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放大与缩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放大与缩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界定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核心目标和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个核心,我们需对当下如何安排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思考,该放大的要放大,该缩小的要缩小。

一 生字词的教学要放大,重复性练习要缩小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当下特别是在高年级段,我们课堂上教学生字的时间很少,大多数“字”的教学都是学生自学或随文理解带过的,因为总觉得有限的课堂应着重于文本内容的理解,着重点应放在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上,与之对应的就是多花时间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知识点上得以巩固、提升。直接结果就是衰退了汉字的书写水平、理解水平,学生对基础的“字”一知半解,导致错别字情况严重。而放大了写字教学,学生就可以从容地从“根”上学语言。学生写好字的过程,也是对汉语文化研究的过程,不但能扭转衰退的书写水平,还因为学生对“字”理解透了,对由“字”组成的句、段、文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

二 文本的阅读要放大,“问题”教学要缩小

在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应防止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逐字逐句地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我们教师问题设置,要体现“导”学生阅读的作用。叶圣陶先生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不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师的“导”旨在让学生学会读书和思考,课堂上我们要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文本,从通读到抓重点段、句读,从朗读到默读、快读,要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各抒己见,去品味重点词句、去潜移默化地感悟文本情感、去找到学习课文的方法。

如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有位教师从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在让学生自由读文的基础上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正确读出节奏,重点指导“兴”的读法。到再读课文,弄懂词意。然后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画面,伴“如梦令”轻音乐把想象的景象写出来,最后让学生想象着这幅流动的画面,再美读全词。品字悟情,吟诵歌唱,使学生在“读”的实践中,在欣赏表达中,不知不觉把《如梦令》学得有滋有味。而读、品、吟的学习方法,也为学生学习《如梦令二》做好了准备。

“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只有被学生去反复、多样、分层地读了,个性的阅读光辉才能闪耀。只有学生有了自己的“哈姆雷特”,那么多的“代替”才能远离我们的课堂,学生“思辨”、“想象”的能力才能得以提升。

三 文本写法的研究要放大,深度的课文理解要缩小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在当下的语文课堂,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到对文本内容的解读、用大量的时间进行习题的练习并不鲜见,而触及文本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的研究却显得不足。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课本,这些精选的文章从命题到立意、从谋篇到布局、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是逻辑严密、首尾圆合的一个个整体。它们都应成为学生进行习作的范本,而不是单纯内容的理解。而反思我们的一些深度教学又是怎样的深度呢?

如《天游峰的扫路人》的教学,一位教师反复让学生去发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其实这个问题文本在结束部分早就呈现了“充满自信、豁达开朗”,我看这样的“深度”不要更好。而在《山谷中谜底》教学中,一位教师在学生对文本充分阅读理解后,立马盯着文章的写法展开教学,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普通事或景,抓住特别之处,发现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不一般的哲理,就能写出富有哲理的好文章来,然后通过写作练习,把学与用结合起来,达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 文本承载的学习能力培养的要素要放大,单纯知识性内容教学要缩小

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学不是教与学,而是教学生学,学生怎么学,教师就该怎么教,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明确提出“让学”的概念,他认为教比学难,难就难在让学。要让学生学,那就要在课堂中教会学生怎么学,这就是能力的培养问题,学习方法的指导问题。曾听教师感慨说,课本上教的没用了,因为调研试卷上明确的书本知识考得非常少。可你若用心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哪一道题又不与课本紧密联系着呢?课文不是教了没用,而是说明我们的教学设计没能把文本呈现的能力因素充分挖掘放大。“教学目标、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是教学设计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的学习目标是灵魂,评价是判断学习目标是否落实的手段,学习活动则是落实学习目标的载体。”作为评价手段之一的调研试卷,正是在检测我们根据文本进行教学活动时,是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是否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

因此,我们的教学行为要从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以及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出发,明确文本承载的信息哪些该被放大,哪些应该缩小,做到舍得放手,巧妙引导,“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逐步提升学生在文学、文章等方面的学识修养和在文风、情趣、价值观等方面的人格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