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谷雨时节话湿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谷雨时节话湿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年太阳周转到黄经30度时,气候变暖,雨水充沛,湿气重,这就是谷雨时节的特点。谷雨时节,给植物带来生机,蓬勃生长。由于湿气重,人在空间,在环境,相对地受到影响。黄帝和岐伯总结了上古医学的经验,指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是的,人每到谷雨时节,比任何时候都容易疲倦,甚至周身酸痛,神气低沉。仅以人们开车为例,交通事故的频率高于平时。

中医论湿气致病,历史悠久,文化深刻,治疗的成果颇丰。《医贯·卷之六·湿论》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概述道:“有在天之湿,雨露雾是也,在天者本乎气,故先中表之荣卫;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在地者本乎形,故先伤肌肉筋骨血脉;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故伤于脾胃;有汗液之湿,谓汗出沾衣,未经解换者是也;有太阴脾土的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阴盛则水胜,化为寒湿。”书中概括了湿气致病的病因,阐述了治疗湿气致病的多种方法。对治疗湿气致病有一定的意义。

人感受雨、露、雾,湿气困乏,先见神气不振,然后感觉微寒,不思饮食,小便清长,舌苔腻,食无味,脉浮紧或缓。治疗法则宜解表、祛湿。传统惯用的方药多以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皮)7克、甘草(炙)9克、生姜15克、大枣15枚、附子~枚(炮,去皮,破小片)。水煎,温服,每曰一剂。方药的功效有解肌祛风,温经复阳的作用。若是身体虚弱者,可加人参或黄芪。若是饮食不振者,可加茯苓15克、苍术9克。得了湿病,并非症状全是湿寒症,如果是阳盛者,浸湿于肌肤,阳气蒸发受阻,故产生发热,这叫做湿热。湿热在表也在里,表证者,首当发汗,可用大青龙汤治之。麻黄5克、桂枝4克、甘草6克、杏仁9克、生姜10克、大红枣10枚、石膏30克。湿气重者,可加佩兰12克。里湿证者,宜用茵陈五苓散。茵陈15克、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6克。处方茵陈,能祛湿热;猪苓、白术、茯苓、桂枝合用,性温燥,而将湿气化之。重者可加黄芩9克,柴胡9克,以致清热,疏散为用。

人体感受泥、水,形成湿病,在谷雨时节,尤其是在南方地区的回南天,时而发生。因此,《医贯·卷之六·湿论》)论述:谷雨地湿,月中产妇,急于下水或下地劳作,易犯骨节痛。要治难治,不治累及晚年病情更重。书中还提出产妇下水过早,宜喝当归生姜羊肉汤,用来防湿气渲染致病。方中当归、羊肉兼补兼温,而以生姜宣散其寒。然不用人参而用羊肉,所谓“形不足者,补之以味也”。当归生姜羊肉汤,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名医心得,普及到东汉时期的民间富人家庭,他们度过潮湿的日子,要常喝当归生姜羊肉汤,防湿保暖。在古代,富人家的妻子、媳妇生育,要喝当归生姜羊肉汤,活血化淤,温经散寒,既能避免来日生湿病,又有利于身体补足肾阳,给来日有生育能力、有好的生育兆头。当归生姜羊肉汤历经了近两千年时间,当今,在民间中还在用,还在加味研究其疗效。本书针对在谷雨时节因湿气引起关节痛的病例,用乌头汤(制川乌、生麻黄、白芍、炙黄芪、炙甘草、生蜂蜜)治疗颇有效果。而当今也有报道,用加味乌头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制川乌9克、制草乌9克、生麻黄6克、炮姜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制附片5克、桂枝4克、黄芪15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平均用药7~10天,关节肿痛减轻或消失,功能改善或恢复正常,血沉下降。难怪,本书评述方药大势辛热,逐寒邪,开阴闭,直入经络,以图疗效,最为迳捷也。

脾主运化,忌油腻。常食用牛、羊、马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的食品,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消化功能下降。《医贯,卷之六·湿论》书中举例腹泻患者,因为食用乳酪过多,引起腹泻,治疗的方药中有大量的藿香、山楂(藿香15克、山楂30克、茯苓9克、白术9克、砂仁6克、青皮6克、甘草6克),目的是以藿香药味祛湿、解表,以山楂“化食积”,二者合为方中主药,加上茯苓、白术、砂仁能健脾胃,故配方合理,用即见效。

阳盛则火胜,化为湿热。这种湿热,使病人身目俱黄,色黄鲜明如橘子,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而黄,发热无汗出,心烦懊腻,不欲饮食,或恶心呕吐,腹胀满,大便不畅或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数而有力。治疗必须清热祛湿,方药多以茵陈蒿沥为主。茵陈蒿汤的配伍有茵陈蒿30克、栀子15克、大黄(去皮)9克。此方,用茵陈清湿热、祛黄疸,以及应对伤寒滞热症,导敛全身发黄,小便不利。栀子苦寒泻三焦火,清胃热。大黄苦寒下泄,通肠胃,使湿热随便排出。而伤寒湿热,是人体感受气象异常,湿气重,引起阳明肠胃湿热,出现黄疸体征。现代中医应对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采用此方,或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加减如龙胆草、木通、泽泻、茯苓、板蓝根、猪苓、大青叶、赤芍等,治疗效果满意。而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茵陈蒿汤利胆抗肝损伤促进旰功能恢复的作用十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