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归去来兮,若之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归去来兮,若之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2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日子里关注香港摄影,不仅因为香港是当下的焦点,更因为香港之于中国的摄影所具有的特别意义。

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摄影是内地摄影突破政治宣传单一功能的助推剂。陈复礼于1979年在北京e办的个展在当时的内地摄影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随后香港的资深摄影家络绎不绝地被邀请到国内讲学,并在国内频繁举办展览。直至回归前,香港一直是内地摄影获取外来信息的重要窗口。可以说,对香港摄影的拥抱,让中国大陆摄影顺畅地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续接起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摄影的画意潮流。

多年来,《中国摄影》杂志一直关注着香港摄影的发展,分别于1997年第6期、2002年第3期和2007年第7期集中刊发过关于香港摄影的专题。1997年的“香港传真”专题不仅展现了香港和内地摄影师拍摄香港的纪实性作品,还呈现了当时香港的沙龙画意摄影作品;2002年的“香港摄影百年”专题以香港文化博物馆主办的“影艺春秋――香港艺术摄影百年回顾(1900-2000)”展览作品为主体,该展览是对百年来香港沙龙摄影的一次大检阅;2007年的“瞬间・十年――当代香港摄影”专题对“九七”后香港摄影师10年间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纪实作品进行了集中呈现。

本期专题“香江看一看”再次聚焦香港。13位香港摄影师创作于2007年之后的11组作品为专题影像呈现的主体, 6篇由香港和内地学者以及本刊编辑撰写的文章勾勒起从19世纪中叶到当下香港摄影发展的脉络。近年来,香港摄影倾注于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香港本土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摄影媒介本身的探索。香港摄影曾经是沟通中国摄影与世界摄影的重要桥梁,伴随着影像焦点的转向与回归,而今香港摄影正在逐渐成为中国摄影图景中一个重要而充满活力的板块。

本期的“海外”,我们以20多页的篇幅介绍了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摄影家之一的意大利摄影家马里奥・贾科梅里(Mario Giacomelli)。这是一位一辈子都在进行影像实验和探索,讨厌谈论技术细节,漠视艺术市场游戏规则的艺术家,他对摄影的理解和他的影像一样特立独行。在2000年去世之后,他的作品越来越受到世界摄影界的重视。本刊特邀意大利学者、策展人朱莉娅・普拉・弗洛利亚尼撰文评介贾科梅里,并对贾科梅里的孙女,现任马里奥・贾科梅里档案馆主任的卡提余莎・比恩迪・贾科梅里进行了访谈。在互联网上已经有不少关于贾科梅里的零碎中文资讯,但是对其人其作大篇幅的系统介绍,在国内媒体上还属首次。

在本期的“现场”栏目里,正在美国学习摄影的年轻艺术家董宇翔撰文介绍了近期在纽约犹太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拱廊街:当代艺术与瓦尔特・本雅明”。有意思的是,如果把这篇文章与本期关于香港的专题参照阅读,我们会发现和所有国际化大都市一样,香港也与本雅明笔下的巴黎遥相呼应,其中包含文化流相和它们自身的都市景观一样包罗万象、千头万绪、迷路重重。

本雅明用“闲逛者”这一借自波德莱尔的概念,深刻地描绘出漫无目的地游荡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都市洞察者形象。董宇翔在文中写道:“如今,闲逛者已近乎绝迹,人们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的导航应用在城市中穿梭,从起点到终点都有明确的路线,再也无暇顾及身边的人和事。”在当下,手持相机在都市游走的摄影者更容易接近“闲逛者”的意象,借助摄影者的眼睛,我们或许能多明了一些都市里匆匆来去的人和事,因何而来,为何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