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唯“心”之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唯“心”之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中国文化一向有重心传统,文章立意抛开主义之争,从境界层面浅析唯“心”思想的合理内涵。受影响于禅宗本体范畴与终极关怀,相关于本土美学思想与旨趣,“心”的言说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生哲学中的生存方式,更有益于接近物我同一、万象冥合的逍遥之境。在长期惯性思维之外,我们不妨如此做一次关于探讨 “心”之境的尝试。

关键词:境由心造;审美之维;禅境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52-01

境由心造,本是禅家慧语。而其实在佛学介入以前,中国文化一向可见重 “心”的传统,如先秦思孟学派即有“尽心知性知天”的说教。我们需要对“心”做一些界定,抛开实体性的存在,这里“心”是自觉之心,所谓“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地之心,万物之本”;所谓“道即是我,我即是真,真即是心”。心是空灵之心,无形无相,空濛一片而不滞塞凝住,了无挂碍而可纳有万境,故“心”又是空,是无心,是随心任运、逍遥与游。心又是融物之心,并非孤在,即马祖道一所谓“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固有”,亦即宗教审美中的当下境界“心物不二”。

一、审美之维

中国文化素有重心的传统,佛教的介入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传统,突出了中国美学中的心学特色。比如论物之美,儒家向来有“比德”的习惯。待佛教心性之学传入中土后,国人对事务所体现的“心性”之美更加置信不疑,宗炳《画山水序》中:“山水质尚有趣灵。”赵冀《瓯北诗话》中:“意深则味有余”。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从先秦时期的比德之论延至魏晋盛起的畅神之风,中国文人所抒发的无一例外的是一份真性情,所重视的也不外是“虚而万景入”的审美心胸亦即郭熙称之为“万虑消沉”、“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林泉之心。

文以载道,道家本来认为“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儒家将“太极”之道改为人伦之道,一面说:“文以明道”,一面说“六经,文以渊薮也”,佛教介入后,情况有所改变。以佛教第一个兴盛时期的南北朝而论,北朝的的徐遵明主张“师心”自造,颜之推则认为:“文章之体,标举兴会,发引性灵……”南朝萧子显说:“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梁建文帝《玄虚公子赋》:“心溶溶于玄境,意飘飘于白云,忘情物我之表,纵志有无之上。”晚清刘熙载说得更明确:“文,心学也。”“文不本于心性,有文之耻甚于无文”。这就形成了以意为主,以心为上的文格追求。

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范宽《宣和画谱》:“吾与其师于物未若师诸心也。”米友仁:“画之为物,亦心画也”。即便是“外师造化”,总回到“中得心源”。要画竹必先成于胸中,然后得之于手中,最后跃然于纸上。相较于西方流派的写实,中国画是写意的,空白艺术运用的淋漓尽致,一角、半边虚而以待,一整个空间淡远空濛,纸上飘溢的是神思逸气,抒发的是怡情闲性。

有我之境,容易想起王夫之的心学思想:“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里所讲的并不是花树真实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描绘心与花树间的关系问题,天地万物的意义都有赖于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他所关心的是人与物交融的现实生活世界,而非与心隔绝的抽象之物,这和王国维所说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柳宗元说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意思很相近,因而我们不能机械的将他放在主义之争的立场上来看待,这显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

无我之境,有似于空山寂无人,但闻人语响之境,不是无我,而是忘,正因忘却,故而与物浑融,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也正是中国移情说的特义。不像前种境界明显指向自我,体现主观色彩的旨趣,它指向物我消融、情景两忘的审美至境,得之于“神会”。若考虑到前面我们对“心”的界定,这点就不难理解。“心”是空灵,空故纳万境、容万有,因而与物不二。唯心而存,于是也就不是把心孤立地建成高高在上的一个绝对的虚无的楼阁,而是破除一切对待,消除一切对立的至上审美境界,心在而不在,若即若离,若有若无。

二、禅境

禅宗把“心(禅)”作为本体范畴,作为自己在终极信仰中安身立命的原点,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北宗禅代表人物神秀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也。”南宗禅创始人慧能说:“外无一法而得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在禅宗哲学发展史上,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宗派之间,禅门宗匠对“心”这个本体范畴的内涵的解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面进行诠释的。

宋代禅宗将修行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踪”;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所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当下了悟,即觉瞬间永恒的形而上体验。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有一首俳句:“古池塘,青蛙跳入波荡响。”朱良志解读说:“诗人笔下的池子,是亘古如斯的静静古池,青蛙的一跃,打破了千年寂静。这一跃,就是一个顿悟,一个此在此顷的顿悟。在短暂的片刻,撕破世俗的时间之网,进入绝对的无时间的永恒中。”这就是禅意、禅境,而这也就是空灵,摆拖脱诸法万境,无心、无念、一切归于真如本性。这也即唯心之言更能接近与契合于禅宗最高境界的梯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