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马图形的源流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很早以前中国先民就把马的形象广泛用于装饰中,多数早期马图形都是人类早期生产、生活的直接反映。
关键词:马图形;岩画;形态
中图分类号:J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69-01
远古时期马就是人类的重要伙伴,在人类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很早以前中国先民就把马的形象广泛用于装饰中。
一、马图形的起源
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着以马为题材的岩画,可以称为马图形的起源。法国是世界上岩画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马的形象占有突出地位。马岩画生动地记录了人类最初与马的接触,史前岩画中马的图形,具有人类孩童时期稚拙的特点,对马的结构和动态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这是由于人类与马的长期共处,对其神态非常熟悉。
我国的夏商周时期是“金戈铁马”的时代,马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夏代不仅有了养马业,还发明了马车;商代的马主要用于战争和祭祀,1978年在殷墟西北岗王陵区武官北村发掘的祭祀坑中,发现有117匹马随葬;周的养马业规模空前盛大,已形成了较完善的马政制度,陕西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驹尊,相当准确地表现了马驹的形象。作品在细部对动物原型进行了刻画,准确地表现了动物的本性,说明青铜器时代庄重威严、富有神秘色彩的青铜动物图形,到春秋中期开始走向写实风格。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的价值被重新定义,自然对人的束缚得以解脱,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
从春秋开始马成为装饰表现的一种对象出现在饰牌上,在伊盟桃红巴拉出土有三马纹饰牌,就是春秋晚期的作品。由于春秋战国时骑兵的出现,由于马在军事中的重要性,人们对马的认识得到了深入,出现了“相马术”,甚至马的优劣也有专名形容。《拾遗记》说:“(穆)王驭八龙之骏:一名决地,足不践土;二名翻羽,行越飞禽;三名奔霄,夜行万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辉,毛色炳耀;六名越光,一行十影;七名腾雾,乘云而奔;八名侠翼,身有肉翅。”可见当时人类对马的观察认识是细致深刻的。
战国时期青铜器马的形象,比较春秋时期的写实风格,又有一些图案化的趋势。
二、北方草原民族的马图形
中国北方草原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对家畜和野兽有着特殊的感情,很早就在艺术上塑造了各种形态的动物图形。早在商至西周时期,北方草原地区就开始流行动物纹,主要装饰于青铜器短剑和刀柄首的圆雕图像。
北方马图形体现了草原民族对马的依靠和热爱。匈奴在战国晚期动物装饰艺术达到兴盛阶段,动物装饰种类非常丰富,时代特征比较明显,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如卧马、立马、虎咬马、双马等。表现手法有立雕、圆雕、浮雕等。有写实性和图案化两种装饰形式。
三、早期马图形产生的原因
(一) 人类生活的直接表现
人类活动是早期马图形的蓝本。马是人类早期的重要伙伴,多数早期马图形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直接反映。在旧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马化石。狩猎是人类祖先经济生产方面的古代习俗,原始先民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后代的延续,在自然界中和各种野兽进行角逐。先秦时期的狩猎者常常驾驶着四匹马的车,在草丛中追逐野兽。或者骑着马,在山沟、坡地上射杀野兽。这样的场面被先民们直接用图画描绘出来:“驯腻孔阜,六髻在手。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二)战争的需要
战争的需求促进了马图形的发展。牛取代马作为农耕的主要工具之后,马开始主要用于战争,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统治阶级逐鹿中原,战争频频,在历次的战争中,马都无一例外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战争的需求提高了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马与人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在记录早期历史的图像中,马图形也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真车马殉葬制的产物
车马殉葬制度使马开始具有了象征意义,被统治者不遗余力地予以再现,大大地促进了马图形的发展。车马殉葬制度,是指统治者、贵族阶级在死后,根据其生前的身份地位等级,陪葬一定数目的车马,使墓主人在地下世界里仍可以过着与在人世时一样的生活。车马殉葬制度一出现就表现出鲜明的等级性,墓主人身份越高,随葬车马数量及种类就越多。车马殉葬制度使马不仅与活人有联系,还与死人有密切的联系。
殉葬车马的同时,墓室中的壁画,绘有大量的马图形,以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在车马殉葬制废除之后,马图形这种形式被保留和延续了下来。
(四)养马业的繁荣
由于人类对马的大量需求促进了养马业的繁荣,养马业的繁荣则促进了对马的认识、利用和形象的刻画。在距今约四、五千年前,我国就开始养马,用马驾车了,历朝历代积累了丰富的养马经验,在养马科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商代晚期,养马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当时的殷人已经初步掌握了相马的知识,开设有专门的畜马场。并且有专门管理马匹的官吏,掌握了对幼马进行训练的执马术,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马匹去热术。周代将马按职能分为六类:戎马(军马)、齐马(依仗用)、道马(驿马)、田马(狩猎)、驽马(杂役)、种马。周代出现善于养马的非子,善于赶马车的造父。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相马家,各家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形成各种流派,赵国的王良,秦国的方九皋,秦穆公的伯乐。伯乐著的《相马经》,是世界上最早的相马著作,一直流传至今。人类对马的认识的深入,为对马图形的表现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89.
[2]蒋勋.艺术概论[M].上海:新知三联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