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实”功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效思想品德课堂的“实”功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八次教学改革不仅使思品课堂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调整,更让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我们不仅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更进一步认树立了课程意识,认识到课程的含义与本质。但是,许多思品教师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却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犹如“邯郸学步”,不仅失去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还一直迷茫在各种“教学模式”里。其实,初中思品课堂并不需要那么华丽的外衣,“乱花”只能“渐欲迷人眼”,而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一点的课堂更加符合课程的特点,更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一、目标明确,扎实的课堂见实效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明确提出的思品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它给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让课堂教学逐步脱离虚晃而走向实在,摆脱说教而走向实践,远离盲目而走向具体。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曾经阅读过的一则题目为《你会砍哪棵树》的教育故事。

课堂上,一位老教授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山上去砍树,正好有两棵树,一棵粗,一棵细,你会砍哪一棵?”问题一出,大家都说:“砍那棵粗的!”老教授一笑,说:“那棵粗的不过是一棵普通的杨树,而那棵细的却是红松,你砍哪一棵呢?”学生们心想,红松比较珍贵,就说:“砍红松,杨树不值钱!”老教授微笑着问:“如果杨树是笔直的,而红松却七扭八歪,你会砍哪一棵?”学生们有些疑惑,就说:“砍杨树,红树七扭八歪,什么都做不了!”老教授听了学生的回答,目光闪烁,说:“杨树虽然笔直,可由于年头太久,中间都被虫蛀空了。这时,你会砍哪一棵呢?”虽然搞不懂老教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学生们还是从他所给的条件出发,说:“砍红松,杨树被虫蛀空了,没有用!”老教授紧接着问:“红松虽然不是空的,但它太结实,且扭曲得太厉害,砍起来非常困难,你会砍哪一棵呢?”终于,有一位学生忍不住问教授:“您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啊?”老教授收起笑容,说:“你们怎么就没有人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要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可是最终结果取决于你最初的动机。如果想要取柴,那就砍杨树;如果想做工艺品,那就砍红松。你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提着斧头上山砍树啊!”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教师必须明确所教授课程的总体的、每一单元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要知道哪些目标是显性的,即时就要达成;哪些目标是隐性的,需要做后续的教学辅助才能实现,并明确无误地知晓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做的工作。

现在的很多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满足于“是什么”,他们习惯于知晓直接的问题答案,这与课堂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也仅仅是认识问题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懂得“为什么”,知道应该“怎么办”,学会自主处理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能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获得自己生活所需要的成长元素的课才可能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人人参与,充实的课堂皆生本

课堂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思品课堂里,教师们凭借手中的教材权威而“一统天下”,学生处于绝对的服从地位,这种教学地位的人为颠倒导致课堂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师生均感到教学活动的无奈与尴尬—教师教得无精打采,学生学的枯燥乏味。而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成了人人参与、人人有发言权的活动场所,课堂变得越来越充实起来。

教师成为教学过程中“平等者中的首席”。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思品课堂里,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日益清晰起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参与者和评价者,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真正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了解、把握学生的思想脉络、捕捉信息、并做出价值判断,不断地重组信息,以恰当的评价性语言进行点化,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拓宽教学内容,或在对问题的引申中追问,让学生逐渐发现自己认识中的内在矛盾,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生长点,使学习的内容不断得以拓展和深化。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生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注意社会生活与课堂相沟通,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参与;投入积极情感,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参与;尊重学生,肯定评价,鼓励学生参与。并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参与机会,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使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的表达生活中的实际说法和做法,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

三、有效生成,丰实的课堂呈精彩

课堂教学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进而灵活地据情施教,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益。那么,如何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呢?

第一,个性化解读教材文本。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师生共同从教材的解读中获得必需的教学信息,达到互通观点、交融情感和碰撞思想的目的,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第二,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疑问及时引导学生解疑、释疑和化疑,并能够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挑战教材和教师权威的思维意识和能力,从而养成辩证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三,适度拓展课堂教学时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走出狭小的课堂空间,把课堂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激活那些对课堂教学有积极影响的因素,让教学生成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实现思品课堂的生活化和社会化。第四,利用错误资源,促进生成效益有序呈现。在教学过程,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课堂应该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出现错误不见得是坏事,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一“错误”所带来的契机,赋予他特有的价值,为我所用。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有耐心、智慧,让学生的错误成为一种教学中难得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于是教学生成,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得以巩固,思品课堂教学的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教学内容逐渐丰富起来,教学视野越来越宽广。

四、返璞归真,平实的课堂我做主

时下,很多名师提倡教师上裸课,这一举措体现着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教学艺术水平提升。它剥去了多媒体设施和技术给课堂教学披上的那层华丽的外衣,使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把人的情感渗透进教学中去;它舍去了传统优质课里的打扮与做作,把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进行了重新归位,归于平常让课堂日趋平实状态。教师的垄断地位被打破,承担起启迪和激发的职责,履行参与和指导的义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巩固,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做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师生关系走出上下级式的“统治—服从”结构的羁绊,谈,师生一起谈;论,师生一起论;读,师生一起读;辩,师生一起辩;思,师生一起思!自主、合作、探究成为最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平实的课堂还表现在以“生”为本人际关系的确立。传统的思品课堂是优生表演才华的场所,教师的眼睛戴上了有色眼镜,教师的心态戴上了认识枷锁—所谓“差生”也就应然而生,成为教育的诟病。而在平实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处于同一个学习小组里,每个学生都具有了同等的思考权、发言权和参与权。课堂成为名符其实的学习场所!

五、优缺相间,真实的课堂待完善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有效的课堂并非是用45分钟的时间解决了学生所有的疑问和难题,而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产生了更多的、更深层的、更难的问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工厂流水线的操作员,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启迪者和参与者。紧凑的教学流程、精彩的教学答问、时间的恰当把握以及提问对象的心照不宣等等都是形式主义教学的主要特征,是新课程标准力主摒弃的教学认识和行为。很明显,我们上的每一节课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应该都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的、可重构的。而正是这种课因为撕掉了人为的“包装”会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一种真实的状态之中—教师和学生会因为课堂的真实而全身心投入其中,这种教学氛围所带来的教与学的心理呈现出“身临其境”的教学思维态势!

我们有时把课堂教学的过程看得过于沉重,以至于教学不得不被人为地套上重重枷锁,唯恐出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场面;我们有时又把教学对象当成了知识的储存器具,以至于模糊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角色,窒息自己课堂教学生命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们天真烂漫的个性与思维。所以,课程本性的回归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那么,就让我们的思品课堂远离虚晃、浮华、畸形和虚假,而一步步地走向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