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终收拨当心画 余音绕梁久不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终收拨当心画 余音绕梁久不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代文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振;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堂精彩的课,如同一首动人的曲子,不但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还要有一个余音绕梁的尾声。那么,在科学课堂中,结尾如何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呢?笔者从科学课的结课方式来谈谈课堂结尾的艺术。

一、开拓延伸式结尾――含蓄深远,回味无穷

黄政枢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甘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课堂的结尾引导并不意味着结束教学,而是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对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唤起学生对知识的联想,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知识。

1.延续问题,激活思维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束。如果教师在课尾能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真正变“小课堂”为“大天地”,引导学生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去实践、观察、思考、动手,就能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和学习。

例如,在“种子的萌发”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根、胚芽组成,胚根和胚芽可以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课尾,我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学习。

师:到底哪部分会先长出来呢?我们现在还没有结论,怎么办?

生1:把种子种下去,仔细观察,就会有结果。

师:这是个好办法,但是马上要下课了,如何把你们的发现用最快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呢?

生2:把发现传到网上。

师:主意不错,老师期待你们的发现。一节课结束了,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怎么办?

生3:到图书室查资料;动手做实验;去询问老师和家长;上网查资料……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呀!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把这些问题解决的。

该课的结尾中,教师的引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继续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随时交流自己的经历、发现和感受,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2.延伸知识,激感

情感是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科学探究学习的参与积极性和效果。如果教师在科学课教学的结尾部分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就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例如,在“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的结尾,我设计如下。

师:雨水对土地有侵蚀作用,那么土地的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呢?

生1:山洪暴发,使许多人无家可归。

生2:水土会流失,庄稼减产。

生3:造成泥石流,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

……

师:那么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生4:植树造林。

生5:向社会宣传要保护森林。

……

此结尾中,学生通过互相讨论,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激发了热爱土地的情感。

二、设置悬疑式结尾――留下悬念,引人遐思

顾名思义,悬疑式的结尾就是要留下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结尾和课余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教师通过这一结尾方式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达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目的,进而使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以提升教学成效。

例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结尾,我设计如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生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

生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生4: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

……

师:同学们提的有些问题的答案在下节课“声音的传播”中就能找到。下课!

这种结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能把这种欲望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对下一堂课充满期待。

三、总结归纳式结尾――建构概念,强调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深入学习,感受科学课程的奥秘。但课堂时间相对于复杂的科学知识来说较为紧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囫囵吞枣。因而在课堂结尾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系统地理解知识,也利于强化和巩固知识。

例如,在“昼夜交替现象”一课的结尾,我设计如下。

师: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昼夜交替是由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生2:我明白了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公转一周为一年。

……

此课结尾的归纳,不但明确了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还提升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前后呼应式的结尾――有因有果,浑然一体

前呼后应式的课堂结尾方式,对突出课堂教学的主题、巩固课堂知识重点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由于科学课程有着较强的探索性和发散性,因而教师常常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结尾时,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回顾,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问题、掌握知识。

例如,在“运动与摩擦力”的教学中,课前,我准备了几条泥鳅,请几位学生进行捉泥鳅比赛。我给一位学生提供棉质手套,结果戴手套的学生很快就捉住泥鳅了。而且几场比赛下来,都是戴手套的学生赢,为什么呢?问题一直悬而未绝。在课堂的结尾,我让学生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来解释课前的捉泥鳅比赛的结果。这样的结尾前后呼应,加深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

五、活动操作式结尾――应用知识,实验验证

活动操作式的结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课后自主探究和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因而在科学课堂中,采用活动操作式结尾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大有裨益。

例如,我在“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这一课的结尾处,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做得非常成功,我也给大家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教师将笔帽和橡皮泥粘在一起,放入矿泉水瓶中,挤压瓶子,笔帽一会儿浮一会儿沉)

师:同学们想玩吗?

生1:想!

师:好!我们就来做一下这个实验,并且思考为什么挤压瓶子,笔帽会上浮,这与潜水艇在水中上浮有什么关系?

(学生兴致盎然地挤压水瓶,观察笔帽上浮和下沉的现象)

生2:挤压瓶子,笔帽沉下去了,因为挤压瓶子时,水进入笔帽中,整个笔帽就重了,所以沉下去了。放开瓶子,水从笔帽中出来,笔帽变轻了,就浮上来了。

……

学生通过实验和原理的解释,对本课的知识作了一个较好的深入总结。这样的课堂结尾,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培养,智力在实践中得到开发。

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启发性较强的科目,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成效,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科学的课堂结尾,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点拨、总结和升华,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促使其在课后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从而达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不绝”的效果。

(责编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