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太湖流域古人类活动遗迹与文化涵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湖流域古人类活动遗迹与文化涵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湖州塔底遗址的发掘为太湖流域史前文明的探析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惊喜,本文通过对湖州博物馆塔地遗址文物的实地观察,结合已有文献和历史资料,通过与其他考古发现的比较,追寻浙江湖州塔地地区古人类文化生活遗迹。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阶级形成等角度描述太湖流域古人类生活的情景,认为塔地先民已经有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特质,并对其文明演化过程中的传承和衰落进行推测,赋予其文化涵义

【关键词】塔地遗址;湖州;太湖流域;古人类;文化

一、塔地遗址概要

(一)遗址简介

塔地遗址于2004年2月被湖州千金镇当地居民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意外发现,那儿原本是一片普通的桑地,塔地遗址的发现为这片桑地带来了神秘的气息。2004年3月至2005年1月,为配合农村土地平整项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市博物馆联合组队对湖州市千金镇塔地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经过两个多月的大规模考古发掘,目前已发掘面积近3500平方米,这里出土了印纹陶罐、提梁壶、原始瓷碗瓷杯等陶器和穿孔石刀石斧等石器。

塔地遗址主要集中了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例如:仅仅是在其中一个50平方米的探方中,通过试掘和钻探,已经从良渚文化层出土了彩绘陶壶、甑、鼎、簋、石锛、盆等器物共70多件和2件玉锥形器,加上该时期的石器、纺轮等共上百件。共计发掘出良渚时期、马桥时期的墓葬和宋墓共16座,至今出土物件已达三四百件。塔地遗址默默地见证了太湖流域古代先民前后跨越数千年的灿烂文明, 沉睡地下数千年的千金塔地先民,穿越时空,展现了其生存状态和生活场景。

(二)塔地遗址的考古意学义

千金塔地遗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及晚期的周代印文陶文化、汉六代的文化堆积,跨度大约为3000年。太湖流域史前文化最典型的三个时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痕迹,而且文化堆积也相当非富,范围也很广。

对塔地遗址的研究,不但可以了解马家浜先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起源状况,从中领略江南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识萌芽形成的过程,而且还能从中窥视到中华民族传统造物取像的方式、方法以及形式美凝炼的轨迹,这对深入了解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精髓,探究江南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特质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价值。

二、基于遗址的太湖流域地区人类学分析

(一)自然环境

塔地遗址的主要文化堆积属于考古学上的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也存在更早时期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纹陶文化的堆积,直至汉六朝仍有人们聚居生活于此。如此长时间的跨度,表明当时的湖州千金镇地区有宜人的气候,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当时的太湖流域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正是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先民来此生活。

(二)生活方式

从种植业而言,塔地遗址上发现了有稻谷和盛放稻谷的容器的出现,并且制作陶器用的陶土和红烧土块中多掺和有稻草碎屑或稻谷壳,这说明当时稻作农业己经较为发达,也和之前大量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结论遗址类似,说明种植水稻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生产方式。

从日用品结构来说,塔地出土的良渚文化陶器大多具有完善精密的结构,它们通常有盖和把手,切口结合严密,把手形状多样,在造型时常常采用三等分定点,说明先民们在器物造型时,已经充分考虑在实际操作时便利性。

(三)审美观念

塔地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反映了先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宗教意识。比如:塔地出土的大量马家浜时期的遗址大多单纯素雅、对称均衡、体现了比例恰当、节奏鲜明,多样统一的审美特征,这不禁让我们对形式美,对称美的起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先民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对生活还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和信仰,把吉祥、圆满、美好与祈福移植到器物的生产中去。那些经过双手与智慧、精神与意念共同创造出的陶器,注人了先民的生命意识,在他们眼里那一个个创造物无不体现着自己的智慧、力量与灵巧,体现着自由创造的快乐与喜悦。

(四)文明分布和交流

塔地出土许多包括黑陶杯在内的温酒或盛酒的器具,比如上文图3的这件器物就是我们的先民们用来温酒的器皿,像这样的器皿,目前塔地已经发现了20多个。但特别的是,这种器皿并不属于这个地方特有的,而是属于典型的山东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其制作风格也是深受影响。这可以说明,当时在良渚文化晚期,千金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已经相当频繁了。从深层次说,有学者认为,这里涉及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就是那时的文化并非中原一枝独秀,而是一种“满天星”的格局。

三、后记

人类剐从荒野洞穴走出,在自然面前有着太多的困惑与期盼,对生存的物质的生产,对独特审美的追求,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陶器,其实是他们的双手与智慧、精神与意念共同创造的成果,注人了先民的生命意识,注入了先民的力量与灵巧,自由与喜悦。从包括塔地在内的太湖流域遗址中,我们看到了史前先民历尽艰辛、不断求索的身影,看到了祖先们在泥与火的熔炼中凝聚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史威,马春梅.《太湖地区多剖面地层学分析与良渚期环境事件》.地理研究,2008,27(5)

[2]于世永,朱诚.《太湖东岸平原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事件与新石器文化中断》.地理科学,1999(06)

[3]蒋卫东.《自然环境变迁与良渚文化兴衰关系的思考》.华夏考古,2003(02)

[4]黄翡,王伟铭,李民昌.《苏州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植硅石研究》,1998(01)

[5]朱诚,史威,于世永.《上海马桥地区6000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1996(01)

[6]朱诚,宋健,尤坤元.《上海马桥遗址文化断层成因研究》.科学通报,1996(02)

[7]洪雪晴,李山,等.太湖地区环境考古[J].地理学报,1997,52(2):131—137

[8]张玉兰.《从微体古生物研究探讨良渚文化突然消亡原因》.地理科学,2007(3)

[9]贾铁飞,戴雪荣.《浙江良渚文化建筑对水环境的响应》.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