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思路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思路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产生的背景

1、自然因素。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尤其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且缺乏其维持生产生活所需的必要的资源和条件,不可避免地产生转移就业的意愿和需求。其次,我国耕地资源并不丰富,农村的耕地资源不断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存在人多地少的突出矛盾,劳动力资源无法充分使用;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农村劳动力周期性失业情况的存在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有乡村人口9.3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70%,乡村从业人员4.89亿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5.29亿人的92%,但剩余劳动力资源仍然高达4000万,这部分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的隐性失业人口,也是急需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主体。

2、经济社会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首先,注重科技兴农,先进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农业装备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自动化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这一趋势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所需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对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则不断增加,所以,农村地区中相当一部分从事传统农业耕作的农民在高科技背景下的农业生产中丢失了位置,这部分农民群众构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可见,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在原因;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客观上要求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其相关产业转移的力度和速度,这样才有利于增加城镇人口,加速城市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最后,我国为了保证经济的健康、良性发展,一直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一进程客观上需要农村地区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这也是国家缩小贫富差距、平衡城乡发展的一条途径,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发展。

3、文化因素。一方面,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思想意识比较落后的现状导致大批农村劳动力不敢尝试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先进产业。如立体农业、生态农业,使自己成为被闲置、无法创造更高产值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现在农村与外界的交往比较方便,他们接受了很多新的信息,也有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发展的意愿,尤其是那些受到了比较好的教育、在农村成长的年轻人,他们不满足于传统农业的低收益、成效慢等现状,客观上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转移就业。要求增加收入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

农村对外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被动接受转移就业的劳动力。他们缺乏知识和勇气,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转移就业:另一部分则是有知识、敢于创新的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劳动力。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点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在改革后出现的,一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完善。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大事业。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比较大,而且总有新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成长起来,客观地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还存在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多,素质偏低,无法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农村地区的环境和城市有很大不同,在农村中成长起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处的环境相对闭塞和落后、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比较少等原因,使他们很难发展自己独特的技能。除了极少部分农村学生能考上大学之外,大部分都没有一技之长,转化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另外,再加上三四十岁年龄段的中年劳动力的素质也较低,难以胜任一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的体力劳动等。此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选择。他们转移就业的过程并不成功。

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结构与城市所需的就业结构并不对应,存在一方面重叠而另一方面又短缺的情况。众所周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代表特征是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没有掌握技能,也没有接受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思想意识相对比较落后保守,因此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所提供的供给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建筑业、服装业、服务业等方面的传统体力劳动,城市虽然也需要这方面的劳动力,但是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较发达地区已经把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放到了一些高科技和新型产业,以及一些技术型产业上。他们在这方面需要很多的人才和劳动力,近年来在深圳等地区出现的技工荒便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恰恰是在这些产业类型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本无法提供供给。由此可见,在传统产业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过多而需求不足,在新型及技术产业上,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很少而需求迫切。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供求矛盾正是彰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困境所在。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地区过于集中,不利于转移目的地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就业机会相对多,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但是这客观上不利于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因为这些地区毕竟面积小,工业群有限,而且其自身也面临进一步升级产业结构和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等问题,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吸纳能力,甚至可能会给这些地区的生产发展带来一些不稳定或落后因素。

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削弱了农村的发展潜力,可能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从年龄结构上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劳动力占84.5%,特别是在外出就业的劳动力中,其比例更高,达到85.9%,其中30岁以下的劳动力比例达到62.9%,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有一些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就业,留守农村的就只是老弱病残和小孩儿童。这使得原本文化素质就比较低的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更低,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乡平衡发展。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路

1、大力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积极提升广大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措施应从几个方面来开展:首先,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百年大计,需要常抓不懈:其次,针对已经成长起来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大力开展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如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科技下乡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将高科技真正应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可以组织一些初中就辍学在家的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最后,政府可以出面与一些相关技术型的用人单位和厂家联系,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保证劳动力供求衔接的一致顺畅。

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地区优势,开展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等的规模经营,帮助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农村地区是有着广阔资源和劳动力的市场,只要因地制宜,积极发现本地的农业优势资源,加以适当的投资和宣传,是可以发展一些比较好的特色产业并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的,例如,一些地区根据自身特点,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花卉、果蔬等种植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作为各级县乡的政府,应积极挖掘各自农村地区值得开发的一些产业,再利用对外宣传、招商引资等措施积极引入资金,利用外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等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发展一些在高科技指导下有极强生命力的绿色农业、观光农业、循环经济等,更有效地吸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

3、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合理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应积极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能获得充分、可靠、公平的就业市场信息,享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就业环境。同时,要加大对农村中介机构发展的扶持,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只有真正在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有效持久的保障。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北京市房山区石楼镇人民政府统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