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荣育奇葩艳山河 耻养莠草败春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荣育奇葩艳山河 耻养莠草败春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教45年来,我体会最深的是读书、融合与创新,“纠缠如毒蛇,执着若鬼神”,便是我读书、融合与创新的基本状态。

一、读书

此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期间,我和两位学长在“今天炮轰这个,明天火烧那个”的动荡日子里,从诸子到唐宋、明清散文,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每一个时代的书,都有选择地涉猎,外国书籍亦然。背诵成了我们的功课,定计划,定任务,这个星期要求背的,下个星期互相抽背;还经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读书、背书的习惯积累了我治学从教的资本。

我对读书的体会是:涉猎要广,以开阔的视野吸纳一切可读之书,才能在广博中让思想变得丰厚;专业要细,阅读专业书籍时,要静下心来,细嚼慢咽,才能在书中获取专业发展的力量;经典要背,对传世经典和美文美句,要熟读成诵,在记诵中增强文化底蕴与修为;知识要用,书本知识的积淀要与实践经验相融合,形成思维能力与工作能力,才能把所读之书转化为自我发展的生产力。

书不仅给了我做学问的本钱,也给了我修身养性的营养。为人正直、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帮人真心、忠于职守、追求执着、知难而进、受挫不馁……这些做人的基本要素,都是我从书中悟出来而在实践中躬行的。不知是谁立了一个公式:教师=学识×技巧×道德。这公式表明:教师工作具有乘法效应,不论何者为零,教育活动都会失败;而任何一方增值,其效果都会因相乘而大增,而读书为教书和著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感情和学识基础,同时滋养着学识、技能与道德。正因如此,“骚雅荒凉我自安,月和余雪夜吟寒”、“鬓白只应秋炼句,眼昏只为夜抄书”、“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就这样,书成了我此生由小到老的精神支柱、亲密伙伴。

二、融合

思想的高度需要知识的宽度作支撑,教师的知识视野决定了治学高度。就像打井一样,开口不大,怎能深下去?人站在地球上,不就是两巴掌面积吗?但如果把两巴掌周围的土掏空,你能立住脚吗?要增加知识宽度,需要从两方面着力。

一是广采博取。注意涉猎前沿信息与跨学科内容,吸收前沿信息意在把握本领域的最新知识与改革经验,加快自己的知识更新速度与教学变革能力;了解跨学科知识与动态,能帮助我们从封闭的学科状态中走出来,在开放中思考本学科的发展。从这个认识出发,几十年来,我不断吸收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理论,不断旁及其他学科的研究内容,从不同方面拓展了我的专业视野。

二是促进融合。在广采博取的基础上,要始终注意两方面的融合。一是学科间的融合。要善于吸取与自己所教学科有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与教改经验,将其整合进自己的学科与教学中,才能促进自我超越。几十年来,我注意调动与语文相关的各专业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文艺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来研究语文教学,我的教学与论著,都是和语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二是中外融合。既要善于吸收传统的优秀经验,也要善于吸纳和运用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中外融合的思路实现自我超越。几十年来,我将西方方法论中的合理成分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相结合,以此审视和关照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

三、创新

名师的成长需要创新的智慧。几十年来,我见过无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但始终原地踏步的教师,这些教师的敬业精神令人敬重,但他们对“创新”要求的置若罔闻令人惋惜。几十年来,我在教学、科研上都自觉坚持走创新的道路,并力求在观念与行为方面培育创新智慧。

一是用“创新”改善观念。让“创新”深入骨髓,把“思变”融入教育教学与研究的全过程,以此改善自己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成长。基于此,我着力于《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把创造学引入语文创新教育,从多方面确立了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语文教学观念,即变守成型教学为创新型教学;变塑造对象为创造主体;淡化统一型,强化学生差异型发展。这些观念成为我教学与治学的引领,开辟了语文教育实践的新天地。

二是用“创新”改善方法。观念只有落实到行动中,才能产生发展的力量。名师成长的创新智慧,其核心是运用新观念改善教学行为的智慧。要把观念变为行为,我认为基本途径有三个。首先是以课题研究推动行为变革。在研究中改变教学行为,在教学行为的改变中促进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以课题为纽带,促进观念与行为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主持了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课题在全国20多所中小学实验长达三年。我们重新思考了原有的思维模式,移动了固定的审视语文教学的观察点,改变了习惯性思路,超越了常规科学规范的限制,有选择地移植了西方近现代方法论中的科学理论,与我国语文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化为我们自己的血肉,促进了观念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其次是以课程创新推进行为变革。把学科教学纳入课程变革体系,以课程创新为基础推进教学行为变革,才能培育出行为变革的良好土壤。根据这一认识,我加大了《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树型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并通过反复实践,逐步建立了“强化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注意知识更新、加大课程弹性、重视内在联系”的语文教师培育课程,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新的教学原则与方式,突破了教学现状,提高了教学效益。再次是提炼经验,推广成果。以“输出”带动“输入”,在经验传播中促进观念与行为的良性互动。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提炼一线教师经验,主编了《普通高中新课程理论与实践》丛书12部,既厘清了课程改革的理论脉络,也对教学行为的改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把整理出来的经验变为培训专题,在各级各类培训上推广。每一次讲座与活动,都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梳理自己的理念与行为,既促进了观念的改善,也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创新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灵台无计逃神矢”,一个人做你喜欢的事是自由,喜欢你做的事是幸福。回顾从教45年的人生历程,其间有不少的苦涩艰辛,也充满欢乐和幸福。在课堂上,我从学生聚精会神的表现和对我充满信任、赞许、崇敬的眼光中,得到的是慰藉。这一生我是把教书当享受,苦中自有乐趣。因此,在45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先后三次放弃了离开学校从政的机会,在中学和大学工作期间,尽管也长时间担任领导工作,但始终不放松教学与科研。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凛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称赞我所在的课堂是“知识的清明上河图”、“培养能力的广袤原野”,我只把这些当作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当作是在治学上不断追求的理想境界。下面几句小诗,算是对我这45年从教生涯的总结:

灌园躬耕鬓早霜,栉风沐雨为谁忙?

荣育奇葩山河,耻养莠草春光

借得东风送暖意,输来玉露润诸芳。

百花亦解浇灌苦,不负三春竟喷香。

“青春不觉书边过,白发无端镜上来”。从现在开始,我已转入了过“海棠花下戏儿孙”的生活,自觉很幸福。但眼睛还不时看着书房,脚步总要靠近写字台。“不愁白发千茎雪,随喜黄庭一卷书”,我想,伴我度过晚年、为我养老送终的,不会没有书吧……

(刘永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特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培专家资源库专家”,国家级精品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论”负责人,国家级学术团队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副组长,全国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