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自2005年5月1日起实施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中第二条规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是在上述具体准则基础上,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保证审计质量,对高校内部审计进行有计划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既包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自我管理,也包括高校领导的管理。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涉及许多方面且存在不确定性,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随时发现审计中存在的显现和潜在的质量偏差,及时予以预防或纠正,以排除或控制不利因素对审计质量的干扰。一般认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内部责任制度,制定科学的审计规范,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合理投入和配置审计资源,采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手段,针对具体审计项目,结合被审计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其他具体内容,切实将内部审计质量管理落到实处。

二、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不强 我国高校的治理结构普遍采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辅助高校内部管理的机构,一般称为“审计处”或“审计室”。通常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业务上受双层领导,一方面日常由一名主管副校长领导,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定期向主管副校长汇报工作;另一反面国家审计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内审机构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高校审计部门在行政设置上理应至少与财务部门同级并进行独立设置,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高校的审计部门往往隶属于纪检部门,或与纪检部门合署办公,甚至还有些审计部门干脆隶属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经常由学校组织部委托或主管副校长安排,审计人员主动选择被审计单位、项目会顾虑重重或受到一定干预。目前管理体制下,审计部门和人员被置于过甚密切的行政关系、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人际关系当中,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二)缺少审计质量的考评机制与控制标准 我国高校制度建设普遍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仅重视审计业务种类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多数高校都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办法、基建维修审计办法等,但对于如何控制审计质量、规范内审人员道德行为却缺少具体措施和办法,基本没有高校建立起内部审计责任的追究制度、审计质量的外部评价机制或对审计责任划分具体层次。另外,我国国家层面相对忽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建设,未制定对审计活动完整的指导和评价体系,审计质量管理标准不明确,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供高校参考或遵循。虽然近年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陆续的《中国内部审计规范》,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总体框架,但规定比较笼统,未对审计中各环节的具体标准进行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三)缺乏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是开展高质量审计的前提,目前高校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或工程出身,专业技术知识比较单一。随着高校经济业务的发展,审计范围越来越广,涉及学校各个领域,内部审计所要监督、评价的对象日益复杂,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会、工程知识,还要掌握经济、财政、金融、法律、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精通两个以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胜任审计工作的基本技能,但是高校审计普遍缺乏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四)业务流程质量管理不规范 在审计业务的三个阶段均有表现:(1)审计准备阶段工作形式化。审前调查不充分,对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分析、评估,审计重点不明确,未形成书面记录;编制的审计方案简单笼统,针对性差,重点不突出,甚至为了归档完整,改在审计终结后补充编制审计方案,使审计方案的制定流于形式;审计步骤、审计方法可操作性差,未对审计人员细致分工和明确具体责任,易在审计过程中产生重复审计或重大遗漏,影响审计的效率和效果。(2)审计实施阶段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证据不充分。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内容不健全,基本要素不完整,缺少审计人员对所查事项的处理意见,没有复核监督;审计证据不充分,简单复制被审计单位的帐表,不深入审查和分析,审计证据相关性和客观性较差。(3)审计终结阶段审计报告水平不高,后续审计无力。审计报告中经常出现审计结论缺乏准确性、审计决定事实不清、引用法规不准确或者不引用法规、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遭遇有关领导干预或压力时,不能坚持原则,在审计报告中对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或避而不谈,发生重大质量妥协。审计报告发出后,审计人员不对提出的问题或建议进行跟踪问效,以致审计报告往往被束之高阁,审计结果得不到认真落实。

三、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强化措施

(一)全面审计质量管理 (1)设置科学的审计机构组织形式,提高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是审计质量的组织保证,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第八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应隶属于组织的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接受其指导和监督并取得其支持,以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有关规定,独立设置内部审计部门,接受校长直接领导,取得校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并充分借助政府审计的力量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督导来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

(2)重视建立审计规范,强调可操作性,健全各项制度,构筑“水桶理论”中的“短板”,重视审计工作规范建设,用完善的制度保证审计质量。首先,梳理和健全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制定的完整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定、规整内部审计规范化标准化文书,细化和明确审计质量标准;第二,建立审计责任制度,明各层级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如要求一般审计人员对审计证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审计组长对审计报告质量水平负责,而审计处罚和审计处理由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第三,推行审计复核制度,要求由审计员、主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三级复核,由审计机构负责人对审计报告所依据法律法规的准确性、审计处理或处罚的适当性、审计建议的可行性进行最后审定;第四,完善、健全审计质量指标体系,进行审计质量考核,如使用已审资产(负债)准确率、收支失真率、审计工作底稿合格率、复审差错率等指标对审计质量进行量化考核;第五,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落实审计建议,确保审计效果;最后,建立重大审计项目集体讨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