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本阅读不能被替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本阅读不能被替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给学生以充沛的时间阅读文本,是语文课堂区别于其它课堂的重要标志。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文本发挥它浸润生命、影响人生的作用的过程。有了对文本的多层次阅读,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文本的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然而,在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那化育无痕的熏陶作用正在被人为地弱化,具体表现为,许多语文教师利用手中的“话语霸权”,剥夺学生的课堂阅读权,转而带领学生去挖掘所谓的文本内涵。

文本阅读不能被题型训练所替代。为了应对各种形式的考试,许多教师将语文课变成了题型训练课,致使语文课失去了最不应该失去的语文味。

张老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刚上课就让学生打开练习册,要求他们完成其中的字词练习,并找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发现错误之后,又让其他学生到黑板上订正。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时,依然要求学生将段落大意归纳到练习册上,并让两个学生将自己整理的内容抄写到黑板上。整整一堂课,除了做题时需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外,张老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了一遍课文,其余的时间,学生一直都在埋头做题。辅助学习的练习册竟然成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指南”,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张老师意在提高学生成绩的初衷也许没有错,然一旦在语文课上言必称考试,行必做练习,则是对语文精神的背离。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定法,但师生围绕练习题开展教学活动,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都不能算是得体的教学方法。不管考试分数多么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不能让学生抛弃对文本的阅读,强迫他们持续地做题。

围绕题型作训练,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关。语文课堂不能完全拒绝题型训练,但练习的内容应该经过教师的精挑细选,完成练习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不能过于简单,以致让学生捧着练习册学语文。其实,文本阅读和课堂练习孰重孰轻,许多教师心里有数。而一些语文教师以训练代替阅读,让练习充斥课堂,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厌恶的对象,只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功利意识的影响。

将学生从题型训练中解放出来,让课堂响起朗朗的读书声,首先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拒绝功利的诱惑。

文本阅读不能被观看图片所替代。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得以广泛应用的课堂里,学生阅读文本正在被观看图片所替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在一些语文教师的观念里,认为只有大量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器材,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不落伍。为追新逐潮,许多教师就将观看幻灯片作为学生课堂阅读的主要形式,而随着观看图片的常态化,学生远离文本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李老师总共制作了36幅幻灯片,将包括拙政园、虎丘、河流、小桥等在内的诸多堪称精美的园林建筑展示在学生面前。正如李老师所希望的那样,这些看上去美丽绚烂的图片引发了学生的观赏兴趣。可惜,在观赏了大量图片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所知甚少,对叶圣陶先生准确的语言描写更是无从领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和文字相比,幻灯片能够带给学生视觉上的震撼和听觉上的冲击。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引领学生不断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在对语言的感悟中获得人文精神的浸润。倘若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与文本绝缘,只跟着教师设计好的幻灯片去“阅读”文本,那么,他们对文字的感受能力必将被削弱,运用语言的能力也会大受影响。

观看图片对语文学习会有帮助,但如果把握不好使用的度,就会造成学生与语言文字的疏离。而没有对文本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阅读,学生也就不可能对文本的内容有所了解,不会对语言的美丽有所认知,我们借助对语言的感悟培养学生语感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不让图片诱惑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能够受得住新花样的诱惑。

文本阅读不能被“讨论研究”所替代。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些语文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动态效果,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似乎只有让学生从始至终都活动起来,才算是实践了新课程教育理念。殊不知,讨论研究的问题过多过泛,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讨论疲劳。

如教学《背影》一文时赵老师让学生讨论:“蹒跚”一词是什么意思?作者使用这个词有什么用意?其实,“蹒跚”一词课文里已经作了注解,让学生讨论作者使用这个词的用意没有多少实际价值。随后,赵又要求学生讨论:朱自清先生为什么要写父亲的背影?因为问题太泛,加上学生没能细读文本,答案也就莫衷一是。这堂课,赵老师一共安排学生做了12次讨论,短的将近一分钟,长的竟达五分钟。整整一堂课,学生都在围绕这样那样的问题讨论,却没有读过一遍课文。

语文课堂有必要让学生讨论问题,但供学生讨论的问题不能过于肤浅、泛滥,以致让学生有应接不暇之感,身心俱疲却没有收获。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应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否则,讨论研究的问题就是伪问题,课堂的热闹就是假热闹。为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无事忙”,在引导学生讨论时我们应该精心设计,科学考量,而不能为了让学生活动起来就虚泛地设置问题,造成学生的课堂主体活动虚拟化。

与其强求学生挖掘文本里并不存在的内涵,探寻作者并不存在的写作旨意,致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探究兴趣,倒不如让学生老老实实地阅读文本,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高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