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会计观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会计观即会计权益理论,是基本会计理论之一。由于对权益的界定不同,形成了多种权益理论,并且这些权益理论对相关的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的会计观包括业理论和主体理论,二者在权益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本文将重点阐述这两种理论,并简述其他权益理论。
关键词:会计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观是对权益主体的范围及归属的认识,并由此涉及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会计权益理论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计价、权益内涵和财务报表,还决定谁是企业净收益的受益者。
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权益理论的的起源,西方对会计观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认为其占有会计理论的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会计权益理论的探讨却很少。然而,对有关会计实务问题若从权益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操作,则既可以对实务事项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可以使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对有关实务处理方法的掌握。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即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者与企业是一致的,企业所有者单独享有企业权益,会计活动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而展开,会计是用来反应业益的增减变动的。所有权理论是最早的会计权益理论。
1.基本原理
所有权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益。业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以现值为计量属性,资产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收入增加了业主的权益,费用减少了业益,业主的所有投资减去业主提取和分派的款项再加上企业累计净收入即为业益,业益实际上就等于企业净值。留存收益被认为是业益的一部分,发放的现金股利则是业主撤出的一部分投资。股票股利不是股东的收益,而是业益之间的转移。业主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决定业主净收益之前应予以扣除。
2.评价
所有权理论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体来说,所有权理论在企业规模较小并以合伙或独资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的时期是可以适应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但随着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合伙或独资企业,业理论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从契约经济学角度看,业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权理论从应用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SB的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公告,随处可见体现业理论思想的踪迹,包括会计要素的表述、一些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业理论的部分原理也面临创新。
二、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又称实体理论,企业与其业主为两个独立的主体是其主要观点,业主是企业的权益持有人但不是唯一的,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公正和平等地向债权人和股东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会计的主要目的。
1.基本原理
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主体理论以利润表为中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企业的经营成果被认为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以获得收入为目地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费用,收入减费用代表公司收益,公司收益主要用来分给股东和再投资给企业。严格的主体理论认为利息和所得税也应作为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2.评价
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制组织形式,以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中心。但主体理论主体概念的不确定和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区别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所有权理论不同的是,在主体理论中,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被当做收益分配而不是作为费用,这体现了两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和契约关系。然而,主体理论对企业经营者与资本提供者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主体理论为会计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会计思路,即以企业为对象来构建会计的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实体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两种理论仍然共同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并没有一贯地遵守业理论或实体理论。例如,利息是费用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当作收益分配,体现了业理论;而合并报表的主体观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权益除包括母公司股东权益外,还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为内部管理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及投资中心等,这些都是主体理论的体现。两种理论相互渗透、融合,并对我国当前权益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实务上的具体操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其他理论
基金理论下会计等式是:资产=资产的限制。在基金理论中,资产代表基金或经营单位在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全部的权益就代表来自法律、合同、管理、财务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基金是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是由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形成的。不同基金具有独立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资金的流动信息是会计的核心。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引用了基金的基本原理。
剩余权益理论会计等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股东权益是特定权益,剩余权益为普通股股东所持有,普通股股东只对公司剩余资产具有索取权,会计主要为普通股股东提供服务。该理论是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进行了折衷处理。现在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就体现了剩余权益理论的观点。
企业理论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会计主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该理论以增加值概念为基点,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而转移的价值即为企业的总增值。企业理论最适用于现代大公司,但是,在目前,企业理论尚不够成熟,增值的概念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而当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导致企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不大。
指挥者理论认为会计应根据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控制责任权限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或者说应当根据责任会计模式来设置会计报表,借以反映不同控制层次管理者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内部政策是该理论的关注重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被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该理论对实务的影响不大。从其应用看,该理论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只是应用时要将“指挥者”换位为投资者。
四、总结
以上几种权益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问题,并对一系列会计概念和方法进行评价,但它们都强调了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会计信息主要为谁服务、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等。这些理论多是为适应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各理论均对当代会计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适应的理论基础,且同一经济实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适用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在这些理论中,业理论和主体理论分别起源于复式记帐的实际业主和虚拟业主两种拟人化记帐理论;基金理论则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侧重于资金运动的预算管理;剩余权益理论是为适应公司的产权特征而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折衷处理;企业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在范围和应用上缺乏准确界定;指挥者理论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政策,不能全面地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因此,两大传统权益理论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他权益理论也对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论从理论界还是从实务界来看,会计权益理论必然是向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第二版.沈阳:辽宁人民大出版社,2006.
[3]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4]褚洪生,卜华.业益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的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8.
[5]刘华斌,申仕阳,孙文璐.会计中的权益理论[J].科技资讯,2006.
[6]谢诗芬,邹立.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J].财会月刊(会计),2003.
[7]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8]钱健.会计权益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2.
[9]李平.权益理论及其应用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