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比翼鸟”喻义流变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比翼鸟”喻义流变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系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如众所知,后世大多藉此表达情深意笃,天长地久的爱情或婚姻。揆诸唐代以前的文献,有关“比翼鸟”的记载屡屡可征,然其形象及喻义却是诸家之说互有异同。“比翼鸟”作为珍贵祥瑞的象征,从成王成周之会到管仲劝齐桓公是一脉相承的。魏晋以来其象征意义渐转向兄弟情深,并最终衍生出夫妻情笃之意。

【关键词】比翼鸟;蛮蛮;鹣鹣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系唐代诗人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名句,迄今仍广为传诵,耳熟能详。如众所知,后世大多藉此表达情深意笃,天长地久的爱情或婚姻。揆诸唐代以前的文献,有关“比翼鸟”的记载屡屡可征,然其形象及喻义却是诸家之说互有异同。

学界关于比翼鸟的专门研究尚少。部分学者囿于比翼鸟是否确有其物,嵇联晋认为,比翼鸟就是王极乐鸟。[1]张俊范在《比翼鸟和文翰》一文中提出,比翼鸟是红腹锦鸡,亦称金鸡。[2]尹荣方则指出,比翼鸟只是文学、民俗学等事项中的常涉及的一个意象,自然界并不存在这类动物,古人描摩这虚无之物,仅为借此形象寓以合则两全、散则两败之意,即“和合”。[3]也有部分学者从美术史视角作观照,将比翼鸟与其他艺术形象做比对:赵超认为,佛教传说中的共命鸟含义在中国艺术中根本改变,缘于人们将比翼鸟与共命鸟的形象混淆。[4]唐光孝通过分析汉代的砖画,推断汉代比翼鸟应是凤凰的合体形象。[5]笔者借助相关文献资料,仅就比翼鸟外在特点及象征意义之流变做一番梳理和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山海经・海外南经》载:

比翼鸟在(结匈国)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6]

可见,早在《山海经》一书中,已明确出现“比翼鸟”之记载,系指颜色一青一赤的两鸟比翼齐飞。

又例,《山海经・西山经》载: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7]

上引材料中所谓“蛮蛮”,其外在特点是状如“凫”,而根据《尔雅・郭璞注》“凫,水鸟也”可知,“蛮蛮”是一种水鸟,且《尔雅・郭璞注》有“蛮蛮,比翼鸟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飞”,即郭氏认为“蛮蛮”即比翼鸟。这种水鸟每只均仅有一只翅膀和一只眼睛,只有两只相合时,方能比翼齐飞。而从《山海经》原文所载还可以看出,这种一翅一眼的两只蛮蛮“相得乃飞”十分稀见,一旦出现则会天下大水。

再看下例,《尔雅・释地》载: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8]

可见,比翼鸟又名“鹣鹣”,鹣,从鸟,兼声。《说文解字》:兼,并也。段玉裁注:并,相从也。其名称亦明确指向“相得乃飞”之义。

《逸周书・王会记》载:

周公旦主东方所之,青马黑,谓之母儿,其守营墙者,衣青操弓执矛。……巴人以比翼鸟。方扬以皇鸟。蜀人以文翰。…… [9]

《王会记》记载周公为巩固周朝统治,征服东方诸国后,周成王成周之会上诸侯的盛况及四方方国的贡献。其中怪诞陆离之处自不待言,但应注意到,巴人的贡品是比翼鸟,比翼鸟既作为贡献上呈,这说明其珍贵又吉祥。前秦王嘉也曾转载成周之会的情景:

王嘉《拾遗记》卷二:

(西周)六年。燃丘之国献比翼鸟,雌雄各一,以玉为樊。……比翼鸟多力,状如鹊,衔南海之丹泥,巢昆岑之玄木,遇圣则来集,以表周公辅圣之祥异也。[10]

据载,西周六年燃丘国贡献一公一雌两只比翼鸟,其“多力,状如鹊,衔南海之丹泥,巢昆岑之玄木”,而“遇圣则来集,以表周公辅圣之祥异也”一句,表明比翼鸟为休征,当无疑问。我们再参考一段材料:

《管子・封禅第五十》:

桓公既霸,会诸侯于葵丘,而欲封禅。……于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凤凰麒麟不来,嘉谷不生,而蓬蒿藜莠茂,枭数至,而欲封禅,毋乃不可乎,于是桓公乃止。[11]

材料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欲封禅,管仲睹“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他列举了这几个事例,“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间,一茅三脊”,“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只有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才说明国势强盛,方可行封禅大典,而今凤凰麒麟不来,象征祥瑞的嘉谷不生,然而蓬蒿蔡莠等杂草却很繁茂,鸱枭之类的凶禽恶鸟却不断来临,还想要举行封禅大典,岂不是不应该么,于是桓公便把封禅之事作罢。这段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也曾转引。

从管仲的劝辞中不难推断出,比翼之鸟于春秋时期仍被视作休征,它的显身象征着国势强盛、王德遐播。比翼鸟作为珍贵祥瑞之象征,从成王成周之会到管仲劝齐桓公是一脉相承的。

而到了魏晋时期,比翼鸟的象征意义有了转变:

曹植《送应氏》诗之二: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愿得展婉,我友之朔方。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12]

《送应氏》是曹植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氏兄弟所作。整首诗诉说着作者对应氏兄弟远之朔方,从此山川阻隔的不舍之情。值得注意的是,诗的末句“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中,“比翼鸟”间接意指志同道合的好友。又有:

曹植《释思赋》:

家弟出养族父郎中,伊予以兄弟之爱,心有恋然,作此赋以赠送之。彼朋友之离别,犹求思乎白驹。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13]

此赋乃曹植因胞弟出继,“心有恋然”而作以赠之。赋中“比翼”与“鸳鸯”皆喻形影不离的兄弟,并无夫妻之寓意。而“比翼”意带夫妻情笃肇于阮籍:

《咏怀》其十二:

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悦怿若九春,磬折似秋霜。流发姿媚,言笑吐芬芳。携手等欢爱,夙昔同衾裳。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14]

又有西晋陆机《拟古》,诗中“比翼”也带情爱之意:

《拟古》:

高楼一何峻。苕苕峻而安。绮窗出尘冥。飞阶蹑云端。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草随风结。哀响馥若兰。玉容谁能顾。倾城在一弹。伫立望日昃。踯躅再三叹。不怨伫立久。但愿歌者欢。思驾归鸿羽。比翼双飞翰。[15]

再来看看西晋张华的记载:

《博物志・异鸟》:

崇丘山有鸟,一足一翼一目,相得而飞,名曰虻,见则吉良,乘之寿千岁。[16]

张华于《博物志》中描述“虻”的形状与《山海经》中“蛮蛮”的特点几乎一致,皆一翼一目,两鸟相合方可飞翔。且“虻”也系吉良之征,“乘之可寿千岁”。“虻”、“蛮”皆从虫部,又读音相近,故笔者猜测,张华或以“蛮”误作“虻”。

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将比翼鸟之特征进一步细化:

《水经注》三十六卷:

兼,比翼鸟,不比不飞,鸟名归飞,鸣声自呼,此恋乡之思孔悲,桑梓之敬成俗也。豫章俞益期,性气刚直,不下曲俗,容身无所,远适在南,《与韩康伯书》曰:惟槟榔树,最南游之可观,但性不耐霜,不得北植,不遇长者之目,令人恨深。尝对飞鸟恋土,增思寄意。谓此鸟其背青,其腹赤,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飞不十千,路余万里,何由归哉![17]

据郦记载,比翼鸟名“兼”,又名“归飞”,鸣叫的声音也是“归飞”。其羽毛背部色青而腹部色赤。郦所载的比翼鸟“丹心外露,鸣情未达,终日归飞”,带上了浓浓的桑梓之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 “比翼鸟”和“连理枝”喻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伉俪情深,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18]

又有北宋张先《乐令》:

宝奁开,菱鉴静,一掏清蟾。新妆脸、旋学花添。蜀红衫,双绣蝶,裙缕鹣鹣。寻思前事,小屏风、巧画江南。怎空教、草解宜男。柔桑暗、又过春蚕。正阴晴天气,更暝色相兼。幽期消息,曲房西、碎月筛帘。[19]

整首词勾勒出一个多才多艺、秀外慧中的女子形象,下片以女子的口吻叙述对爱人的思慕之情。“双绣蝶,裙缕鹣鹣”一句,“鹣鹣”即比翼鸟,与“蝶”一道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词中女子正是穿着绣有双蝶及鹣鹣的衣裳,渴望着与自己的心上人成双作对。

北宋罗愿精通名物之学,著有《尔雅翼》二十卷。其裒集古今诸家之说,概括了比翼鸟形象演变之全过程。

《尔雅翼・释鸟三》: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状似凫,青赤色,一目一足一翼,相得乃飞。张司空以为一青一赤,在参山,则是二鸟异色者。昔成周为王会,则巴人献之,与孔鸾凤鸟之属,皆陈于庭。后王德薄,不能及远,则此贡遂绝。世徒传诵,以为四方之异气云尔。及齐桓公称霸而欲封禅,管仲度桓公不可,穷以辞,乃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禅,高上黍北里禾,所以为盛。江淮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桓公为是而止。盖高上即镐京,周天子之都。黍固不可得,北里卫地时方为狄所据,江淮之茅,则荆楚不贡久矣。至兴召陵之师,夷以王祭而仅共命,然情犹不服,故师复进次于陉,而欲贡之于封禅,益知其不可也。比目之鱼,不知何国所贡,要亦淮夷吴越之类,而当时蛮夷大国有不服齐者,至于比翼所出巴人之国,则在楚之西,迫近楚。先是鲁威公九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为好。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盖楚以强当役属之。齐安能出其贡物耶。即若夫物之不召而自至者,则固不待言。此威公所以遂止耳。此鸟世所希见,然不为异。至晋王嘉记事,乃称成王时燃丘国献之,状如鹊而多力,历百有余国,十有余年,而至洛邑,又云衔南海丹泥巢,昆岭玄木者,可知其诞也。字书一名。《山海经》:崇吾山有鸟状如凫,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瑞应图》:“王者德及高远则至。” [20]

嗣后,明清诗词戏曲中,比翼鸟作为爱情鸟出现得更为频繁,诸如:

(明)无名氏《霞笺记・端阳佳会》:“既蒙卿家真心待我。愿为比翼,永效鹣鹣。若有私心,神明作证。”

(明)无心子《金雀记・定婚》:“见金雀。喜倍饶。前定姻缘不可逃。听和鸣韵叶关睢。看麟趾永遂桃夭。人缘偶就天机巧,青春成就好,我也不虑频频华发萧。”

(清)纳兰性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别语忒分明,午夜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21]

(清)蒲松龄《代毕信涉通王受兹启》:“惟愿琴瑟静好,谐比翼之祥;鸾凤和鸣,诜诜兆宜男之瑞!” [22]

综上所述,比翼鸟虽常见于我国典籍文献,但具体细化到其外在特征却只见麟爪。《山海经》与《尔雅》仅将其描述为一种又名“鹣鹣”“蛮蛮”,“一青一赤”,“相得乃飞”的动物。而后其因作为贡献呈给周王,福瑞之意不言自明。又有比翼鸟至,方可封禅之说,其遂成为“王德及高远则至”之休征。魏晋以来其象征意义渐转向兄弟情深,并最终衍生出夫妻情笃之意。

揆诸比翼鸟形象演化之历程,其外在特点的变化与其象征意义的嬗变是交错进行的。比翼鸟从一种动物名称演变为“王者德及高远则至”的符号,再抽象为友情乃至爱情之象征,有其特殊的历史过程,也与其自身特点密不可分,自古成双成对出现的动物,都易被人为地赋予志同道合的朋友或情侣之象征意义,诸如鸳鸯,蝴蝶,比目鱼等。

【参考文献】

[1] 嵇联晋.比翼鸟・连理枝[J].科学大众,1949(6).

[2] 张俊范.比翼鸟和文翰[J].四川动物,1983(2).

[3] 尹荣方.比目鱼、比翼鸟、比肩兽、两头蛇原型语义说[J].中文自学指导,1998(2).

[4] 赵超.共命鸟与比翼鸟[J].中国历史文物,2006(1).

[5] 唐光孝.试析汉代比翼鸟是传说中的凤凰合体形象[A].郑先兴.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6] [7](晋)郭璞.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晋)郭璞注,(宋)邢疏.尔雅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本社,1990.

[9]黄怀信等编.逸周书汇校集注(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前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1]黎祥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13]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 陆机.陆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7](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5.

[18](唐)白居易.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772册,张子野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0](宋)罗愿撰,(元)洪炎祖音释.尔雅翼[M].吉林出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21] 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2] 《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16册,聊斋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