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项羽败因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笔者在读完《史记·项羽本纪》后以项羽的性格为主线,通过五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战败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去民心;劝谏;狂妄自大;目光短浅;儿女情长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7-02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而同一时期的高祖刘邦,也尝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拉开了帷幕,而能征善战,力能扛鼎,战功赫赫,并从一开始就处于绝对优势的项羽为何最终落得一个四面楚歌,自刎吴江,八千子弟无一生还的结局呢?诚然,项羽的失败原因很多,比如,从社会的进步角度而言,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秦王朝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走向封建社会是当时历史的潮流,而项羽的政治理想是把天下带回到周王朝那种诸侯割据一方格局中去,这是一种想让历史倒退的思想,所以肯定终将为历史的潮流所淘汰。再比如他遇到了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对手——刘邦。因为刚刚读完《项羽本纪》,所以我只从项羽的性格来分析其战败的原因:
一、暴戾凶残,嗜杀成性,失去民心
经过长期的战乱,当时的百姓所希冀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帮助他们摆脱战乱之苦,但项羽这个人却性格残暴,嗜杀成性。《史记》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在项羽进入咸阳时,他的凶残本性更是原形毕露,“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不仅如此,项羽还常常在打败敌人之后,进行大规模屠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没有看到百姓的力量,这正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垓下之战,项羽之所以被汉军追到,正是一个老农将其骗入大沼泽地中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更是直言“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确实,项羽如此暴戾凶残,嗜杀成性,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想效仿勾践卧薪尝胆,回到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吗?
到后来,项羽除掉义帝,更是犯下了为人臣子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这也为刘邦联合其他诸侯讨伐项羽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项羽的残暴好杀显示出他的不仁不智,更使他不得民心,所以我认为他的大片江山是建立在自己血腥的双手上,但也正是因为这双沾满血腥的双手使其走向灭亡。
二、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劝谏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攻入咸阳后,有一谋臣劝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为自己提出好的建议,却惹来杀身之祸,以后怎么可能有人敢犯言直谏呢?波兰有句谚语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确实如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谏最终使他众叛亲离。
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开始就曾在项羽麾下,可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是“言不听,画不用”,所以韩信最后才“倍楚而归汉”;陈平也曾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不为项羽所用,最终双双投奔了刘邦。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辅佐项羽,在鸿门宴上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王均不理睬,范增依然忠心耿耿,但如此忠臣最后却落得被项羽猜忌,病死辞官途中的结局。
让我们看看吧: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的是韩信;牵制楚军,诱使周殷叛楚的是英布;下邑奇谋,逼项羽败走江东的是张良;六出奇计,离间项羽范增,使项王困于垓下的是陈平;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故人”王翳……项羽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吞下了“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恶果。可以说,听不进别人劝谏也是造成项羽战败一个重要原因。
三、狂妄自大,寡谋轻信
自信使人成功,自大使人失败。确实项羽从会稽起事起,攻城拔寨,未逢敌手,每一场战役上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其勇武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给予大秦帝国最沉重的打击;彭城大战,以三万人大败汉军五十六万,生擒刘太公和吕雉;垓下之战,即使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他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探囊取物。也正是因为项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的显赫战绩,才导致他狂妄自大,所以他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也是他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因为项羽过分迷恋自己的勇武,才导致他寡谋轻信。鸿门宴上轻信项伯为刘邦开脱之辞,不去思考项伯从何得知刘邦要来谢罪的消息,而当听完刘邦早已烂熟于心的一席温顺恭敬言语之后,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由此可见,项羽丝毫没有政治警惕性,这也就难免会出现后来中陈平的反间计致使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且如约地送还了掳获的刘太公与吕雉,听到四面楚歌便以为汉军尽占楚地这一系列在常人眼中看来有些可笑之事了。
四、目光短浅,对待贤能有些小家子气
背关怀楚,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体现的就是项羽的妇人之见,目光短浅。在用人上项羽过分偏信其亲属,“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样做必然会导致那些能人异士的离开,比如能征善战的韩信,足智多谋的陈平,运筹帷幄的张良等人本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可最后却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投靠了刘邦。对于那些有功应当封爵之人,也是非常小家子气,宁可“印刓敝”,也“忍不能予”。
五、儿女情长,缺乏面对逆境的勇气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困境,项羽想的不是如何带来手下将士如何突出重围,满脑子想的都是宝马和美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诚然,项羽将自己的失败归罪于天,而不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真是一件荒谬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