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问题和对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问题和对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最为艰苦卓绝的事业,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调查浙江省永康、海宁、宁波、绍兴、温州等五个县(市)近百家中小企业,总结现有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分析现有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典型经验

(一)创新驱动型

企业在原有产业制造环节基础上,向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攀升,通过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经营附加值,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永康五金、海宁皮革、宁波服装等一些企业从OEM(贴牌加工)到ODM(设计生产),再到OBM(自主品牌生产),完成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转型。

(二)生产业带动型

发展创意设计、技术研发、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生产业,打造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绍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科技创意、会展业等生产业,通过轻纺科技中心、创意中心等相关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大批绍兴中小轻纺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联动型

受自身实力条件的限制,大批中小企业自创品牌较为困难,通过引入区域品牌准入机制,引导中小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形象和附加值上下功夫,从而带动中小企业的升级发展。同时,部分实力较强的中小企业,通过自主品牌建设实现转型升级。如海宁通过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联动发展,帮助海宁皮革中小企业实现新的跨越。截止2010 年底,使用“海宁皮革”区域品牌企业达到40 家,相当数量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包括中国驰名商标3 家,中国名牌2 家,国家免检产品5 家,浙江区域名牌1 家,浙江名牌产品7家,浙江省著名商标10 家。

(四)生态发展型

地方政府主动设计和安排转型升级路径,通过工业园区的布局优化和推行企业的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实现中小企业的生态化发展,以此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绍兴实施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按照“整合集聚、控量提质、节能减排”基本要求,通过退出转型、淘汰落后、兼并重组、集聚升级等多种途径,将绍兴的印染企业集聚到当地的滨海工业区,塑造“中国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品牌,把印染产业集聚升级作为纺织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

(五)产业链延伸型

企业在原有产品的经营基础上,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来拓展经营领域,获得新的增长空间。原先以皮革制衣为主的海宁皮革中小企业,顺应国际上皮革的应用已经从服装为主向家具、汽车用革、皮革包袋方向拓展的趋势,产业链延伸到皮革沙发、皮革服装、制革、皮革制品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一些装备制造类企业从原先的单机(单套)设备的供应延伸为整个工程项目的设计、成套设备的制造(采购)、安装调试及维护保养等系统工程,实现了从卖设备到卖服务的转变。

(六)产业分工网络拉动型

中小企业主动嵌入到以当地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和力量,加快自身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温州当地的龙头企业—正泰集团,加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供应商网络的管理,对其供应商设定产品质量、生产工艺和企业管理标准,开展相应的管理培训,在促进当地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较好发挥了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二、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现存问题

(一)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传统产业,依赖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受到严峻挑战

县域中小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机电、建材、化工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二)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不足,制约中小企业价值链的攀升

转型升级要求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投入需要相当数量的资金,而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这对当下大批经营状况不容乐观,调研发现,开始考虑或准备推进转型升级的企业中,75%的企业都存在着资金短缺,平均缺口近900万元。另外,浙江省县域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和中低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拥有的中高端人才比例较低,全省企业高级职称人才比重不到事业单位的三分之一,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的比例仅列全国第17位。

(三)市场环境比较恶劣,挫伤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大量中小企业仍然停留在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上,产品质量不高和假冒伪劣现象并存。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和市场监管的不完善,使得中小企业企业无法跳出地理上的简单扎堆、产品相互模仿、市场无序竞争的怪圈,并导致对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挤出效应”,从而大大降低中小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

(四)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不完善,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薄弱

当前,尽管许多地方出台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但大多针对当地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一般中小企业很难享受现有的相关政策条件,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政策比较缺乏。同时,受企业自身素质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对产业转型升级观念的认识不足。据调查,80%的企业目前暂无投资计划或投资项目,准备增加主营业务投资的企业不足1%。

三、促进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上述各种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模式的共同特征是,通过集聚、培育和整合产业发展的高级要素,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升经营附加值。这些模式给县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一)优化中小企业产业结构

一是县域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途径不能简单通过关停转的方式,而是要积极主动谋划,通过产业布局规划、行业准入、政府采购、税收等配套政策与手段,重点支持大企业配套型小企业、产业集群优势型小企业、专业化经营的特色型小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型小企业、国家政策支持的环保型小企业,以及开发能力较强的资源型小企业。二是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转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三是要兼顾各地区之间中小企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的差异,建立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各区域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冲突和问题,引导中小企业跨区域间的空间转移。

(二)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与城镇化战略的融合

一是推进中小企业集群与城镇化耦合发展。利用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产业服务、资源供应、市场信息、劳动力等多方面的聚集优势,瞄准产业发展的方向,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引导中小企业向城镇集聚,集中力量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做大做强,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强化城镇化产业基础。二是构建以中小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城镇化创新体系,把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建设、自主创新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纳入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划、发展制度等相关政策体系建设之中,激发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动力和能力,促使城镇化建设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三)构建集聚创新要素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平台

为了能有效推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要素向有转型升级潜力和实际需求的中小企业配置,需要完善和整合现有各类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搭建集需求信息、中小企业能力和信用评级、项目评估、融资担保、资本运营、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推广、人才服务、管理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一是加快产融对接,创新面向中小企业的融资体系,通过转型升级发展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PE)、小额贷款公司、上市融资、债务融资等多种融资平台和途径,引领和扶持民间资本参与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整合现有的技术创新服务、创业辅导和孵化、教育培训、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各服务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建立快速的供需对接,提供高效的一条龙服务。

(四)打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创新。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创造运用机制,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减少人才流动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挤出效应”。二是加强市场监管,营造有利于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发展的良好市场氛围。出台产业质量市场准入机制,设立品质门槛,及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严厉打击假冒劣行为。三是加强产业布局、项目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激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指导和合作关系,有效建立起以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和行为机制。

(五)培育中小企业自身特色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自身“小”、“灵”、“快”的特点,选择能使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细分市场来进行专业化经营, 调整企业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走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专精致胜的发展之路。同时企业要利用消费品生产已从大批量、单一化转向小批量、多样化的转变的有利环境,借助量大、点多、且行业和地域分布面广的特点,充分发挥机动灵活、贴近市场、对市场变化反应快捷的优势,拓宽经营网点、发展并创新特色个性经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避免现有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开辟自己的蓝海优势。

(六)转变地方政府的宏观管理方式

对待县域中小企业的总体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抓大放小”向“抓大促小”的根本性转变。地方政府是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推手,在宏观管理方式上,需要从以项目推动向以改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和公共服务转变。一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享受不到现有扶持政策的问题,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避免交叉重复,使扶持政策更具层次性、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是各地建立中小企业的运行监测点,构建和完善中小企业的市场监测、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三是有效监督和评价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实施和财政投入项目运行的情况。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技术创新与企业国际化研究中心课题成果(12JDJS01Z)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