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石多鸟,何乐不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石多鸟,何乐不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奢侈品市场的活跃,多少说明了几十年来开放和融入世界的中国有能力消费和鉴赏顶级消费品了。这不仅是理性的市场行为,更是中国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和文化、消费心理成熟的映射,故而还算是积极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地吸引顶级消费商到中国投资经营,既开拓了市场,又刺激消费和涵养国家税源,何乐而不为?

中国大型综合性时尚奢侈品展览――深圳顶级私人物品展于12月15日至1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知情人士透露,仅在开幕晚宴后1小时内,富豪们已在展会上一掷千万金。

其实,国人对奢侈品的如此着迷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并且随着大家财富的不断积累,奢侈品也不再那么遥不可及。静观此局,这究竟是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成熟的体现,还是群体虚荣心理的急速膨胀使然?社会上已然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还是让我们先对这个市场做一番了解再下个结论。

魅力无边的奢侈“新大陆”

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最新统计,目前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约1.8亿人。

来自全球高档奢侈品历峰集团的财务数据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占历峰集团全球总销售的20%,如果加上中国游客在全球各地的采购总额,中国人对奢侈品的消费量则占其全球销量的四成。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更大胆预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现 在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3%。 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更大胆预测,中国的奢侈品市场现在的价值约为20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额的3%。

Prada早有在上海开设概念旗舰店Epicenter的意向,可是选址总是让公司很头疼――甚至连交通不很方便的外滩都已经排得满满当当。许多品牌为了进驻上海恒隆广场,不得不耐心地等上几年。即便如此,要求进驻开店的商家还是排起了长长的队,不禁让人联想起该广场里Hermes店内,等着要买Birkin皮包的顾客名单早已排到了若干年之后。在这个奢侈品行业急剧膨胀的时代,中国的高档商铺和高档皮包一样供不应求。

全球的奢侈品厂商们都在因为中国而心情亢奋:继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以来的15年后,终于又出现了一个“新大陆”――中国。对于奢侈品行业来说,这是一组让人心花怒放的数据:目前中国消费者在日用消费品上的花费超过5000亿美元;1.7亿中国人有能力购买时尚品牌;大约1300万左右的人有足够的收入可以考虑购买高档的奢侈品。他们之中既有身价千万甚至上亿的富豪,挥金如土;也有月收入几千元的上班族,愿意花1个月甚至更多的工资追求最新最流行的产品。

2005年全球奢侈品市场规模已经扩大至1430亿美元,据环球奢侈品网(CCLUXURY)2005年的调查:中国在奢侈品市场中占全球销售额的12%,日本41%,美国17%,欧洲各国16%。根据安永事务所的一份报告,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每年的奢侈品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并正在以20%的年增长额不断增长。到2015年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届时,中国在奢侈品方面的消费总量将占全球29%。而荟萃了法国69家知名品牌的精品企业联盟“科尔贝委员会”更是提出,中国将在2011年前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短短数年间,大型奢侈品生产商已在中国开设了超过300间分店。路易威登高调宣布,每年将在中国开设3至4家专卖店,相信在未来20年内,中国将是他们最大的市场。

奢侈品巨头们对中国市场的这份乐观并不是盲目的,一个强大的财富阶层的崛起,是奢侈生活方式得以风行的最坚实的基础。目前,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已经达到了23.6万;根据高盛2005年最新的统计报告,2004年中国顶级时尚品牌的消费额已占到全球的12%;而摩根士丹利则预计,当中国的顶级时尚品牌市场进入成熟期时,消费者最终将达到1亿人。这些在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有着可观的可支配收入的消费阶层,正是奢侈品牌锁定的目标,毕竟,对越来越多拥有千万资产的富豪而言,拥有一台上百万元的私人游艇,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浮华背后的伪高潮

摩根士丹利公司的统计称,中国奢侈品的潜在消费人群为8%,约1亿人,但实际消费人数为1%,也就是1300万。另据AC尼尔森近期一项网上调查显示:在中国大约2/3的受访对象认为:包括设计师品牌商品在内的众多奢侈品过于昂贵,目前仅有7%的中国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实际上,在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突飞猛进其实大多还处于一种表面的现象。

《纽约时报》2006年度奢侈品报告中指出:中国奢侈品消费已达20亿美元,这个数字虽不算大,上升幅度却是全球之最。但报告中有一条却给试图在中国大展拳脚的奢侈品老板们泼了点冷水:中国人的消费重点仍然在低端徘徊。一方面,由于中国的进口关税高,像Hermes(爱玛仕),将不可能从收入水平仍偏低的中国市场获得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消费者本身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把钱花在国内。这种被戏称为“内分泌失调”的状况,让人不得不对中国时装业迎来高潮时分的想法打一个问号。

在奢侈品消费的趋向上, 中国同欧美国家也存在明显不同。由于西方奢侈品市场形成的历史比较久远,奢侈品消费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所以比较理智、平和, 欧美人的消费非常注重“Match” ( 匹配) , 也就是说个人的穿用不仅要同自己的身份、地位、品味相符, 还要考虑与环境相协调,特别是所用产品之间的匹配也非常讲究。在欧美, 要看一个人的富裕程度, 绝不会看他穿什么, 而是先看他住在哪里, 再看他开什么车。而中国的消费者多数还停留在购买单一配件或小件用品上。存上几个月的薪水去买一个LV手袋, 或GUCCI 领带是典型的“中式”奢侈消费。着装普通, 却手拎LV名包的青春少女或大学生, 在西方人看来不可思议, 其实“匹配”同“局部”消费奢侈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 中国正在经历这初级阶段。

此外,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品牌包揽, 有专家指出: 中国的奢华消费实际上就是西化, 这与我们没有称雄世界的顶级品牌有关, 更与中国人的消费理念、消费文化, 以及国外品牌的成功经营和大举进攻等诸多因素有关。中国的新贵们在尝试和学习奢华消费时, 很自然地将西方富人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作为范本去临摹。国外顶级品牌更将中国视为急待开垦的沃土, 卡迪亚、杰尼亚、宾利等品牌早在10 年前就开始向中国渗透, 现在, 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开始加快向中国扩张的进程, 毫不夸张的讲, 中国奢侈品市场国际化程度是最高的。

还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是,虽然中国人对国外品牌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但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缺乏对品牌的了解, 品牌忠诚度低, 容易效仿他人, 且常常在不同的品牌之间游移,“只买贵的, 不买对的”是中国人在奢侈消费时表现出来的又一典型特征。顶级品牌都蕴涵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 甚至每一款产品都被赋予一段美妙的故事。特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明确的定位, 使每一个顶级品牌都有自己鲜明的形象特征, 它是一种特有的符号和语言, 传达和诉说着穿用者或高贵、或儒雅、或时尚、或含蓄、或成功、或富有等不同气度, 品牌绝对有年龄、职业、性别之分。当国人用世界公认的顶级品牌武装自己、试图成为高贵群体的一员、显示自己的品味、张显个人的实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时, 用的是最贵产品, 而成熟的消费法则是: “最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纵观奢侈品消费功过是非,笔者倒是认为,这片市场的活跃,多少还是说明了几十年来开放和融入世界的中国有权利亦有能力消费和鉴赏人类创造出的顶级消费品了。这不仅是理性的市场行为,更是中国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和文化、消费心理成熟的映射,故而还是积极的。

只要是有节制有引导地吸引顶级消费商到中国投资经营,开拓市场,刺激中国市场消费和涵养国家税源。一石多鸟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