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找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达·芬奇密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达·芬奇密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5年年初,河南文化厅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标志着政府从体制上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时人们却普遍对此事抱有很大的疑问,有人甚至说抓文化产业不仅不能够抓到“真金白银”,还会“一抓一把稀泥”。刚刚参加公选就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的李庚香顶着压力前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参与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的起草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的编制,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文化河南”的理念,在文化产业发展上首创了“3+1”模式。他与杨澜合作推出了《文化河南――中原列传》系列文化产品,在全省推广了文化旅游“一卡通”,他还率领470人的代表团到武汉的“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进行招商,一手抓经济效益,一手抓社会效益,在河南、在全国不断播撒河南文化产业的“火种”,演绎着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播火记”。2006年12月3日,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李庚香。

记者:现在国内河北、山东、湖北等7个省都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与其他省份比起来,河南建设文化强省的优势在哪里?

李庚香: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伸手摸着秦砖,抬脚踢着汉瓦”,中华文化的根在河南,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中原文化直接积淀为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省份比起来,我们建设文化强省有三个独特的优势:

首先,河南文化资源丰厚,从史前文明一直到北宋,河南在文化发展上占据高地。我省的地下文物、馆藏文物、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具有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雄厚基础;其次,我省是人口大省,消费大省,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消费市场;第三,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以前瞻性、战略性的眼光发展文化产业,谋划中原崛起。文化强省和经济强省战略的提出,展示了省委、省政府认真对待文化、重视文化建设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必将极大地提升文化工作的功能和地位。这三个优势有别于其他省份。

记者:以前,您提出过河南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要过五道坎?如果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话,那么过这个五道坎的办法是什么?

李庚香:在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我认为,河南文化产业要发展存在五个“瓶颈”,或者说五道“坎”: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缺乏产业意识;二是体制,文化资源被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分割使用;三是政策棚架问题突出;四是人才匮乏,缺乏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缺乏复合型人才;五是市场发展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缺少资本,面临着资金饥渴。

如果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话,首先,要在创业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上下工夫,打造新的文化理念,引导人们实现观念更新;其次,要把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业发展的关系摆正,创造新的文化发展的体制;第三,围绕政策大做文章,解决政策棚架问题,实现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政策创新;第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育新的人才方阵,在戏曲、文学等文化领域培养在全国叫得响的名人、名家;第五、引入社会资本,特别是鼓励战略投资者参与文化建设,以解决文化产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我们概括的“3+1”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是对头的。“3+1”就是“文化+媒体”、“文化+旅游”、“文化+社会资本”。

“文化+媒体”最好的例子是梨园春。省文化厅同杨澜合作制作的50集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文化河南――中原列传》,也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文化+旅游”的创意是推出“一卡通”,游客花100元拿着一张卡就能游遍河南50多个文物景点,真正是物有所值。

“文化+社会资本”指的是吸引大的战略投资者对河南文化产业进行投资。来自河南省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6年上半年河南文化体育事业投资增幅在50%以上。其增长潜能更是不可估量。

过去人们一提起河南文化,就会想起一句话,“白天看庙,晚上睡觉”。通过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河南的这种状况己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记者:河南名胜古迹非常多,要把这些名胜古迹转化为生产力,您所认为的工作重点或者说是工作基点是什么?

李庚香:文物的资源优势并不代表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河南的文化资源存在“古”与“散”的特点,开发利用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根据文化系统的实际,河南的文化强省建设要紧密依靠文化资源大省这一省情,大办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五大体系:文物保护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品生产及普及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文化产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河南省己经确立了以郑州为中心,以沿黄文化产业带为主轴,以豫北和豫南文化产业区为两翼,以各地特色文化产业区为支撑的“一带两翼”的产业区域布局。 “一带”积聚了河洛文化、黄河文化资源;“两翼”积聚了豫北的殷商文化、豫南的楚文化和汉文化资源。“一带两翼”基本上涵盖了我省以七大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的文化资源聚集区。

记者:作为河南省主抓文化产业的直接负责人,您认为河南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河南发展文化产业的门类有哪些?

李庚香: 建设文化河南,必须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让中原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文化走入河南”。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河南最终将形成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中原崛起的宏伟格局。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将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并将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全国普遍把文化产业划分为“核心层”、“层”、“相关层”。而河南则着力发展主导文化产业、社会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三大产业。这是结合河南的文化实际,有河南特色的分类法。

记者: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普通百姓有没有关系?它会给普通百姓带来什么?

李庚香: 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普通百姓。发展文化产业的目的也是满足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如果说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那么发展文化产业将会给百姓在文化消费上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按照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今后5年内,全省文化产业将提供8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

记者:目前,河南之于中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什么地位?

李庚香:我个人判断,与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有3年~5年的差距。这是因为沿海省份是在经济强省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产业,由经济而文化走的是承递性发展之路。而河南是一个传统农业大省,既要搞好经济建设又要搞好文化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是跨越式的。这种双重跨越难度当然是很大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全国区域文化产业格局中已能排入“第一方阵”。

记者:河南文化现象与文化群体在全国声誉很高,但现实中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地位,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对河南文化的发展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李庚香:河南的豫剧是中国第一大地方戏品种。中原书法、河南作家群在国内也叫得很响。电视栏目“梨园春”更是被誉为河南的“超女”,在国内外有着广大的受众。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河南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是由于北宋之后,传统中原文化南转北移,在文化史上存在着数百年的文化断裂,传统中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河南是传统的农业大省,造成人们在观念上不重视知识与文化。河南传统文化资源丰厚,但是新兴文化,比如娱乐文化不够发达。二是计划经济时期,河南虽然有电影《少林寺》、常香玉的《花木兰》、现代戏《朝阳沟》等响誉全国,但都是个案,没有形成整体性的文化建设高潮。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河南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文化发展没有摆上应有位置,河南的发展没有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其具体表现就是,文化工作者的地位不高,缺乏有震撼力的大作品,缺乏在国内叫得响的大师,文化投入严重不足,省委、省政府没有把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对文化发展的忽视应该说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近年来,外界出现的“妖魔化河南人”的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歧视。这其中虽然有“误读”的成分,但忽视河南文化建设,特别是忽视先进文化和和谐文化建设却是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河南文化需要不需要包装?如果说包装物质产品的文化也需要包装会不会给人以虚假的感觉?

李庚香: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放映之后,打造了至今不衰的登封旅游业。近年来,焦作山水,经包装后也卖出了好价钱。

包装是必需的,包装是对文化产业的创意与创新,是对文化资源与文化消费者的双重尊重,是实现文化产品精神价值的重要途经。

记者:请问一个比较私人化的问题,这几年你抓文化产业的心得是什么?能否描述一下您当前的心态?

李庚香:一个心得,一个心态。我简单地说一下:心得是从当初冒着“一抓一把稀泥”的危险到现在初步找到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初步破题,自信心越来越强了。心态是要跳起来摘桃子,过去是,将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