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提问 大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提问 大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问是教学活动过程中师幼互动的重要形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其目的是启发幼儿思维,将教学活动逐步引向深入,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也是教师检查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问题如何设计、提出问题以后怎样根据幼儿思维特点给予合理的反馈,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是我们广大幼儿教师需思考和解决的要点所在。文章就数学活动中教师如何提出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并对如何有效组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活动;提问;设计;组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224-0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部分对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和核心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数学教育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主体性,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对《指南》中“数学认知”子领域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积极的意义。“提问”是作为数学活动中引发师幼积极互动的重要形式,从问题的设计到组织的过程都体现出教师极大的智慧,问题提得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幼儿思维的火花。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中针对教育内容和幼儿思维特点设计出恰当、科学、合理的问题,使幼儿积极思维,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呢?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师们在实践中所出现的实际情况对数学教育的提问设计与组织艺术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提问的设计要求

1.提问要有层次性。幼儿学习数学,有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所以,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由浅入深分出层次的设计,才能分散教学难点,减少思维障碍,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中班数学“判断10以内的数”活动中,教师出示了一张夏季图,图中有大小、颜色、形状、排列顺序不同但数量相同的10以内数的动植物,如果教师直接提问:“用哪个数字来表示图上一样多的东西”。问题一下子就涉及到数的守恒,幼儿就可能显得束手无策,难以回答,就可能挫伤幼儿的自信心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这次活动目标分解成由浅到深的一系列小问题逐个提出,比如:图上有什么?它们每样各有多少?哪些东西的数量一样多?用哪个数字来表示?一样多的物体中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样的提问幼儿就容易回答了,因为它们是由低层次的知识水平的提问逐步到理解水平的提问,然后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分析、判断,从而达到学习数的守恒知识的目标。因此,由浅入深的提问设计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使幼儿进入顺畅的思维轨道。

2.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师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找出学习活动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考虑问题的设计,这样所提的问题才有价值。例如大班的数学活动“学习面积守恒”,我们确定该活动的目标是“使幼儿不受形状变化的干扰正确判断面积的守恒”。所以当幼儿数量用一样多、面积一样大的两种不同颜色的图形拼出两个不一样形状图案后,教师要重点提出“这两个形状不一样的图案面积一样大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才能启迪思维,引导幼儿运用头脑去思考,动手去探索,从而揭示面积守恒规律,这样的提问属于较高层次水平的提问,应在幼儿逐步理解和反复探索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幼儿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3.提问要有启发性。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毫无思考价值的提问。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带有很大暗示性的问题,这种已经带有答案的问题,幼儿可以不用思索就能顺口回答,这就不利于启迪幼儿思维,因而提问应注意有启发性,如提“是什么”、“什么样”、“为什么”、“怎么样”等,但就这类问题中启发性还有程度上的差别,其中“是什么”、“什么样”等问题都是引起幼儿重视记忆或叙述眼前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而“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则是能引起幼儿积极思维的,它给幼儿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幼儿动脑筋去解答。如中班数学活动“比较多少”,教师提供了5个红皮球和4个绿皮球,可以这样提问:“红皮球有几个?”“绿皮球有几个?”“什么颜色的皮球多(少)?”“多(少)几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4.提问要有逻辑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作推敲,前后矛盾,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影响着幼儿学习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幼儿感知6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教室里找出什么是6”,在学习7的组成时,师问:“3和4是几?”“为什么7能分成3和4?”等,类似这些含糊不清的问题让幼儿无法理解也无从回答。因此,教师要提炼数学语言,各问题之间要富有逻辑性,必须有利于启迪幼儿思维,使幼儿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开动脑筋,探索新知识。如让幼儿口述得数为8的口头应用题时,教师可设计这样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道题你知道了几个数?要求回答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来计算?……

5.提问要有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幼儿的思维往往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开放型问题,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使幼儿想得活,不受原有的知识圈及条条框框的束缚,全方位多方面地去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应用题时,我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法,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首先出示5只可爱的小鸡,然后设计开放型问题以竞赛形式进行训练。(1)小鸡比小鸭多2只,小鸭有几只?(2)小鸡比小鸭少2只,小鸭有几只?(3)小鸭比小鸡多2只,小鸭有几只?(4)小鸭比小鸡少2只,小鸭有几只?

解答这种一题多变、一题多练的习题,幼儿的思维随已知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们想得活,想得多,想得快,想得细,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灵活多变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提问的组织艺术

许多教师认为数学活动较单调枯燥,幼儿对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其实不然,关键在教师的组织能力和组织艺术,如何把富有层次多样性的提问融入到幼儿的数学活动中,使整个教育活动松驰有度,节奏快慢适当,既能面向全体启发全体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又能照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我认为应掌握以下几点:

1.先提问再点名。教师要尊重幼儿,幼儿对教师所提的问题有思考和选择回答的权利。因此,提问前首先集中全体幼儿的注意力后再面向全体幼儿提出问题,让全体幼儿认真思考后再点名回答,否则就容易让幼儿产生紧张的感觉,而未点到名的幼儿也不再动脑筋了。

2.合理评价幼儿的回答。幼儿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认真倾听的表情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见解,因为数学是丰富多彩的,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常常是教师所不能预见的,思维角度不同,答案也就不一样,幼儿不一定就沿着教师的预想要求进行回答,所以要对幼儿所回答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幼儿这样回答的原因和思维过程,评价时要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不正确或不确切的回答要注意用鼓励的方法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而不能全盘否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3.难度不同的问题要选择不同水平的幼儿来回答。在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抱怨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常常是那么几个幼儿,大部分幼儿对认真思考、积极回答产生情绪。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教师自己平时对幼儿了解不深,对提问的组织产生一定的误区。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就要对问题难易进行定级,欲请发展程度如何的幼儿进行回答,要做到心中有数,对一些简单的鼓励性的问题要让发展水平较低的幼儿来回答,如“3只鸭子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你用橡皮泥做了几个汤圆?”对一般性或检查教学效果问题由发展水平居中的幼儿回答:如学习了6的组成后,问:“6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起来是6?”或“6有几种分法?”等等;而引路性的问题或求异性、变通性的问题要由发展水平较好的幼儿回答。如在比较8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时,教师拿出5只小鸡和6只小鸭,然后问:用什么方法让小鸡和小鸭一样多?当幼儿回答用添加的方法时,我们再进一步提问:“还可以用什么方法?”类似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发展较好的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拓宽他们思维的广度。

4.个别回答与集体回答相结合。在提出数学问题时,教师要根据问题难易程度,并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确定个人回答还是集体回答。在教学活动中个别回答所占比例较大,但也不能一味地强调个别回答的重要性。简单的低层次的问题可集体回答,活跃气氛,集中幼儿思维,增加幼参与的兴趣。

总之,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流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作为幼儿教师,只有在实际的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不断研究、用心体会、认真总结,才能让小小的数学提问发挥大大的数学智慧,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幼儿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瑾,刘社娟.中儿园教师数学领域教学知识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

[2]向琴,陈世联.新手幼儿园教师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掌握现状及相关建议――基于5个个案的研究[J].幼儿教育,2012,(15).

[3]付晶艳,张莉.基于信息交流理论的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提问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1,(04).

[4]白晓伟.数学思维的严密性[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5).

[5]安富海.教学反思:内涵、影响因素与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

[6]刘忠伟,樊万奎.教学生成性的成因及价值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29).

[7]朱文辉.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范式之嬗变[J].教育探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