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平与效率的矛盾较为突出,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引起了关注。以价值论为基石,提出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体制特征,论证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具体分析了劳动、资本、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所产生的剩余问题。

关键词: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价值论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14-03

1引言

在收入分配问题的讨论中,究竟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跟价值论有很大关系。可以说价值论就是收入分配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是狭义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都不创造价值。马克思关于个人分配的论述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所以全体社会成员都同等地占有生产条件,整个社会是一个生产单位,个体之间并无差异;第二,没有商品的概念,只有产品,因为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并不表现为劳动的价值;第三,个人劳动直接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第四,衡量劳动的唯一尺度是劳动时间,根据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时间,确定他的劳动占社会总劳动的份额,从而确定他的收入份额;第五,实行劳动券证制度,劳动券不是货币,不能流通,只是证明劳动者个人参与社会共同劳动的份额;第六,全社会是一个分配单位,劳动者个人直接为社会提供劳动,社会则根据每个人提供的劳动量,直接对每一个劳动者实行统一尺度的个人消费品分配[1]。

马克思的个人收入分配设想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个人收入分配只是对消费品的分配;二是在消费品领域的分配只能是按劳分配。分配的理论基础是全社会单一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恶化商品交换,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解决体制,所以对于个人分配,就不能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

从功能收入分配的角度来讲,新古典学派认为,价值和财富是劳动与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那么,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都可以而且应该参与财富分配,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其他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必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收入分配原则。技术、管理作为特殊的生产要素,依附于人,即劳动。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它是复杂劳动,高附加值的劳动,必须与普通劳动区别对待。可以构造这样一个生产函数模型:

(2)式表明,要谋求利润最大,也就是要使资源配置最有效率,各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价格来调节其供给。

2劳动者收入分配问题

按劳分配,都是按照劳动者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以及在创造价值恶化财富中做出贡献的大小。要使劳动力发挥起作用,必须存在劳动力市场,人们要有充分的择业自由,企业有充分的用人自由,这样才能使劳动的边际产品等于其价格,即工资。在劳动力市场上,工资作为劳动力的价格来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当某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品大于其他企业,即工资高于同类企业时,就会吸引更多的同种劳动投入,从而使该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下降。相反其他企业劳动的边际产品上升,最终形成各企业大体相等的工资率,而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也就实现了供求平衡。

但是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人们没有择业的自由,企业也没有用人的自由。工资由政府统一规定,因此劳动力的配置不会使生产具有效率。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劳动力市场已逐步确立,但也还存在不足,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比如,现在的国企并没有真正的用人自。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得到发展,就能更大程度上发挥劳动力的积极性,使劳动者的劳动投入数量和质量与其骤然相匹配。

3投资者的收入分配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解决条件下,资本是有不同所有者占有的。因为资本的稀缺性,资本所有者对其资本占有权和使用权的让渡,是以获得相当的资本收益为前提。所以,按资分配有其客观的必然性。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一样创造价值。我国解决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市场经济,那就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作为一种稀缺要素,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和价值与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价值形成和国民财富创造的作用更为显著。在分配比例关系既定的前提下,所有者投入的资本越多,资本收益越大。进一步讲,资本的稀缺性、增值性和资本所有者对投资收益最大化的追求,必然要求资本使用者与资本所有者共同分享新增价值和财富。

按资分配不是剥削。马克思对剥削问题有过许多论述,但却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一般说来,剥削是一个阶级无偿地占有另一个阶级的剩余劳动,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我国现阶段,尤其要特别注意鼓励以货币和金融资产形式大量存在的劳动者个人财产转化为资本,进行投资。可通过储蓄、证券市场,或是自己投资办企业等多种形式,而资本市场的建立非常重要。我国目前的储蓄率已经很高,投资办企业也并不是适合每个人。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由资本的价格即利率来调节。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企业属于国家所有,企业融资都是各级财政拨款,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是拨改贷,利率仍由国家控制,所以并不存在真正的资本市场。由于国企存在预算软约束,资本市场起不到调控作用,导致了不少的呆账、坏账的产生。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使资本真正有其价格,资本的供求由市场根据利率调节。这一切都有赖于金融体制度改革和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必须切实制定和充分完善利用民间资本的政策措施。

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必须放开民间投资领域,扩大民间投资范围,对民间投资实行开放的行业准入政策。凡是可以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对民间资本开放。取消不利于民间投资的各种限制性和歧视性条文,完善对民间资本在注册、税收、金融、收费、服务、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使用、信贷、税收、贴息等方面,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要实施促进民间投资的投融资政策措施,疏通融资渠道。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机制,使私有企业在融资方面享有同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私有企业通过股票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融资,让更多的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上市。此外,还要推动私有企业转制,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转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促进民间资本的社会化。

4科技人员的收入分配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长期以来,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学技术在价值和国民财富创造中的贡献被忽略,更谈不上收益分配得到体现。从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延缓了科学技术融入经济、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成长。因此,在收入分配中必须充分考虑科技因素在价值形成和国民财富创造中的巨大作用和贡献。技术要素在国民财富中的贡献,决定了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其报酬决不是传统经济形态中的工资、奖金所能覆盖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引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科技骨干拥有股份等新的产权制度和相应的分配方式。

5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分配问题

从新古典学派的马歇尔开始,经济学家把企业家才能,即经营管理人员作为生产要素纳入到收入分配体系中来。经营管理劳动能够大幅度地提高总体劳动的效率和产出,加快社会财富的增长。同等条件下,企业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多少,往往直接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能力大小和素质高低。

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包括两类,国企管理人员和私企管理人员。其中,私企的管理人员由于其体制较灵活,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解决的较好,所以,其管理人员的薪酬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而国企的管理人员薪酬问题,却长期以来没有解决好。一是经营管理人员总体收入偏低。表现为经营管理人员的收入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和所做出的贡献不对称;另一方面,国企的管理人员收入大大低于私企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收入水平。二是没有形成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贡献相联系的制度化报酬机制。在国有企业中,业绩优秀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不一定拿的多,而业绩低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不一定拿得就少,甚至比前者更多。“穷庙富方丈”和“富庙穷方丈”现象都有。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做了许多尝试,已经建立了一些关于企业管理人员收入的相关措施。但就目前来说,特别是在大中型国有企业,通过MBO(Management buy-out)形式,企业的管理者已经持有了企业很大份额的股份。TCL的李东生,海尔的张瑞敏等。为此,郎咸平炮轰MBO是侵吞国有资产,也有了“郎顾之争”。

要很好的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问题,一定要创建企业家市场,即职业经理人市场,它的供求关系也由价格即企业家收入调节而达到平衡。计划体制下,包括现阶段,我国国企的经理并不是由市场来配置的,而是由政府任命。企业家的收入与其劳动不成比例。企业家劳动是高附加值的特殊劳动,其价格理应高于普通劳动有较大的差别。但在国企,这个差别很小。一些企业家把企业搞的很好,但是合法收入相对却很低。没有正门可走,一些人就走邪门了,原红塔集团总裁储时健就是典型一例,所以59岁现象屡禁不绝。另一方面,许多人把企业搞砸了,却换个地方照样做“官”。要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市场,使企业家的收入与管理水平相符。

6对剩余分配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在前面的分析中,曾假定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即生产函数满足欧拉定理。生产函数为:

Q=Q(L,K,T,M)

由欧拉定理有:

(3)式表明,资本、劳动、技术、管理通过市场供求确定价格,从而获得收入。并且,资本、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刚好把产量分配完,即满足分配尽净定理。在这种假定下,有:

按照边际生产率定价,产品一定分配完毕。这样的结论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达到:一是产品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二是劳动市场买方完全竞争。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条件并不会得到满足,生产函数不会满足欧拉定理。也就是说,按照边际生产率定价分配,企业总有剩余(当剩余为负时,就是亏损)。这里,把各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确定价格而获得的收入称为市场分配,而把对企业剩余的分配称之为剩余分配。笔者认为,更应注重企业的剩余分配。

当时?仔>0,企业拥有剩余,即利润。

当时?仔<0,企业亏损。

当时?仔=0,生产函数满足欧拉定理,即分配尽净定理。市场分配之后企业剩余为零,即企业不亏不盈。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诸生产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资本。可以说是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而资本所有者的行为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资本雇佣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必然会等于其他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资本都将获取收入变化的剩余。

科斯(Coase, 1960)认为,在没有交易费用时,所有权结构的差别不会影响市场竞争的结局,而当存在交易费用时,这一差别就会有意义[2]。如果各生产要素都没有交易费用,则不仅谁当老板(占有企业剩余)都一样,而且企业根本就不会出现。现实的情况是,经济中存在交易费用,不同生产要素的交易效率也不一样。相对来说,交易效率高的生产要素容易直接定价,而交易效率低下的生产要素无法直接定价,只能通过间接定价的方式来确定其价格,即让交易效率低下的生产要素不进行直接定价,当其他生产要素获取其收益后的剩余,就是该生产要素的报酬[3]。

当规模收入大于1时,要素分配产生负的剩余,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入份额趋于上升,而资本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产出。当规模收益小于1时,要素分配产生正的剩余,劳动收入的份额趋于下降,而资本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产出。

当经济处于萧条时期,社会生产的规模报酬大于1,因为在经济萧条时期,如果社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大于1,那么社会就没有扩大再生产的动力,经济将永远萧条下去;当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的规模报酬小于1,如果规模报酬不小于1,那社会生产将永无止境地增长下去。这两方面都有违经济现实。

7结语

在资本主义初期,企业剩余除上交税收外,全部归资本家所有。正是靠这种原始积累的方式,资本主义获得了快速发展。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这部分剩余归全民所有。

企业所有者凭借权益资本独自获得剩余,这会造成严重的分配不公,当这种分配不公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资本对产出的贡献越来越大,经济发展的好处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美国投资银行家凯尔索提出,希望能分散所有权,使人们都有可能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凯尔索的双因素理论认为,真正的生产要素只有两种:资本和劳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职工持股的构想。他的这一想法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得到了实践。

在市场分配这一层面上,企业家的收入单纯通过市场供求很难定价合理,因为企业家才能是非激励不能发挥。其次是技术。杨小凯认为,由于企业家市场很难给企业家直接定价,因此必须通过间接定价的方式。即让企业家拥有剩余,这就是他的价格。正因为管理知识在市场上交易效率很低,所以让拥有它的企业家当企业老板更合适,而普通劳动的交易效率较高,所以普通劳动者不能当老板。

从以上的分析知,十七大提出新的分配方式更多的表现为剩余的分配。劳动这一要素首先参与了生产分配,在对剩余的分配上可以通过职工持股来解决。而强调了技术、管理,就是要让他们参与对剩余的分配,从而发挥激励作用,使生产更具有效率。这就是效率优先。在这种分配方式下,按贡献的大小,各生产要素获得相应的收入,而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收入归拥有这些要素的所有者。这样,势必会造成个人收入的较大差距。因此,十七大强调了再分配时注重调节,以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机会的平等导致了分配结果的不平等,但通过调节并不是要使其平均,而是使其保持在公众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所以说,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最优的分配方式。

参考文献:

[1]马从辉.开放经济条件下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2004.

[2]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1960,(3):1-44.

[3]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