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冷暖春运 第3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暖春运 第3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人过年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鞭炮、红包、年夜饭――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有拥挤的火车和艰辛的归途。

回家过年是每一个在外闯荡的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共同愿望。拥挤的火车承载着亿万个沉甸甸的期盼,穿越千山万水,开往人们共同的幸福终点站――家。为了到达这一站,人们抛开了一年的悲伤欢喜,不在乎路上的拥挤、紧张和疲惫,背着大包小裹,坚定而顽强地涌入春运大潮――因为“一年到头,没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只要一踏上火车,离家的路就越来越近了。有着“火车上的摄影师”之称的王福春用30年的时间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十几万公里,观察和记录了“火车上的中国人”的千姿百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春运历史。从蒸汽机车到绿皮火车,再到动车和高铁。他黑白色调的作品,讲述了那些年春运途中的冷暖交杂,记载了辛酸甜蜜的“回家路”。这种萦绕心头的冷与暖,是火车上的中国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中国的春运在老外眼里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具有统一目的性的人类迁徙活动”。运力有限的火车是这场年度迁徙的重要工具,春运把中国人的火车情结推向高潮,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难舍的情结饱含着对温暖的期盼和对煎熬的忍耐。时代进步了,中国人过年回家的勇气不减,虽然今天的春运依然“让人欢喜让人忧”。铁道部年年都有新措施,增加临客、实名制和网上订票改革,透过这些,我们也看到了中国铁路的变化,提速、升级、严格监督、制度改革,一切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春运不会消除,但回家的路会越来越顺畅。

【冷】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寒冷的冬天,什么也不敌“回家”来得温暖。在异地求学的学生念着母亲做的家常饭,在城市里怀揣理想而奋斗的人想回家看看,在工地上操劳了一年的工人盼着能给老婆捎几件时髦衣服,给孩子带点新鲜的好吃的。不同的希望都被装在这个铁盒子中穿越时空。天寒地冻买票难,但挡不住人们回家的心。

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大串联,70年代知青返城,80年代,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铁路运输高潮――更多农民走出农村,涌向城市务工。1996年到2006年的十年间,农民工增长了约1亿人。与此同时,出差、旅游的客流也开始大量出现。用摄影师王福春的话说,“乘车难,买票难的问题在80~90年代比现在要严酷得多。不仅‘一票难求’,而且秩序混乱。不少人上绿皮车都是翻窗而入,不对号入座。车厢里人满为患,汗味、烟味、厕所味夹杂在一起,令人窒息;人们的表情麻木无奈,一下火车,如获大赦。现在的铁路淡旺季明显,仅是春运压力大。但当时的火车票一年到头都愁死人”。

1988年,在长汀―双峰的小火车上,铁路售货员在售卖食品。当时,在铁路上做生意的有公家的铁路售货员,也有私营的小贩。火车上卖的食品有不少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售卖散装食品要用杆秤称斤两。如今铁路上的食品已授权铁路商业部门销售,多为已包装好的食品,按份零售,基本取消了散装。女售货员手中的杆秤现在也难得再见了。

1987年冬天,在双峰林场站台,这位头戴珠花的姑娘独自登上开往长汀的森林小火车。她笑颜如花,又透着几分腼腆,因为这趟列车将结束她的单身旅程――这一天是这位姑娘的大喜日子,她正要赶着去和她的爱人结婚。“新娘子”穿了喜庆的“一身红”――时髦的红色中山装和红裤子,还有红艳艳的毛线手套,在绿皮火车上十分惹眼。她手中拎的嫁妆――“上海”皮包在当时也是时髦的符号,“上海”二字是那个年代的潮流烙印。

这是在1998年通辽―集宁的铁路上,是当时的地方铁路。冒着滚滚白烟的火车头拉着绿皮车厢驶向远方,人们探出头来露出新奇憨厚的笑容。这辆车是列车更新换代所淘汰下来的蒸汽机车,被地方铁路使用。1995年~2005年期间,用于客运的蒸汽机车逐渐停运。而如今随着动车和高铁的出现,蒸汽机车已如同它迎风喷出的白烟渐行渐远、消失殆尽,颠簸、狭窄、四处透风的绿皮车厢也一去不复返了。

硬座上的临时“卧铺”

这张照片拍摄于1991年,在哈尔滨―上海的列车上,一位父亲抬着担架带儿子去大城市看病。列车是温暖的“临时大家庭”,周围的乘客们得知他们的遭遇,很是体谅照顾。由于担架无处安放,大家还急中生智,把担架架在两个车座之间,如此一来,孩子在火车上有了“临时上铺”。之后列车长和餐车主任还为孩子送来了荷包蛋面条。这位穿中山装、戴解放帽的父亲,向大家讲述起儿子的病情时表情凝重。

这是1996年广州开往成都的卧铺车厢,有不少在沿海发展的四川人搭乘这趟车回老家过年。这几个穿着体面的年轻人是在广东打拼的。上世纪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视野的开阔,人们的精神状态焕然一新,并且开始注重个人形象,城市的年轻人开始追逐时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公开场合化妆的行为已经不稀罕了。

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外出务工群体剧增,1996年之后掀起增长高潮。1995年,在广州一成都的列车上,这位四川籍的打工女子带着孩子回老家过年。孩子生下来就随父母一起在异地生活,但却保持了坐小背篓的“四川特色”。当时外出务工造成的留守儿童的问题还并不明显,然而十年以后的2005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过年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期盼,一年不见的爸爸妈妈终于要回家了。王福春,1943年生人,曾任哈尔滨铁路科研所摄影师、编辑。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哈尔滨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2002年从哈尔滨迁居北京,现在为自由摄影人。拍有《火车上的中国人》、《中国蒸汽机车》、《黑土地》、《东北人家》、《大东北》、《东北虎》、《中国人的故事》等摄影专题。第十七届全国影展金牌获得者,第三届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得主,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

2000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应邀参加丹麦奥胡斯IMAGE形象艺术摄影展馆大展。

2002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参加莫斯科摄影人之家国际摄影大展。

2002年《黑土地》参加第二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火车上的中国人》画册获“阿尔卡特”大奖一等奖。2004年《火车上的中国人》应法国邀请参加中法文化年“平遥在巴黎”展出。

2004年《东北人家》获第四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摄影师大奖金奖。

2006年《东北人》获山东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最高学院大奖。

2007年《黑土地》在哈尔滨哈药摄影国际摄影展馆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