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彼岸的幸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华表奖,国庆档。献礼片,这些搜索的关键词似乎轻易就能让我们对这部《走路上学》陷入耳熟能详的主流猜想中去,想当然地勾勒出它高大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设置。然而,对《走路上学》的所有臆测,在我们真正坐在电影院里接受这90分钟的荡涤之前,都是一种自以为身处彼岸隔岸观火的错觉。也许,我们就跟马吉多的孩子们一样,都在对“外面的世界”的执著期望里,向往着彼岸之花的美丽超脱。
电影《走路上学》是根据《南方周末》备受关注的一期封面故事“飞索求学”改编而来;云南福贡县马吉乡的很多孩子,天天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依靠一个自制的滑轮和一根尼龙绳,在一根200米长的钢索上从日夜奔腾的怒江上空滑过,到江对面的学校学习,稍有不慎就可能葬身怒江。这个文字故事在彭氏兄弟的镜头里被还原成美轮美奂的边陲风景,和“忧伤淡淡,调子缓缓”的动人故事:7岁的傈僳族孩子瓦娃,对于姐姐娜香每天能和小伙伴一起溜索过江读书好生羡慕。终于有―天,瓦娃没能抵抗住来自对岸的诱惑,独自偷偷溜索过江了,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学校。从深圳来支教的聂老师心疼这群太冷天还穿着拖鞋的孩子们,为他们每人买了一双雨鞋,没想到,瓦娃溜索过江的秘密居然被第一次来家访的聂老师戳破了。娜香怕妈妈打瓦娃,把聂老师送来的那双红雨鞋送给了瓦娃,并让他答应不再偷着溜索。第二天一早,懂事的瓦娃又把这双漂亮雨鞋还给了姐姐。而为了赶着给弟弟送一双新鞋回来,姐姐娜香失手从溜索上坠落江中……娜香死后,弟弟瓦娃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他用粉笔画了一座梦想中的桥梁,姐弟两人手拉手在桥上奔跑。影片最后,这座“爱心桥”终于建成,瓦娃终于得以和幻想中的娜香欢欢乐乐地走路去上学……
在谈及影片创作的初衷时,除了那篇著名的报道,彭家兄弟还提到了另一来源:小时候读过的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很反讽的是,这篇感动几代人的著名散文,通篇找不出一个华丽辞藻,先生自描出的那个一次次爬上又爬下站台的“肥胖身影”,就这样被镂刻在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上善若水,大爱无言。处在变革中的中国,马吉乡的故事并不鲜见,难能可贵的是,彭家兄弟在他们的电影处女作里没有卖弄奇技淫巧,保持着一以贯之的隐忍克制,在已故台湾名导杨德昌的御用摄影师李以须的镜头里,《走路上学》的影像基调正如片名一般,平凡无奇却静水深流,清新自然而恰如其分。阳光下的苦难,没有廉价的煽情怜悯和猎奇心态,瓦蛙至真至纯的视角里。本该宏大叙事的贫困、教育、梦想主题,让一对情真意切的傈僳族姐弟沿着一根扣人心弦的溜索平淡铺陈,买鞋、送鞋的动人细节错落出不动声色的感伤,生死大事,却是那样淡淡地平静地被承受下来,让在名、权、利中颠倒人生锱铢必较的我们,让就生存在瓦娃们向往的“外面的世界”里的我们,怎能不汗颜和动容?导演彭臣、彭家煌兄弟表示,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支持儿童电影,“―部好的儿童电影,就相当于一本活教材,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无疑,他们做到了。
我们在这边的世界被一波又一波炫目的特效和离奇的情节炮轰得五官麻木审美疲劳,痴痴然望向原生态的边陲小镇,沉醉于当地简单醇厚的温煦人情;马吉乡的孩子们,这群自称虎和猿的子孙的傈僳族精灵们,又何尝不是在自身的苦难里欣然乐观。却又渴望触碰知识,走进学校。走向外面的繁华世界?彼岸之花,两两相望,唯有伸出关爱之手,才是人间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