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培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文精神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塑造。然而,在物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令人担忧,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不仅是顺应时展的要求,更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2-0089-02

一、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

考察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日益严重,其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不厚;价值取向日趋功利化;缺乏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人文价值迷失,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心理脆弱,耐挫能力不强;人格残缺,道德行为失范。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透析

造成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也有教育自身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伴生物是信仰的危机及精神文化的衰落。而在市场经济催生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物化世界观泛滥和商品意识泛化的侵蚀,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追求利益为价值取向。他们看重现实的追求,而忽视理想的追求,看重跟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急功近利观念盛行,从而放松了对人格及文化底蕴的开掘。

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形形,鱼龙混杂。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及西方资本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面对社会上一些诚信缺失、自私自利以及一系列道德失范现象的滋生蔓延,部分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感到茫然无奈。在道德认识上肤浅、混乱,甚至出现偏差;在道德情感上冷漠、矛盾,甚至走向逆反;在道德意志上薄弱、涣散,甚至出现衰退;在道德行为上无序、易变,甚至导致失控,这也是构成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因素。

就业压力的冲击: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也是致使大学生疏于培植自身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考更多的证,拿更高的文凭”成了高校部分学生无可奈何的选择。很多大学生读书、接受教育,几乎都是为了谋得一份好工作,为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击败对于,以便获得功名利禄,过上丰裕的物质生活,而对人文精神却表现出极大的淡漠。

网络的侵袭:由于人类文明已迈入了网络文明时代,网络可以带来迅疾广泛的知识与信息,由此而来的网络黄色、灰色、黑色文化也日益泛滥,在无声无息中侵蚀着青年大学生,使得他们的精神陷入虚拟、堕入危机。

2.教育因素

应试教育的积弊:我国教育领域近20年来以考试为中心,为考试而进行的应试教育时至今日,给青年一代的成长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使得他们失去青年一代所应有的活泼、热烈与激情。导致大学生人文素质“先天不足”。

教育模式陈旧:在课程设置上,尤其是理科学生,有关人文教育课程还很少,更谈不上人文素质教育的系统化、合理化;在教学内容上,知识陈旧,缺乏科学组合,片面追求难度与深度,忽视广度与趣味性。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制约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文化底蕴不厚,缺少基本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缺少创造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办学思想的功利性:由于受商品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在办学思想上功利性严重,一切以经济效益为评价指标,简单地对待教育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借口,大量开设所谓的实用课程,削弱人文课程,错误地引导学生将掌握技能当做主要目标,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及人文精神的培育。

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对于一个称职的教师而言,必须将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学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力量及对人文渗透教学方法的运用均来自于人文主义的基础,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的人文意识与人文精神并不理想,从而导致受其直接影响的某些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德育工作的弱化: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道德信仰体系,德育工作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道德信仰体系的稳固度。近年来,许多高校把追求硕士、博士数量及科研数量攀升、迎合市场需求开设“短平快”的实用科目、获得高效益当做“硬任务”,而把德育工作看做是“软任务”。德育工作的弱化,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摆不上议程,德育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德育工作地位没引起重视,德育工作没有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

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不高、文化氛围不浓: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浓重的学术求知氛围孕育出一种独立的人文精神。可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积极引导,所以,总体上层次不高、重复多,高晶位创新少,甚至校园内各种各样的广告、宣传海报铺天盖地,极大地扰乱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部分学校只重视植树种草,建房修路,而对文化景点建设,学术环境营造重视不够,导致大学生缺乏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熏陶。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途径

1.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知识教学

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人文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从课堂着手,增加人文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是最容易见效的措施。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要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在确定专业主干学科基础上,开设必要的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使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教育并非是一个简单人文知识的传授,要使学生将所学的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关键是通过基本知识的传授,唤醒大学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及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启发他们去探索人生深层意义和价值,追求人性的完美。

2.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

专业课程的教育如果不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我们就会丢掉这片教育主阵地,人文教育就难以深入,也难以持久,所以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把人文精神培养贯穿于专业课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而且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要向学生介绍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及前辈为该学科所作的努力而产生的科学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要把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思想作风、治学态度传授给学生。

3.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透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出来的思想倾向、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无形中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也离不开教师在所有课程教学中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也担当着对学生进行人文渗透的职责,同时,人文学科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增强人文学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是道德的典范,知识的化身,行为的人师,只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增强教师的人格感召力,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才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文学科教师;同时,还要着力提高专业课程教师的人文修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加强德育工作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的人格

加强德育工作:大学生人文精神失落主要在于道德信仰体系的动摇,而构建道德信仰体系恰恰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所在。德育工作要真正发挥效能,不仅仅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的任务,应将其始终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和全方位,渗透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诸方面,真正形成德育的全员意识。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人文素质要以心理健康为依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体力竞争与智力竞争相继告罄.心理与人格竞争凸显主流,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大学生,在努力提高其人文素质的同时,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去看待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社会,心理健康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了高校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文,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和陶冶高尚情操的功能,对于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和弘扬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加强引导,不断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档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通过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学术讲座、报告会、座谈会,以及举办科技文化节、读书会、文化沙龙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术氛围,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情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责任感、义务感、奉献精神得到强化。

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因为健康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因此,必须创建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环境对育人的潜在作用。高校的人文环境建设要凸现人文精神的文化氛围,校园的基础设施和硬环境建设,无论是各种建筑的设计,还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艺术景点的布局,甚至是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应融入精神文化的内涵,盈显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随时受到人文精神的启迪,随处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6.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投身社会实践

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学习,而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实践,因此,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不能停留在上课、读书、听报告这个层面上,还必须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事件,投入社会生活,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了解国情,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得到人文和道德的教育,体验人文精神的意义和道德的力量,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为社会做贡献,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时代精神,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高。

收稿日期:2006-09-13

作者简介:黄玉莉(1963-),女,浙江宁波人,讲师,助理研究员,从事教育管理与学生管理研究。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