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联汇之殇 第7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联汇之殇 第7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6月12日,中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前主席任志刚先生发表文章《香港货币体制的未来》。这是任先生首次公开质疑香港联系汇率制度。

文章一石激起千重浪。香港各界热议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得失。同时,大陆一些学者也开始思考人民币准联系汇率制度的利弊得失。

香港在短短的30年间,由高速增长进入到全面衰落,不由得让人唏嘘。其中,联系汇率制度的负面影响,已经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刻。只是,经济政策一旦固定化,往往像宗教一样固化人的思维,这种思考往往需要巨大的勇气。

香港建立联系汇率制度的缘由

香港的命运在一个瞬间被彻底改变了。

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爆发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之战。此战引燃了所有英属殖民地的归属问题。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历史遗留问题就是香港的归属问题。1983年中英开启了关于香港归属问题的谈判。此次谈判的结果举世皆知,香港领土定于1997年回归中国。然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被当时的中国人忽略了,这个细节就是港币的汇率制度。

正是在1983年,港币汇率制度发生了巨变,英国人在承诺交还香港的同时,却取消了港币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香港从此失去了极为珍贵的货币管理。

1983年,一子落错,满盘皆落索。

1983年10月17日,香港结束了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正式实施与美元挂钩的固定联系汇率制度。香港联系汇率制度属于固定汇率制度。在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以7.80港元兑1美元的汇率与美元挂勾。与其他固定汇率制不同,这是一种货币发行局制度,政府或中央银行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主动插手干预外汇市场(即通过控制港元的供应与需求来直接影响汇率)。在联系汇率制度内,汇率稳定主要通过香港三家发钞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进行套戥活动(所谓套戥[děng],即大陆所说的套利,其实是一种低买高卖的策略,是指同时买及卖某一种商品,以赚取当中的差价——编者注)而实现,可称之为一个自动调节机制。此制度剥夺了香港一度拥有的货币,这其实是在事实上提前转移了香港的一部分的和一部分的治权。很遗憾,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对此并无太深的了解,而英方对此讳莫如深,港人对此装聋作哑。

29年过去了。大陆人和港人依循《中英联合声明》的承诺,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联汇制度。香港联汇制度渐渐变成了香港社会的一种宗教,几乎没有人敢于质疑香港联汇制度的弊端。

对香港联汇制度的评价

没有比较,很难看出高下。瑞士和香港,具有同等的经济规模,具有同样的区域经济地位,最奇妙的是,两地具有近乎相同的货币进化历史。惟一不同的,是瑞士没有经历1983年的香港式巨变,他们坚守住了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瑞士将这一制度不断完善,坚持至今,瑞士的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黄金储备和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瑞士法郎信誉日益提高,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加强,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瑞士得以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很遗憾,1983年香港选择了固定联汇制度,香港与瑞士分道扬镳,香港失去了货币,也同时失去了弥足珍贵的经济主体性。

香港自开埠以来,经历过5种汇率制度:银本位制(1863年至1935年);英镑联汇制(1935年至1972年);美元联汇制(1972年至1974年);自由浮动制(1974年至1983年);美元联汇制(1983年至今)。其中,1974年至1983年间,香港曾经试图建立具有意义的货币,却以失败而告终。香港现行的联汇制度,是一种代币发行制度,准确地讲,今天的港币不过是一种美元兑换券而已。历史地看,香港错过了发展壮大自己的机会。

一般而言,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采取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似乎无可厚非。联系汇率制度,可以为香港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交易结算工具。这对于香港金融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联系汇率制度一向都是双刃剑。他带给香港一定的方便,也带给香港严重的问题。

首先,没有货币,就没有经济管理。这就意味着,香港无法制订清晰的产业发展政策。香港没有能够在上世纪60、70年代实现经济腾飞后,像瑞士一样顺利完成产业转型,而是过早出现产业空心化,从而导致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其经济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的速度完全不成比例。

其次,没有货币,港币就无法具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以港币计价的资产并不具备对冲美元风险的能力。港币终于失去了像瑞士法郎一样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历史机遇,这就使得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价值大大降低。几乎可以断定,一旦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港币作为人民币中介的角色将彻底完结,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会迅速消失。

再次,没有货币,就没有管理通货膨胀的能力。在刚性的联系汇率制度下,美元持续贬值,必然导致香港的持续通货膨胀。香港的持续通货膨胀表现为房地产的长期畸形繁荣,可以说是一业兴旺,百业萧条。任何一个社会,资本利得长期高于劳动所得,这个社会必然产生劳动挤出效应,这个社会必然丧失创造价值的能力。事实上,香港20世纪60、70年代那种创业和创新的能力,在1983年之后消失了,香港不再像一个工厂,而更像是一个赌场。

笔者在研究港币历史沿革的时候,感到非常沉痛。失去了香港的英国人不愿意港币成为一种具有独立个性的货币,一方面,英国人担心港币拖累英镑;另一方面,港币美元化有利于英资顺利从香港撤退。英国人出于私利作此决断,尚可理解。令人不解的是,当时的香港并不乏精通货币的精英,为何他们选择了集体沉默?

在英人的自私之下,在港人沉默的背后,无语的是香港的未来。

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

至今,香港联汇制度都实行整整29年了。任何一种经济制度都存在自身的极限。香港联汇制度的极限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极限?当美国人刻意贬抑美元汇率的时候,与美元固定联系汇率的港币,将会把香港经济拖向何种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