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庆市山区粳稻生产发展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庆市山区粳稻生产发展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山区水稻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粳稻有利条件以及目前粳稻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将山区部分低产早熟籼稻改为优质常规粳稻,作为当前水稻生产的有益补充。对促进山区粳稻生产发展,打造山区高标准粳稻生产基地等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

关键词:山区;粳稻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178-1

水稻是重庆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主要种植中籼稻,当前业内对水稻产业的研究也多集中在优势产区水稻产业上。为了更好发挥山区独特的生态优势,增加稻农收益,笔者认为:在确保口粮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改低产早熟籼稻为优质常规粳稻,作为当前水稻生产的有益补充,可作为山区水稻开发的另一选择。

1 重庆市水稻生产的基本情况

重庆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均位于国内31个稻谷生产省市自治区的第13位,单产水平居第11位,水稻总产量占粮食总量的比例居第10位,生产成本在全国属于中低水平。传统的水稻优势产区集中在重庆市的渝西、渝中地区,而渝东北、渝东南山区是水稻生产一般产区。前者有众多浅丘平坝,稻田星罗棋布,土壤肥厚,耕层深厚,光、温条件适宜水稻生长,产量水平较高。东北部、东南部山区生产条件相对滞后,栽培管理粗放,尤其是海拔800m以上的中、高山地区。当地推广的水稻品种主要是早熟中籼稻品种,品种单一,产量低、米质差,农民收益差。

2 山区中籼稻生产的限制因素

目前全市中、高山地区约有稻田150-200万亩之间,且生产水平比较低,平均产量约在350-400kg左右,低于全市平均单产110160kg,主要限制因素为以下几点:

一是基础设施落后。重庆市高海拔地区以山地、深丘为主的地貌占幅员面积的90%左右,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户规模小,机械化程度较低,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缺乏,问题尤为突出。

二是气候因素。重庆市山区常年≥10℃累积积温较平坝丘陵地区约少1000℃,年降雨量少300mm。秧苗期易受春寒死苗,生长期分蘖不足,灌浆期又容易遭受高温伏旱。

三是栽培管理粗放。目前重庆市中高山稻区种植的主要是早熟中籼稻,且品质较差,山区水稻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控等环节管理粗放,产量较低。

四是水稻病害严重。重庆市山区多处于稻瘟病高发区,是历年稻瘟病发生的重灾区。目前的高产的杂交籼稻品种抗病性较差,稻农投入多,劳动强度大。

3 山区发展粳稻生产的有利条件

在山区发展粳稻可行,主要基于下几点:一是冷寒气候适宜粳稻。山区气候寒湿,种植籼稻易受春寒影响,而粳稻耐寒力较强。重庆市山区年平均气温在5.3-14.8℃左右,极端高温通常在7-8月,约35~C左右,极端低温通常在1-2月,约-1.8℃;常年≥10℃累积积温约4600℃,比较适合粳稻生长。二是口粮供应压力较小。根据上世纪90年代重庆市种植粳稻的经验,在山区种植粳稻单产基本能保持400kg左右,不会威胁全市口粮供应安全。三是市场需求旺。近年来市场上高档粳米价格一直偏高,常年从东北等地调入约20万t左右优质粳米,主要满足城市居民消费。按目前重庆城市居民约1400万人计算,人均消费粳米不足14kg/年,远低于重庆市常住人口人均口粮为180kg/年的水平。四是发展特色产业模式成熟。山区污染少,昼夜温差较大,适宜发展高档农产品。近年来不少区县高山蔬菜、高山水果都已形成产业,发展高山水稻有现成的市场运作模式,比较容易成为重庆农业一大亮点。

4 山区粳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于在山区发展粳稻,除了发展水稻优势产区一系列共性问题之外,还必须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加以清醒认识。当前科研院所粳稻研究主要也集中在育种方面,品种审定部门也未开始粳稻品种区试,市面上几乎没有可供农民选择的粳稻品种。同时技术储备不够,对粳稻新品种选育、粳稻生育期及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大田管理、生态适应性等环节了解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粳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5 促进山区粳稻生产发展的措施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目前国家农业投入持续增加,整合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农机补贴和农业发展等向粮食生产倾斜的各类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一批交通、灌溉设施齐全的高标准山区水稻生产基地。

二是加大科研力度,整合资源,解决粳稻无品种、老品种的问题。近期以引进、筛选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为主,长期应联合市内外科研院所,培育出适合我们重庆市大面积生产的高产、抗病新品种。

三是加强粳稻栽培技术集成。特别是粳稻生育期、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大田管理、生态适应性等环节配套技术研究,最后形成标准化、轻简化技术规程。

四是在稻区要加强生物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在稻区坚持“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的工作理念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质。

五是打造高产、优质粳米产业链。主要是通过引入、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扶持种粮大户,发展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组织(如育秧公司、机插队、机防队、机收队),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天文.重庆市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收获技术研究[J].农业机械,2001,1:57

[2]郑家国,张洪松,熊洪.西南杂交稻目标产量生产技术规范[c].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8,7:68-97

[3]钟国瑞.水稻耐寒性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1991,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