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没有街道的城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没有街道的城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约是1996年,我在师大南路第一次见到冷绍强的作品,那是一批人物及风景速写,画得极“狠”,造型夸张而强烈,线条间充满激情与表现力。一晃十七年过去,在看到冷绍强《城事》系列前,我的脑海再次浮现出那些曾令我激动的速写。

《城事》还保留了冷绍强粗犷浓黑的线条结构,作品虽然还有表现主义的痕迹,只是激情被包裹在冷峻及理性的表象之下。城市中隐约可见又无处不在的红房或者土红色,总让人想起师大南路以及90年代的南昌——甚至在今天,南昌也不乏依旧着红砖的居民楼。《城事》的色彩十分简单,只有蓝、黑和少量的土红,“热闹”的城市里既不喧哗,也不嘈杂,有时还很空旷,却明确地透露出冷清和压抑、失望及无助。这就是冷绍强笔下的城市——城市里没有故事,也没有事件,却在述说着同一个主题——“城事”。它让我想起一部侦探小说——《没有街道城市》。

冷绍强出生于农村,与他内心的倔强与激情相反,冷绍强有点“冷”,憨厚而沉默寡言的他还不时有些羞怯,因过早地辍学,外语最终无情地把他拒绝在美术学院的大门之外。此后,冷绍强一直辗转于北京和南昌之间,既因为艺术,也因为家庭。然而,即便是在“北漂”的漫长日子里,冷绍强依然保持着他独特的个性,他很少与北京热闹的艺术圈联系,只是默默地在屋子里画着自己的画,想着自己的该想的事。翻开冷绍强的履历,他也几乎不参加任何的展览,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主流的还是前卫的。因而,冷绍强的作品里既没有丝毫学院绘画的程式,也没有当代艺术流行时尚的影子。冷绍强一直处于艺术圈的视野之外,他每天孤独地用自己的方式清教徒般地与画布接触,与艺术亲近,对自我检讨。正是这一点,冷绍强的作品有其独具魅力的学术品性。

城市化是现代文明发展下的产物,都市环境的变异摧毁了温情脉脉的农耕文明。冷绍强在农村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家庭的搬迁让他在面对都市时产生了极度的不适,这种不适在他经历失学及高考的反复失利后演变成一种微妙的凝重心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冷绍强的《城事》既是他个人生活状态的符号叙事,也是他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反省和思考。冷绍强并不对画面作出直接说明与解题,而是以画面自身的形式与语言去承载并阐释主题的意义。这种意义,便是城市的异化。冷绍强早年曾倾心于达利的作品,但在语言形态上他没有模仿达利,因而,《城事》并没有再现现实生活的魅影,只是强调了图像的象征与隐喻,他用堆积几何化建筑方块的策略建构修辞方式,这让我想起栗宪庭对吕鹏作品的一段评论:

堆积,确实形象地把握了中国人普遍的一种生存感觉,中国人在这几十年的经历中,或者所受的教育中,不断地今是而昨非,茫茫然不知所措成为人们的常态,各种文化记忆,在没有价值的支撑下,必然呈碎片状态堆积在人们的记忆中……[转引自范迪安主编《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239页。]

吕鹏用多种文化符号如门神、戏曲、战马等进行错时空堆积,形成一个混乱的、光怪流离的世界。冷绍强所反复堆积的,是一个个几何化的建筑方块,这些方块的形态没有风格的差异,只有数量的差异和大小的差异,他以有序来堆积无序。冷绍强的作品大部分使用了丙烯材料,这种选择出于偶然,因为他的妻子在怀孕期无法忍受油画的气味。冷绍强在无心中慢慢喜欢上了丙烯的直接性,画面所产生的塑料感似乎直接触及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冷酷,他逐渐放弃了传统绘画所讲究的技巧性,画面由厚重色层的反复叠加和笔触的激烈运动变为单纯略带变化的色块平涂。冷绍强在运用丙烯材质的过程中,以解构绘画性获得了自由与解放,从而直指当下社会现实与人性的疏离。

当代艺术强调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呈现,强调艺术对社会的干预。冷绍强的《城事》更多表达了他自我的文化立场,但他无意进行过度阐释,城市方块中似乎也隐约有废墟般“巨石阵”的存在,于是,没有街道的城市便如同历史时空中的守望者,至于到底在守望着什么?我们并不清楚,但城市中的人物却分明是波德莱尔笔下的描写:

在辽阔的灰色天空之下,在尘土飞扬,没有道路,没有草地,没有一棵蓟草、没有一棵荨麻的大平原里……他们每人的背上都背着一个巨大的喀迈拉,沉重得像一袋面粉,一袋煤炭,或是一个罗马步兵的装备。[波德莱尔《恶之花》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喀迈拉是希腊神话里的怪异精灵,它隐喻妄想和幻想。无疑,冷绍强的内心挣扎着一个个喀迈拉,《城事》是他的精神自传和心灵写照,没有街道的城市里,冷绍强演绎出社会个体及群体的生存境遇,在自我的反省和检视中,冷绍强拷问的却是文明的异化,因此,一个古老的命题仿佛又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该往何处去?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