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变序教学,让“滴水穿石”精神深入人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变序教学,让“滴水穿石”精神深入人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在《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学中大胆重组教材,变序教学,将太极洞内的水滴与雨水进行对比,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滴水穿石精神的实质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并使滴水穿石的精神深深植入了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变序教学;滴水穿石

一、教学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文理兼美的好文章。它通过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个“滴水穿石”的奇观导入,说明水滴的力量虽然微不足道,可因为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把坚硬的石头滴穿了,进而指出如果人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接着文章举了三个正面事例来进一步阐述这个道理,然后又用雨水做反面例子,说明雨水力量虽大,但因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滴不穿石块。最后作者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中心: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悟滴水穿石的精神呢?笔者决定改变课文的顺序,大胆重组教材,将太极洞内的水滴与雨水进行对比教学。同是水滴,雨水从高空快速落下,有着更大的势能和动能,对石头的冲击力要比太极洞内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却滴不穿石块呢?学生通过读文和研讨,知道了太极洞内的水滴之所以能滴穿顽石,是因为它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都滴在同一个地方,目标专一,接连不断,持之以恒。雨滴则不然,它噼里啪啦乱打一气就没了,既不能持之以恒,目标也不专一。至此,学生深深体会到了做事要像太极洞内的水滴一样,咬住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直至达成目标。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笔者又用教本中的三个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应如何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之后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笔者提出问题,让学生搜集哪些名人还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学生说了很多,如司马迁、谈迁、海伦・凯勒等。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是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的。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接着出示文章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句子――“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让学生齐读,并说说体会。

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想,笔者做了如下的提示:你自己是否有类似的成功事例?是否正为某一件事难以完成而心烦意乱,学了本文后得到什么启示?是否有过半途而废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想法?或者你发现同学中谁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谁做事三心二意、半途而废需要改进?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产生很多想法。笔者让学生据此写一篇读后感,因为感悟领会深刻,学生读后感写得也不错。到此,课文的教学圆满结束。

二、教学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教师把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看得至高无上。因为教材都是专家编的,是具有绝对权威性的,所以教师不敢对教材有任何质疑,也不敢有所改动变化。课堂教学都是“以本为本”,教师备课应“吃透教材”,学生学习应“围绕教材”,学校考试应“紧扣教材”。除此之外,教师和学生再看不到外面的与学科相关的世界,似乎所有的学科知识都在教本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呈现出缤纷多姿的面貌。知识与学问无处不在,各专业知识的应用在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比比皆是。所以教师的眼睛不应只局限于教本。教师心中要牢牢抓住的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把教材奉为神明。教材只是教学材料,可供教师自由剪裁。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生活资源也是可供教师用来教学的教材资源。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要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师一定要明白:第一,教材不仅仅是指教科书,而是教师、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相关材料(图书材料、视听材料;网络资讯、生活资讯)。第二,教师在运用教科书等教材时可进行筛选、调整处理,如调整顺序、重新组合,甚至大胆地质疑或创新,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而不应一味地照本宣科。第三,教师、学生都可以是教材的搜集者,甚至是编写者。教师课前可发动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课堂上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教育。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能力。

总之,只有灵活开放的课堂,与外界有着丰富信息交流的课堂,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