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红楼梦》杨、霍译本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译者的适应与选择:《红楼梦》杨、霍译本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对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译本两部公认的经典译本比较,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和多维度适应选择来产生译文,并概括阐述生态翻译学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红楼梦》 生态翻译学 适应 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7-0064-02

作为四大古著之一,《红楼梦》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价值,还是一本浓缩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目前学术界对《红楼梦》英译本比较认同的有两部,一部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另一部则是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译本(下文将分别简称为杨译本和霍译本)。纵观几十年来《红楼梦》的英译研究,笔者发现,学者们已运用了包括功能对等理论、译者主体性理论、隐形话语权、接受理论、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认知语言学等各种翻译理论对两个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将从一种全新的翻译分析维度——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通过两部译本比较的方法,分析翻译如何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概括出生态翻译学在《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的策略体现其对文学翻译评析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关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互动的整体性研究。翻译生态环境的要素包括原语、原文和译语系统,是译者和译文生存状态的总体环境,它既是制约译者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的多种因素集合,又是译者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前提和依据。即翻译生态学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原文—译者—译文”的体系,以译者为中心,从译者的主体性出发,译者通过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文。

译者的中心地位体现为译者在翻译前和翻译过程中均进行了适应与选择。在翻译前,译者对原文的解读便是一种适应,根据自己立下的翻译目的,结合出版社的要求,适应性地选择出自己的翻译标准、策略和风格。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进行“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转换中,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适应性的选择最恰当,最能体现原文思想和灵魂的翻译。

二、译者在翻译之前的适应与选择

(一)译者对原文的适应与选择

译者对原文的适应就是对原文整体结构上的理解把握。没有对原文的理解,就谈不上译者适应性选择出的翻译标准和策略。在理解适应的基础上,译者作为桥梁,要把握原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设身处地”考量作者的意图。下面便以《红楼梦》的英译书名为例,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对这部巨作的适应与选择。

杨将书名翻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霍则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杨宪益保留书名中的“红”,将“楼”翻译为复数“mansions”,用词精准。首先,“mansion”的释义为“a large, stately house”, 符合原著里描写的大院豪宅。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译者对小说内容及背景的准确把握,因为《红楼梦》主要围绕着荣宁二府,杨宪益则采用复数形式,可谓传神。而为了避免西方读者对“红”产生误解,深谙中西文化差异的霍克思取《石头记》作为译本主书名,作为补偿措施,以《红楼梦》为别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also known as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巧妙融合两者在封面上。这既适应译语文化和译文读者需求又照顾到原著及作者意图(此译文书名出现在第一、二、五卷)。《红楼梦》是章回体小说,故而只有分章没有分卷,霍克思出于对原书内容逻辑上的适应与选择,在翻译时创造性地按照小说的内容自行分为五卷,并根据每卷具体内容另行命名。例如第一卷覆盖原文第1~26回,译本命名为“The Golden Days”。译文五卷本的卷名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增强了译本可读性,减轻了读者阅读负担。

(二)对译者翻译目的的适应

译者在翻译原文时,均会带有不同的翻译目的。杨宪益翻译《红楼梦》旨在向逐渐开启中西交流的西方人传播文化,一定程度上是带有政治任务的。霍克斯则纯粹出于个人爱好。霍克斯是个性情中人,崇尚文学,尊重具有才华的文学家。他说《红楼梦》“是一位伟大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他呕心泣血只译完前80回,而把后40回的翻译交由他的女婿汉学家闵福德(John Minford)完成。面对蕴含文化特色的中英译时“杨译本情系文化,霍译本面向读者”:杨译本忠实于原著,完整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霍译本则更符合英文习惯,不拘泥于原作的字句结构,很好地融合了雅致与创新。

(三)对出版社要求的适应

应企鹅出版公司的邀请,汉学家霍克斯于上个世纪70年代着手翻译《红楼梦》。企鹅出版公司的一贯风格就是要求译文有很强的可读性,要通俗易懂。霍克思将自己的翻译灵感和翻译方法发挥到极致,被公认为是“学术成分较少、英语读者更加喜欢”的译本。

杨译本的市场定位则针对专业读者,读者群体就没有那么广。戴乃迭1980年评价《红楼梦》翻译时则表示:“我们的灵活性太小了。有一位翻译家,我们非常钦佩,名叫大卫?霍克斯。他就比我们更有创造性。我们太死板,读者不爱看,因为我们偏于直译。”

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适应与选择

(一)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霍译本语言地道,活泼生动,多采用意译,更符合译入语习惯,易于读者接受;杨译本语言正式,措辞精美,多采用直译,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播。两本译本都可堪称是翻译史上的佳作。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两个译本。

1.章回目录的翻译

《红楼梦》的章回目录极具艺术性,采用上下八字对仗。比如第三回目录:“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杨译:Lin Ruhai Recommends a Tutor to His Brother-in-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