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车库咖啡的创业进行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车库咖啡的创业进行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个创业年代,而且是草根创业年代。

99%的草根创业者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梦想遇到志同道合者、找到钱,将自己的点子变成现实。他们的资本很少,社会经验可能也不丰富,但他们不甘于平凡,早早没有了为人打工的兴趣,渴望白手起家,用技术改变命运,而这其中互联网就是他们青睐的领域之一。

中关村图书大厦旁边有一条南北向的步行街,由于图书零售业不景气,使得这条街上的一家家低折扣书店都死气沉沉,但是有一家门面很小的宾馆生意还不错,住满了外地来的创业者―全拜二楼的一家“车库咖啡”所赐。

“车库咖啡”当然没有车库,咖啡也谈不上多讲究,它的名字显然来源于惠普、谷歌、苹果等发生在硅谷的传奇创业故事。

每天8点半,七八个以此为办公室的常驻创业团队背着电脑赶到这里,开始一天的忙碌。他们的年龄大多不超过30岁,多数做技术出身,以软件开发为主,在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上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应用。每天最低只要消费15元,这些踌躇满志的草根创业者们就可以抱着电脑在这里耗上一天,享受免费的网络和简单的办公设施;如果要找一帮朋友来“头脑风暴”,可以预订会议室,小会议室10元/小时,大会议室20元/小时,移动测试终端5元/小时,虽然不像网上流传的免费使用,但是价格也算公道了;另外,白板、投影仪、碎纸机、按摩椅是免费使用的。车库咖啡为他们提供一种35元一份的创业者套餐,包括上午一杯美式咖啡,中午一份饭、一份汤,下午一杯红茶,但是大多创业者中午一般会集体出去吃午餐,像在写字楼的上班族一样。

下午,咖啡馆里的人渐渐增多,许多天使投资人会过来看项目。晚间饭点,又是一波客流高峰,下了班的兼职创业者在这里碰头商谈,直到车库咖啡晚上10点半关门。晚上这里经常举办创投活动。对于那些没有资金找办公室的创业者们来说,泡在这里,既降低了办公成本,也降低了社交成本。

再幸运点的,还可能会得到天使投资。因为前面已经有十几个团队被投了。

老板苏跟每一个常驻团队都很熟,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和每一桌客人聊天,往高级点说叫作整合资源―介绍创业团队彼此认识,为创业者和投资人“说媒”。

没有人找苏聊天的时侯,他会在一旁调试车库的网络,车库咖啡已经有了8个路由器,每条线都能用,可供200至300人同时在线,这是苏最引以为傲的,他常常说自己是一个超级网管。但是网络也是苏最大的烦恼。进驻车库的创业团队多数是玩网络的,需要不停地更新数据,咖啡馆的人流动性大,有的人在下载,有的电脑有病毒,不停地攻击网络,会使网络变得特别慢,或者频繁掉线。“要是在普通的办公室里,封掉他IP就好了,可是现在却不行,只能在上网之前用对话框提示:办公线路不要下载。”

对苏而言,创建车库咖啡也是一次创业,而且不是他第一次创业了。

学信息技术出身的苏,总觉得自己不是做技术的那块料,他觉得自己适合做生意。

上大一的第一个月他就奔到中关村卖电脑了。当时卖1台电脑能抽成100元钱,最多的一天他卖过15台,一个月收入至少上万元。

苏20岁时第一次创业。同学都去毕业实习了,他开始做生意,在西单开了一家“八亿时空”的北京店,干了四个月把人员和装修的费用赚出来了,平了本,正要开始赚钱时,物业不干了,把屋子收了回去卖服装。

现在想起来,苏很感谢那段时光,柜台销售不像他后来做的那些面向企业的销售,有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而是需要三分钟之内说服客户买自己的产品,锻炼了他短时间内找到卖点并与人沟通的能力。

后来,苏毕业加入华易百通的创业团队,卖富士康自主品牌的主板。一年多后这个主板退出国内市场,苏也离开华易百通,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与之前的同事一起在中关村做昂达主板的。无奈利润太低,第二次创业经历很快就悲情地结束了。

2004年,他成为8848华东的渠道销售,后来一手成立了8848南京分公司,带领20人的团队。2006年,他又加入了蓝汛(ChinaCache),还是做他最擅长的销售,一做就是4年,曾经是公司的top sales。那时,苏最大的目标是希望能协助公司上市,公司上市那年的销售业绩为2.8亿,而苏的销售业绩就达到了4000多万。在ChinaCache的第五年,苏成为了公司的战略投资总监,投资早期项目,接触了很多创业初期的公司。

离开ChinaCache后,31岁的苏再次出发,去创业。这次他要做一家咖啡馆。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有了10位股东。为他投资的都是天使投资人,大多是苏做销售时认识的,有联众创始人鲍岳桥、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艾瑞创始人杨伟庆、58等多个项目早期投资人林先珍、我爱我家等的天使投资人安盟、车品汇创始人李华兵、春秋资本合伙人刘军等。

股东们本来的设想是做一个天使投资人的聚集地,可他们太忙,就放权苏去折腾。结果苏却把它折腾成了一个创业者的聚集地。

他从店面选址上就开始打创业者的脑筋。“我的目标很明确,一定要在中关村西区,在2楼,要远离街市,面积足够大。”他最后选定的这间宾馆二楼的屋子曾经是个网吧,后来改做咖啡厅,只做了三个月就倒闭了。可苏不担心重蹈覆辙,他盘算,中关村科技园西区方圆200多平方公里都是高科技企业,开一家定位于早期创业者的开放办公平台一定不用愁客流。“要是临街,来的人就不会全是创业者了。”

车品汇创始人李华兵是苏在8848的同事,也是车库咖啡的关门股东。投资车库时纯粹是玩票的性质,他说,这笔投资多半是冲着苏去的,“他比较外向,爱跟人打交道,积极阳光向上,人也比较随和,够义气,我对他印象不错。”

车库咖啡从2010年6月开始筹备,9月选址,2011年的1月装修,4月7日晚上,车库咖啡举办了一个酒会,股东们邀请了一些朋友过来,算是正式开业了。

开业第二天,经朋友介绍,车库咖啡举行了一个公司的内部高管培训,这是车库举办的第一个活动。

一个叫莫小翼的人在车库咖啡创造了第一笔投资的记录。那是今年4月,咖啡刚开业不久,距离莫小翼开始创业也仅半个月,他面对着苏介绍给他的投资人,用了20分钟结结巴巴地介绍完项目和团队。然后,成功了。

和莫小翼同时期进驻车库的创业者杨先锋和苏住在一个小区,晚上睡不着的时候两个人经常会一起出来喝酒聊天。杨先锋觉得苏是一个“愤青”,很有社会责任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社会。

苏自己并不热衷理财、投资,有钱就花。他说:“如果将来要靠国家的养老体系生存,就白活了。我希望五年、十年以后这个平台还在,等我老的时候能有些回忆。”

苏很得意于这样一件事:如果你有一个好的创业项目,可以在车库凑齐整个团队。如今的车库咖啡的确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小生态,聚拢了包括创业者、投资者、财务咨询、法务咨询、心理咨询等多方资源。创业者们在这里找到了组织,还展开互相帮助,这是苏没有想到的。

Wendy是常驻团队中不多的女性创业者。她辞职后打算自己创业,和老公一起做了个手机支付的应用,自己做设计,老公做产品策划。起初Wendy来到车库咖啡的时候,担心女性创业者比较少,自己可能会被孤立。结果表明,Wendy多虑了。苏和其他创业者经常会check她的进度,“现在做到哪了?”、“这块是不是可以优化一下?”。一支美工团队给了她最多的建议和鼓励,他们八九人是做社交游戏的,先在南京做了几个月,但是没有什么氛围,就集体北上。

11月15日晚上,Wendy的老公下班后也赶来车库咖啡,和Wendy一起参加一个创业者财务沙龙,那天的沙龙组织者是华财会计在线。参与者大多都是带着问题来的,比如高新技术企业如何认定、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等。Wendy说,两个人把心思都放在产品上,自己对法务、财务、人力这些方面都不是很懂,“小创业团队不会考虑到这些,要是车库能提供类似服务是很方便的。”

华财会计在线的咨询人员每周都会有一两天在车库坐班,免费咨询或举办讲座,帮创业草根们解决最初级的财务疑惑。渠道BD经理李金说:“不排除以后可能派专人在车库坐班的可能性。”在他们的设计中,这里能够诞生他们未来的客户。

十几位律师组成的创业者法律顾问课题组已经在车库咖啡举办了4次公益性讲座了,内容包括股权激励、投资条款清单等。组织者王君卫以前也是律师,现在开始创业了。这些律师本来是在清华给学生们义务讲课的,但是后来发现车库已经有好几个找到投资的成功案例了,听众中有处于B轮融资阶段需要法务人员的团队,面向他们,比给大学阶段的创业者讲课更有针对性。律师们准备把创业者提出的法务问题都收集起来,出一本书。

2011年10月的最后一天,苏发了一条微博:“深夜了,小林还在帮车库调整网络结构。”苏口中的“神人”小林,是车库咖啡的荣誉技术顾问、Donews的发起人林兴陆,车库咖啡的第一个Android和iPhone应用就是他用4天时间开发出来的。

杨先锋说:“不光是小林,苏想做的任何一样东西,车库的创业者们都会帮他。苏准备做一个手机社交的App,我们可能会帮他做Andriod应用,另一个团队帮他做iPhone应用,还有人帮他做服务器,他自己设计产品,再找一个常驻车库的美术团队做美工,这些都是免费的。”

11月份的一个周末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在车库咖啡坐了2个多小时,周围有顾客认出了他,但又不确定,后来对照照片才确认这个低调的顾客的确是那个硅谷英雄。

很多人在微博上神秘兮兮地说起来过车库咖啡的大腕儿们:蔡文胜、汪华、雷军、薛蛮子还有李开复。

反正,对投资人和创业者来说,这里都有机会。

车库咖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大家都在猜测,统一的结论是,苏在憋着劲做孵化器。

股东李华兵说,车库咖啡以后应该发展成一个开放式的孵化器,创新工场是有墙的孵化器,而车库咖啡是没有墙的,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创业导师、程序员、资金、法务、财务、人力⋯⋯你只需要做产品,门槛更低。

杨先锋则揣测:“苏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投资基金,以后很可能会形成一个基金,直接对创业者进行投资。”

当然,这些都只是揣测而已。其实苏并没有想好。

起步的时候,苏拿到钱就干了,车库咖啡的迅速成名超出了他的预期,这时他才听到一个美国的天使投资人对他说,美国这种大面积的、服务早期创业者的模式很少,一般是配合着基金和孵化器的一整套体系。苏说:“我们才做了一半,亏了。”

苏不怕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喜欢互联网,对行业趋势很敏感,善于发现有价值的新鲜事。

投资开心网是苏在ChinaCache做战略投资时最得意的项目,但是当时谁都不相信这个在破房子里办公的创业公司,将会成为后来红极一时的实名化社交网站。经过努力,苏终于在开心网上线之前说服公司为其提供三个月的免费带宽,他们在楼道里谈成了这笔合作。

ChinaCache云产品事业部高级总监于浩与苏共事过多年,于浩挺佩服苏的行业敏感性。语音短信还没火的时候,苏就给于浩推荐过米聊和微信这两个程序。还有一次,于浩到车库咖啡来找苏,苏告诉他自己昨晚熬了一夜,因为他在微博上看到鼎晖投资创始人王功权私奔了,就找了个创业者连夜做了个“私奔”的应用。

但是,苏也有不擅长的东西。比如说,构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

在车库咖啡诞生之前,天使投资圈里并没有苏这个名号,他职业履历中辉煌的部分都来自于销售生涯。即使作为一个聪明、有闯劲的人,他也要摸着石头过河,经历一段迷惑期,资源的局限也会增加他前进的难度。

与车库咖啡直线距离不出800米,就有另一家与它定位略为相似的咖啡馆3W咖啡,也有天使圈的人从中出没,也举办投资圈和互联网创业圈的沙龙,唯一的差别是不提供办公场所。3W咖啡的股东有100多个,徐小平、沈南鹏、薛蛮子等人位列其中。3W咖啡的人自诩,比车库更“高端”一些。而与车库咖啡比邻的第三极大厦一层,还有杭州著名IT设计师白鸦开的贝塔咖啡,他在IT界和投资界交游广泛,这让他的北京分店一开业就成为人们默认的圈子据点。不过,他暂时还只想卖咖啡。

与3W和贝塔相比,车库咖啡真的很草根,但草根也为车库咖啡、苏和驻扎的创业者们带来了独特的竞争力―更能吃苦、更务实、更有成本意识。

咖啡馆初期的总支出约为100万元,每个月的经营成本不到10万元。决定创业的那一天,苏把关于钱的所有事情也作了规划,桌椅、沙发20万元,空调9万元,打印机3000元,复印机3000元,测试设备几万元,按摩椅8000元,还有每月7至8万元的人力成本。

苏不给自己发工资,七个月来,现金流勉强还能支撑。他觉得成本控制算比较成功了,在风格能保证的情况下能支撑挺长一段时间。当然,对装修不甚讲究的他所秉持的风格就是,许多人一踏进咖啡馆就感叹:“这儿果然是拿网吧改建的。”

杨先锋也是个精打细算的人,虽然他在创业前看起来更殷实一些。他把之前做低碳投资挣到的16万元全部投到了现在的项目里,这些钱怎么花,他有一套自己的成本经―在北航科技园租一个办公位每个月至少要800元,4个人3200元,而在车库办公,每日人均20元,一个月办公25天,4个人一个月只要2000元,所以他在这里一待就是七个月。

毕业于北大的杨先锋住在石景山,每天早晨6点出门,先去学校吃个早餐,沿着未名湖走一走,8点半一到第一个冲到车库。中午和晚上他和团队成员一起去北大吃饭。“由于工作时间比较长,创业的人的饭量也比一般人的大,我借了一张师弟的饭卡,在学校食堂吃饭节约又营养。”

杨先锋的未来规划很简单,一直留在车库,直到自己的项目丰满并且被投资后再考虑离开。移动互联这张大网里聚集了太多草根创业者,被天使投的很多,被风投看中的就少了,他们每走一步,都要尽量节约。

车库咖啡就是这样一个草根创业者的天下,这里有小本经营的团队,有没机会进入行业圈子的创业人,有在寻找早期创业者客户的小财务公司,当然,还有苏本人。

苏总是开玩笑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有一个团队过得很好,几年后把自己在车库咖啡坐过的桌椅买回去,等他们快上市的时候再分我点期权。”期权,当然是玩笑,但桌椅没准还真能卖个好价钱。

既然如今是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既然有这么多人怀抱梦想,说明每个参与者都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也许从车库走出去的团队和苏自己的车库咖啡最终都不能成为伟大的公司;也许它们能生存得还不错,成为受到一部分人需要和认可的产品;也有可能,它们最终被拍死在沙滩上,无奈离场。但是,车库咖啡里的人们至少都有了一个从前没有出现过的、漂亮的开始―便宜的办公场所、逐渐聚集的资源、互帮互助的小群体和外界广泛的关注。他们现在需要的是专注和淡定。

苏的任务很艰巨,创业团队们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