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教学误区 提高教学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教学误区 提高教学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在问题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情景创设等问题上存在的认识误区,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提高对教学误区的认识,对进行有效、有益的教学活动大有裨益。

[关键词]教学效率;教学误区;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4-0035-03

[作者简介]许旭芳(1975―),女,广西南宁人,本科,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开智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已如火如荼展开。课程改革催生高效课堂,而高效课堂的打造需走出以往应试课堂的教学误区。因此,教师提高教学误区的认识,对进行有效、有益的教学活动大有裨益。

一、教学上存在的误区

(一)问题设置上的误区

教师问题的设计应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问题设计得过浅,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设计过得深,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探索的热情。在一些公开课上,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过程以教师问、学生答为基础。在“有问有答”中,学生虽已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整堂课中,由于教师设置的问题过多、过浅,以往应试教育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英国教学法专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问题的设置是教师进行有效提问的前提,问题设计应坚持学生第一位的教学观,设计出来的问题应能贴近学生的认知和生活实际。问题的设置应多层次、多角度,直问与曲问相互交替进行。在直问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在曲问中,教师应加强课堂上学生“沉思”。教师如果仅仅追求公开课上所常见的喧闹,在问题设置上过多地进行直问,则可能会缺少课堂的思辨性和现实性。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虽已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但它缺少“静”。动与静在哲学上构成一对矛盾体,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于一个共同体中。动静这一矛盾的相互斗争,共同促进事物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习惯于“说”,而少了几分沉着的“听”和冷静的“思考”。很多问题往往都需要学生思考才能得出答案,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忽视了问题设计的深度,课堂问题设计浅显,导致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不到提升,思维不能扩展,这种课堂教学只能说是热闹背后的失败。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应对学生达到启思、启智、生效的目的。一些问题的答案简单,根本没必要让学生讨论,因为学生无需动脑就可得出答案。学生讨论问题的深浅度应适度,它应是树上的果实,学生伸手摘不到,跳一跳又可摘取。教师只有设计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二)教学目标设置上的误区

教育家洛克说过,“一切教学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政治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其人文价值与育人功能更为突出。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体现课改的要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的设计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知识认知的层面,就会导致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所以,教学目标的制订应多角度、多渠道地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力避单一。

(三)探究式教学的误区

当前的一些思想政治课还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有无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显著区别。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避免了以往“闷课”的现象,但如果教师的认识仅停留在课堂的热闹上,教师会在直觉上认为这堂课成功了。但是喧闹过后,教师会发觉少了些什么,那就是学生的“侧耳倾听”以及学生的“若有所思”。

探究式教学的手段、方法有很多种,如问题式探究,讨论式探究等。但不管教师运用哪种方式、手段,学生探究的内容都应具备探究的价值。探究内容应具备一定的深度、广度,同时应贴近学生生活,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切忌探究内容脱离生活、社会,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二、教学手段使用上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些鲜明的,非同寻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都是很诱人的,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过分的直观会阻碍思维的发展”。而在现实生活里,在各级评优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成为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所以在公开课中,由于课件的使用,教学内容艳丽多姿、色彩斑斓;教学过程节奏明快,师生的互动热烈。这样的课堂是一种形式上的与时俱进――学生失去了动手动笔的习惯。其教学效果是:“我看了,我听了,我懂了,我却忘了。”课堂上,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兼“听众”,而教学课件成了课堂的主宰。课件放完了,学生也忘完了。在这样的课堂中,因为没有对理念与思想深入地掌握,学生看到的只是知识的表面,缺乏对知识深层次的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很多乡镇学校,在这几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给教学点配置了多媒体,但一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并没有因为添置了这些教学硬件后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及教育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成了多媒体的“奴隶”,而不是“主人”。教师的很多教育教学活动跟着课件走,甚至于照抄照搬他人的课件,把别人的课件硬套到自己的课堂上,摆脱学生实际,从而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

新课程强调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侧重于运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避免课堂华而不实,让学生有如“隔靴抓痒”之难受。所以,教师应掌握好自己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做多媒体的主人,而不是让多媒体、课件凌驾于自己之上。新课改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所否定,但不是全部摒弃。课堂教学手段力求出新、与时俱进,但正如文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的根基一样,教学手段的新应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上。如果整堂课仅有学生的看、听、讲,没有学生的认真的写、独立的思考,仅有教师的说、做,没有教师应有的板书,这样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视觉、听觉的疲劳,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所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运用得越多越好,教师应掌握好其使用的“度”。它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工具,只能为教学内容服务,而不应主宰教学内容。反之,会导致教学上的角色错位,反客为主。

教学手段的与时俱进是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但在与时俱进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细致讲解,对学生的耐心指导还是必要的。因为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学生还是要认真看书,认真把握重点知识及书中理论,认真完成作业,而实现这些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形式的繁荣。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与对优秀传统教学理念和方法的继承更重要。

三、创设生活情境的误区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们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应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实现生活与教育,课堂与社会的和谐,切忌情境脱离学生,脱离生活,沦为课堂“美丽”的外衣。

在讲授“文化与生活”一课时,有的教师为展示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在课堂导入中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首先通过《舌尖上的中国》这一电视节目向学生介绍“肉夹馍”,接着让学生分组学做“肉夹馍”。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动了起来,但不久学生都失去了兴趣,利用食材做其他东西,有的做面包,有的做饺子,没有人再做“肉夹馍”。问其原因,乃是情境距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他们没见过,更没吃过肉夹馍,光凭电视上说的就去做,有很大的难度。所以,没多久他们就失去了兴趣,教师也失去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课堂情境的设置切忌为情境而情境,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样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教师重预设而轻生成,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也将被搁浅。

参考文献:

[1] 刘文琼,杨菊红.多媒体教学误区之解析[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5(2).

[2] 肖林元.几类教学误区产生的缘由及对策[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