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阿里巴巴的别动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阿里巴巴的别动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没有微信,“来往”可能还是个慢慢孵化的实验品。无线互联时代,高人气聚合度的微信和由此带来的移动应用领域的巨大商机让人浮想联翩。技术千变万化,谁会成为未来的主流产品,谁都说不清楚,但谁都有快鱼吃慢鱼的危机感。筹谋不趁早,谁知道下一个诺基亚将是谁。

趋势的迷茫

2011年11月,脸谱的社交概念大行其道,阿里巴巴在内部成立了一个具有探索性质的团队来开发社交产品,但又不希望该产品与电商有任何牵连。于是这个团队成了浮游生物,不归任何团队管理,不受已有框架和业务模式的束缚,给予最大的灵活度。管理层生怕电商的买卖关系束缚了真正的人与人的社交概念。

那时谁都不知道这个社交产品未来会长成什么样。对团队来说,这新产品是要在电子商务的基因中长出SNS的形,就像腾讯要在SNS的基因中长出电商的形一样,两者都想摆脱赖以成长的基因。令团队困惑的不是点子太少,而是方向太多。最初阿里开发出的是一个基于Web端的SNS产品,取名“来往”。

此时“微信”正在腾讯静静成长,早先用户对微信的理解不过是“穿着马甲的QQ”,能收到QQ 离线留言才是吸引用户使用的动因。直到2011年10月微信的3.0版本增加了摇一摇的功能后,这一趣味性才提升了微信的社交属性,但用户数还处在缓慢的爬升中。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连用户自己都描述不清,企业只能基于自己的经验去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微信在摸索,“来往”在最初的时光也是来来往往于各种产品形态和功能。

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陡然突破1亿大关,虽然微信的商业模式在当时并没有显现,但是互联网的本质在于用户的数量和黏性,这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基础。

自主的探索

当市场机会日渐明朗之际,阿里决定让“来往”加速。2012年5月,邹孟睿由腾讯来到阿里,对“来往”的功能进行梳理,此时无线移动终端的市场已开始壮大,团队明确了方向,将“来往”从PC端的聊天工具转向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产品功能集中在聊天+分享。

在最初阶段,来往团队中的20多人都是技术开发人员,没有考虑可能的商业前景,目标设定也很简单,强调用户体验。“互联网产品的特性就是圈用户,在用户做起来之后才能考虑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邹孟睿话虽这样说,面对微信陡然成几何级数增长的用户和越来越强的用户黏性,团队还是压力重重。

如同阿里进行的组织扁平化、互联化的变革,直面竞争对手的“来往”团队更是层级模糊。尤其是当“来往”由最初20几人的规模发展到170多人时,速度和效率是赢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交流沟通扁平化,一旦产品经理有开发需求,可以直接找到相关工程师来实现。这里没有传统领导和下属的概念,各个端口的负责人实质是召集人、协调人的角色。连对来往团队的考核都有所变化。阿里的价值观之一是拥抱变化,在看得见炮火的前线,开发团队需要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做快速调整,考核目标也不再按季度制定,而是配合团队一起拥抱变化,调整得颇为灵活。

有一次开发团队的几个人一起外出吃饭,聊天时,有人发现在聚会中拍的照片和说的话应该可以在产品中体现。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谁来做,这在阿里不是个问题。“这像在家里吃完饭,谁洗碗完全是自愿。”“来往”团队内部甚至没有相关的组织流程,一定要指派谁来完成某项任务。有了想法之后,有兴趣的人自然而然就凑在一起讨论如何细化。有些简单的功能两三个人就完成了,而复杂的功能会在一起讨论,持续投入人手,来往中的“扎堆”功能就是这样实现的。

来往团队内部合作的灵活性也在向外渗透。M工作室是另一个阿里的“浮游生物”,专做与集团未来发展有关的前沿技术研究,如语音、二维码扫码等,归属于无线事业部。M工作室研发出的语音转文字的功能立刻就应用在“来往”中,而“微信”落后两周才推出这一功能。M工作室开发的扫码技术同时也应用在了移动天猫商城和“来往”中。“浮游生物”之间的主动觅食和自由合作打破了事业部的限制,部门不再只为自己的业务需求而开发,技术共享,灵活合作的方式为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在竞争中节约了研发资源,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开发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错误,一个想法只有不断地试错才能找到机会点,失败99次成功一次也算成功,这和传统行业成功的概念不同,看重的是结果。”阿里遵循的开发原则是快速失败,快速成功。“来往”有一个需求池,所有用户的反馈都会汇集到这个“池”中,阿里集团CEO陆兆禧作为“来往”的首席产品体验师,始终关注团队的每一次改进,但他的体验也是放在需求池中统一考虑,组织扁平化,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力,充分尊重用户和开发团队的意见。

为了提升用户体验,“来往”以更快的频率进行版本升级,近乎两周更新一次,刚在美国兴起的阅后即焚功能在“来往”里也有。“如果到一个月后才优化,用户体验肯定不会好。”用户体验现在成为“来往”的关键词,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一旦谁有好的想法,第二天就会拿出一个原型让大家体验。每个功能,每个版本之前需要团队一起来拍板,这种拍板也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是放开谈各自的想法,争论得多了,渐渐地也能够形成一个主流的开发趋势,最后自然而然地形成统一看法。

竞赛还在进行中,不能就此认定有了4亿用户的微信已稳坐钓鱼台,当年淘宝用免费策略打败了ebay,这次也不排除有雄厚家产做支撑的“来往”突出奇兵。尽管江湖议论纷纷,但让邹孟睿兴奋的是,“来往”用户增长的速率还是超越了当年的“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