来说,以偏概全的投资方式显然不可取,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适当的选择。

No.4、“这只基金去年收益率达到80%,业绩很好,今年买它没错的。”

本刊忠告:选基金要看重至少2年最好3~5年的长期业绩,一个星期、一个月乃至一年的短期业绩不具参考意义。

典型案例

2007年如火如荼的行情催生了不少“黑马”基金,同时也圈进了不少投资人,邱老伯就是其中之一。2008年初,邱老伯在某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买入了中邮核心优选基金。“这只基金2007年收益率有191%,业绩很好,是基金排行榜中排名第2名的基金。第一名现在也买不到了,这只基金就是现在最好的。”工作人员的介绍如此动听,令邱老伯难以抗拒,随即申购了10万元。

不料此后2008年熊途漫漫,这只2007年一度很牛的基金,此后表现可谓一塌糊涂,由始至终长期处于跌幅最大基金之列。从2008年至今,中邮核心优选跌幅达到52%,而同期,股票型基金的平均跌幅不到40%。邱老伯的10万元如今只剩下一半不到,虽说2008年亏损也是正常,但这只基金给他带来的心理落差实在太大。按照邱老伯的话来说,“跌下来的时候简直像是刹车失灵,实在让人胸闷”。

障眼黑洞

投资市场上的常胜将军凤毛麟角,几乎年年如此。2006年股票型基金排名第一的景顺长城内需成长,2007年已然跌落到股票型基金70名开外。这只明星基金2006年收益率奇高,达到182%,大幅战胜了当年上证指数130%的涨幅,而2007年则难以续写辉煌,其收益率只在同类基金的后1/2游荡。2007年的中邮核心优选亦是如此。大多数基金难逃“一年辉煌”的定律,过去的博时价值增长如此,广发小盘如此,景顺长城内需成长也是如此。

不难发现,2007年表现出挑的基金中,除了华夏大盘精选以外,其他基本都是“旧貌换新颜”。但这只基金早已对新客户暂停申购,投资者若想捕捉一匹黑马显然

绝非易事。但很多人掌握了投资者妄图捕捉“黑马”的心理,以短期的历史业绩作为诱饵的营销手段也就层出不穷。

如果有人忽悠你买基金的理由是“这只基金最近一个月的涨幅是××”,“这只基金上个礼拜涨了××”,那么你尤其要注意了。首先,作为投资者必须明白的是,基金的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业绩,历史业绩充其量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如果一只基金过去1年、2年甚至3年、5年的平均业绩都非常优秀,那么也只能说你买这只基金能获得比较好回报的概率是比较高的,历史业绩并不是保证书。

其次的问题是,基金在某个时期短暂的辉煌通常是难以维系的,这一点几乎被历史反复证明。那些短期跑得很快的基金,通常耐力不佳,就像你很难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完1万米一样。

温馨提醒

选基金一个比较老套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基金的长期业绩,看这家基金公司的整体表现。长期指的是至少2年以上,最好是3到5年,而不是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短期业绩几乎不具备参考意义。一般来说,如果一只基金每年的排名能保持在同类基金的前1/2,那么长此以往,其长期回报一定不俗。对投资者来说,买一只收益率稳定但不那么冒进的基金,长期获得的回报往往比收益率上蹿下跳的基金好。

同时,你还必须关注这家基金公司的基本面,是不是形象良好,底子深厚,旗下基金的整体表现是不是优秀,树大好乘凉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还有一个策略,你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每年用一小部分钱投资一只去年的“冷门”基金,这就是所谓的风水轮流转。在热点快速切换的市场,那些长久沉寂的基金往往会在某个时刻迎来曙光,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比如2006年排名末几位的南方稳健成长、博时价值增长、兴业可转债等等,2007年就有很好的表现。

No.5、“新基金每份1元,买新基金比买老基金划算多了。”

本刊忠告:无论新基金还是老基金,不看现在是便宜还是贵,关键看其未来获取回报的能力。

典型案例

随着市场转暖,新基金发行也日渐升温。面对基金公司新基金发行宣传的强烈攻势,许多投资者蠢蠢欲动,钟先生就是其中一例。今年1月5日,钟先生赎回了持有2年的博时裕富(指数基金),赎回价格是0.526元,从2007年3000点左右到2009年初的1700点左右,两年一个牛熊轮回,这笔投资实际上还是亏损的。但钟先生另有计划,他把赎回基金的资金加上另外的余钱,认购了一只当时新发的基金。

这只新发基金直到2月中旬才正式成立,此后逐渐建仓,目前的净值才刚刚超过1元。

与此同时,博时裕富的净值却已经达到0.616元,从1月至今涨幅已然达到17%。难得的一波行情,却没有享受到胜利的果实,这一点令钟先生甚为郁闷。

障眼黑洞

买新的基金还是老的基金?按照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新的总比旧的好,很多投资者宁愿买新基金不愿买老基金,这恰恰是个误区。基金公司在新发基金造势的时候,也往往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心理。

当新发基金每份1元的时候,老基金的净值是每份1.3元,一些投资者本能地以为老基金贵了,新基金“划算”。新发基金真的比老基金更值得买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里先解释一下所谓的“基金净值”。净值就是基金持有的所有资产的标价,新基金在募集期,所持的都是现金,所以起初净值标价为1元。而老基金已经建仓,所持有的投资组合(包括股票、债券、现金等),运作了一段时间,这些资产的价格会发生波动。我们所看到的多数的老基金,净值大于1,是因为这些基金所持有的资产已经上涨。

和股票所不同的是,股票本身有一个合理的估值问题。如果价值1元的股票,现在涨到了1.2元,显然就是贵了。但基金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净值是1.5元的基金,所对应的就是1.5元的基金资产。资产净值所反映的不是贵和便宜,而是这只基金的赚钱能力,累计净值越高,说明其获取回报的能力越高。

另一个问题是,新基金是没有历史业绩可寻的。即使这只新基金是由某个知名的基金公司发行,也并不意味着这只基金的表现和公司旗下的某个明星产品一样。可能这只新基金的产品特点不同,基金经理不同,股票仓位不同,那么表现自然会有所区别。总而言之,在没有任何历史业绩参照的情况下贸然买入一只基金是非常危险的。

温馨提醒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一般情况下买老基金是比较好的选择。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当市场处于极端熊市的环境下,例如2008年,你难以判断市场底部在何处时,新基金倒是不错的选择。由于拥有6个月的建仓期,可以缓慢建仓,新基金往往能够避免更多的损失。不过话说回来,当时又有多少投资者有勇气买入股票型基金呢?

在市场进入平衡状态,或是走好的情况下,老基金其实是更好的选择。比如老基金的历史建仓成本低,老基金有历史业绩可以参考,在同类型基金中的表现有迹可循,如果在投资之前你对这个基金的特点和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可以避免很多盲目投资的失误。另外,买老基金所消耗的时间成本也比较低,不需要等待漫长的封闭期和漫长的建仓期。

No.6、“这只债券基金去年的收益率30%,是基金排行榜里收益最高的。”

本刊忠告:基金排行榜有时将并不太相同的产品纳入一个体系内进行比较,反而造成误导,关键要对产品的具体类型和股票仓位的高低等进行了解。找到合适的产品。

典型案例

2008年上半年,看到报纸上对于债券基金连篇累牍的介绍后,王小姐打算为自己配置点债券基金。王小姐的一位朋友向其推荐长盛中信全债基金,查了历史数据后,王小姐发现这只基金2007年的业绩达到42.37%,在同类基金中排名第一。王小姐立即感到朋友的推荐相当靠谱,于是立即申购了这只基金。

只是没想到的是,当其他债券型基金获得了10%左右的年收益时,王小姐的这只长盛全债基金年收益却是-2%。这让她非常惊讶。经人点拨,王小姐这才发现这只名为“全债”的基金其实还可以投资股票,2007年的高收益就是通过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而来的。同样的,由于拥有不少股票仓位,这只基金2008年在债券市场走牛的情况下仍然出现轻微亏损。

障眼黑洞

很多投资者喜欢通过基金排名来选择基金,投资者一般会认为,名次越高的基金越值得投资。但事实上,基金排名所反映的仅仅是历史业绩,而其背后的风险往往被投资者忽略了。

在获取收益的时候你需要承担怎样的风险,这是尤其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收益要求各不相同,投资需求也不同,因而所适合的产品也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投资者,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投资需求也不相同。而每一个基金产品都有其相应的特点和风险尺度。

有些基金的股票仓位非常高,超过

90%,而有些可能只有50%到60%的仓位。有些股票型基金倾向于投资高成长高风险股票,而有些则主要投资于大盘蓝筹股。这些都会影响基金的净值表现。有些基金因为其特性,可能波动性比较大,而有些则可能相对平稳。当这些基金都被称为股票型基金,被放置在一个排名体系内作比较的时候,其实不可避免地间接形成了误导,反而影响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固定收益类产品的风险特征尤其容易被忽视。在目前的排名体系中,所谓的一级债基(不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二级债基(可以参与股票二级市场),均被放在同一纬度内进行比较。在股市表现向好的时期,二级债基的收益率表现通常远远超过一级债基。

但投资者必须清楚的是,与此同时,这类产品承担的风险也远远超过一级债基。一旦股市发生剧烈震荡或是单边下跌,这类基金的表现就会比较差。这些隐含的风险其实并没有在业绩排名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温馨提醒

在选择基金的过程中,排行榜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一个绝对的指标。排行榜有时候放大了短期的数据,有时候把并不太相同的产品纳入一个体系内进行比较,实际上对投资者来说,其指导意义是比较宽泛和模糊的。

更多的关于产品的实质性特点,需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比如产品的具体类型,股票仓位的高低,投资股票的主要方向是大盘股还是成长性股票。你只有清楚自己的需求,才能找到合适的产品,业绩排行榜只是帮助你找到合适产品的辅助工具而已,不能完全作为投资依据。

No.7、“外汇投资,以小博大,创造快速致富捷径。”

本刊忠告: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在国内都属于灰色地带,过大的杠杆倍数使其沦为“赌博”,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典型案例

刚工作没有多长时间,小丘一直希望找到一条“快速致富”的道路。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把眼光瞄向了地下保证金外汇交易。朋友的劝说让他足够心动,200倍的资金杠杆倍数,汇率小小的变动,就可以成倍地获利。这样的捷径又是哪种投资产品可以比拟的?

在朋友的介绍下,小丘在一家“知名外汇交易网站”上进行了注册――专业网站、安全的资金保管、多年的信誉、国际资质、免佣金低点差……在工作人员的鼎力宣传之下,小丘最初的怀疑也一扫而光。小丘按照工作人员的指导,在网站上开设了一个模拟账户,牛刀小试就给自己带来了一大笔虚拟盈利。这下,小丘再也坐不住了,第二天往网站的账户存入了500美元,开设了第一个迷你账户。

与无限盈利可能相伴的无限亏损可能,这个巨大的吸钱黑洞由此开始。

不出几天的功夫,来回几个交易小丘就赚入了近2000美元,这对小丘来说,是个莫大的鼓舞。为了获得更低的点差,小丘把自己的全部资金都投入进去,成为了网站的标准账户客户。然而让小丘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他的好运似乎离他远去,几分钟的时间,自己的全部资金就已经亏损一空。保证金被经纪公司全部没收,小丘唯一能做的就是追加保证金。

为了把前期损失弥补回来,小丘只能打上了信用卡的主意。在这家网站的平台上,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的方式,将信用额度内的资金转入外汇交易账户中。这次“放手一搏”让小丘终于扭转了局面。

“也想过就此放手,但是实在经不住这种赚钱的诱惑”。辗转之下。小丘申办了好几张信用卡,希望以套刷信用卡的方式延续保证金的供给。“想的都是赚钱容易,没有想到亏钱更容易”。在巨大的资金杠杆作用之下,小丘越亏越多,不仅赔上了自己的全部积蓄,信用卡欠款也已经达到数万元。

障眼黑洞

保证金外汇交易的风险巨大,却能够吸引很大一批投资者,地下经纪商的夸大宣传无疑是最大的诱因。“以小博大,无限盈利可能”,对于小丘这样急于致富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口号无疑有着致命的诱惑。而在一些经纪商的宣传中,也不乏这样裸的夸大宣传:“如果有一种生意,只需您投入1%的本金,然后银行在不需任何担保的情况下借贷给你99%的资金,您做吗?如果有一种生意,每天都有机会让您的本金翻倍,您做吗?”

只强调高杠杆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对于高杠杆所带来的巨大投资风险,无论是网站的宣介或是工作人员的介绍中都很少提及,一些经纪商还提供开设“模拟账户”帮助投资者培训经验,或是以“设定风险资金”的方式保护交易者,让投资者感觉到自己的投资能够获得保障。可事实上,当出现亏损或是爆仓风险时,只有依靠继续投入资金的方式,才有可能扭转局面,最终的结果是投资者越陷越深,无法收场。

温馨提醒

一直以来,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在国内都属于灰色地带,参与其中的投资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在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中,最显著的问题在于资金的安全。投资者的资金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进行监管,只能凭借经纪商的“信誉”作为保障,一旦出现纠纷或是损失,投资者也只能自认损失。

同时,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中,过大的杠杆倍数,使得这种交易完全沦为一种赌博的形式,其风险并非大多数的投资者可以承担的。

因此,“远离”可能是面对地下外汇保证金交易的唯一可选的道路。当然,国内商业银行暂停外汇保证金业务之后,也导致了一些投资者找不到投资平台,也希望更多合法、合理的交易途径面向投资者开放。

No.8、“每年缴费1000元,投入15年后总回报就能达到60万元,多划算!”

本刊忠告:由于复利的魔力效用,长期资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往往会迷惑人们的眼睛。而实际上,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一般不超过2.5%。

典型案例

某保险公司人这样推销自己的养老年金险产品:“假设小王今年30岁,是一名公司内勤,他购买了保额为10万元的年金型保险产品,并选择20年缴清。他每年缴纳12888元保费,缴费20年。从小王55周岁开始,他每年可领到养老金12000元,此后每年递增5%,直至79岁。年满80周岁的时候,还可一次性获得一笔10万元满期金。”

该人继续说:“25万元的投资获得50万元的投资回报,收益率达到了100%。如果投保人的实际寿命达到80岁,还将获得另外的10万元满期金,那么投资收益率将高达140%。”

障眼黑洞

看到这样的收益率水平,你是否怦然心动了?但我们不得不提醒大家,类似的收益率计算,其实是使用了“障眼法”才使得结果如此诱人。

不难发现,正如上述两个案例一样,保险人经常这样向我们计算某一款长期储蓄类保险的收益率:

第一种,是按照“总共投入____元,回报____万元”来计算的。

另一种,是按照“一次费____万元,____年后一次性领取保险金____万元”来说事。

但这两种算法、说法都有偏颇。

前一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在于忽略了投保人缴纳保费和取得回报的时间。比如,教育年金险通常从孩子开始缴纳保费,到孩子能够领取保险金时,往往要等待漫长的十几年、几十年时间。这样将投资和最后回报直接比较,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作用,因此很容易误导投保人。

后一种说法,看起来的确已经考虑了时间的问题,但往往是按照单利计算的。如果考虑到复利的因素,其真实的回报率远不像推销人员描述的那么高。

比如,前述养老年金险的例子中,根据其条款,记者经过计算,发现该产品的实际最高年收益率只有2.5%左右,且获取收益要等到25年后。若不能活到满期金给付日,实际年收益率只有2.17%。这之间的巨大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

那么,是保险人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擅自提高了保险回报吗?没有,他们所提到的应缴保费和年金回报都属实,毫无虚言。但是,在收益率的计算上,他们却使用了“忽略货币的时间价值”这招障眼术,从而把和定期存款差不多的投资回报率,放大成了100%甚至更高。

温馨提醒

由于复利的魔力效用,长期资金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往往会迷惑人们的眼睛。所以,作投资比较一定要分清楚,所计算的品种是复利计息,还是单利计息,只有当两者一致时,才能真正地比出高下。

在养老年金险和少儿教育金保险中的推销中,销售人员往往以单利算法取代复利计算,避而不谈货币的时间价值,让客户觉得回报很高。但根据我国保监会规定,长期人身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能超过2.5%。记住了这一“天花板”,大家也就不会被那些高回报率宣传忽悠了。

No.9、“我们的大病险包含了32种疾病,其他公司的只保25种,我们的产品好多了。”

本刊忠告: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不能仅凭保障的疾病种类数量来选择,最重要的是考察条款中是否包含了常见的心血管、器官性和老年性疾病等这三大类基本保障需求。

典型案例

随着社会医疗改革的进行,很多人都希望能够通过保险来解决自己生病时的经济负担。于是健康医疗类产品成为很多人买保险的首选,重大疾病保险也成为一个热门险种。

不少公司的重大疾病险产品就拿自己所保障的疾病种类作为宣传重点。

从直观感觉来看,消费者通常会认为种类多的产品保障较全,而保险人也经常利用这一点“说事”。但事实上,保障疾病的数量并非越多越好。

障眼黑洞

比如,你是一名男性,买了一种三四十种疾病的重大疾病险,回头一看条款才发现,其中所列的重大疾病,有一些是专门针对女性的如子宫癌,有一些是针对儿童的如骨髓灰质炎和少儿白血病,而这些疾病是成年男性永远不可能罹患的。但重大疾病险的保费是保险精算师按照该险所含各种疾病的发病比率等各种指标综合得出的,保障的病种越多,保费自然越高。多保障一个疾病就对应增加了一份成本,男性买了含有女性和儿童特发疾病的产品,就是白白浪费了一部分钱。此外,将一种责任拆分为多个部分,或添加一些对客户无用的责任,虚晃一枪,让人以为它的保险责任很全面。

其次,一个“保障12大类重大疾病”的产品其保障范围并不见得比一份“保障32种疾病”的产品要窄。因为医学上的疾病名称和我们普通人所理解的疾病是不一样的。比如,A公司的疾病种类总数少,但是每个病种都是医学上的一大类,限制条件也很少,而B公司的疾病数量虽多,却都是限制条件很苛刻的小范围概念,A的一个病种就可以涵盖B描述的2个甚至3个病种,那就不见得会“12

还要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疾病虽然列入了保障范围之内,但条款对疾病的发生程度限制相当严格,若到了条文中规定程度的患者一般已是重症中的重症,即便得到保险金也几乎没有机会生还,这类保障其实没有实际的意义。

温馨提醒

购买重大疾病保险一定不能仅凭保障的疾病种类数量来选择,最重要的是考察条款中是否包含了常见的心血管、器官性和老年性疾病,有了这三大类,基本上就满足了一般投保人的保障需求。然后,儿童购买重大疾病险一定要选择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女性可考虑女性多发病种的重大疾病险。当然,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拿给身边懂医学的朋友看看,因为现在大病条款中对疾病的定义非常专业化和细化。此外,观察期(在此期间不负赔偿责任)的长短也应该成为选择重大疾病险考量的标准。

No.10、“现在购买这款万能险就能附送重疾险,可谓买一送一,两全其美。”

本刊忠告:为了诱人的“附送品”而去购买并不需要的“正品”,这是典型的现代人的“买椟还珠”。关键要认清自己的需求,以谨慎理性的态度作出选择。

典型案例

“买椟还珠”的故事,在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投资理财领域仍然能够随处见到它的身影。

这段时间,孙女士一直在考虑为自己和家人投保一些重大疾病险产品。她的想法是,自己和老公已经快步入中年了,通过重疾险的投保,可以弥补现有医疗保障的不足。即使出现健康问题,也不会给自己的经济造成负担。但是,经过对几款产品的比较,孙女士也发现,重疾险的费率比较高。

保险人向孙女士建议说,不妨购买“万能”+“重疾险”的组合,主险为万能险,重疾险作为附加险,两部分保险拥有各自的保额,但是其中重大疾病险的费率要比单独购买便宜不少。人还进一步介绍这种组合购买的好处。“重疾险”仅仅能够为重大疾病提供医疗支持,但是“万能+重疾”计划可以实现不论大病小病,有病就能治病,相当于开设了一个全面的医疗账户,兼具重痰、医疗、养老等多项功能。“保障多,保费又低,这样的机会怎能错过”?在人的宣传下。孙女士为自己和老公投保了“万能+重疾”的组合产品。

障眼黑洞

看上去,通过投保以重疾险作为附加险的万能险产品后,孙女士不仅获得了保费的优惠,还为自己和家人增添了更全面的保障,这样的投保非常划得来。但是关键问题是,万能险究竟是不是孙女士所需要的?万能险的主要用途在于“身故保障”+“个人账户资金投资”,而且保障的成分并不高,投资账户所获得的收益由于具有保底利率,因此主要集中于低风险的稳健投资。事实上,孙女士已经投保了寿险,也投入了不少资金在债券市场上,对她来说,不需要再额外配置万能险这样的产品。可是为了投保到费用更低的重疾险,她反而付出了更多的保费,这和“买椟还珠”的故事又有什么两样呢?

为了赠品买正品,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如一些信用卡在推广时,就动用上了不少“华丽”的赠品。像有的信用卡开卡后,可以获赠意外险、家财险;有的信用卡开通之后,有价值上百到数千元的小家电送出。但是,事实上这些看起来比较诱人的“赠品”往往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方可被“激活”。以信用卡较多赠送的航空意外险为例,只有在刷卡支付80%以上的机票或是团费时,方可赠与;一些价值较高的“开卡礼”送出后,持卡人就不能再参加免除年费的活动,同时还有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得退卡等限制。

温馨提醒

投资者无时无刻不想着双赢,又要保险费率低,又要保障全面,对信用卡,又要功能多,又要没有年费……正如有句俗话所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但在很多情况下,这样的完美根本就实现不了。

对投资者来说,关键是要认清自己的需求,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用谨慎的态度经过一番理性的认知与比较后,才可能做最后的决定。同时也要克服天生的贪念,千万不要被宣传中的噱头所蒙蔽,到头来反而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