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最高的艺术,总带有一点贵族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高的艺术,总带有一点贵族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梁实秋先生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文学家,更是以一人之力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留学经历使得他身上带有浓厚贵族气质和传统的士大夫风范。对于戏剧,梁实秋从小耳濡目染,在清华、纽约、重庆,他都曾经登台表演,他也对戏剧产生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看法。梁实秋在留学期间,深受哈佛名师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这样的影响下,他逐渐形成属于梁实秋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绅士文化、贵族式的审美趣味也成了他文学观的一个基本点。文学观影响了他后来的戏剧批评,使得他的戏剧论观也带有这样的特点。

关键词:梁实秋;戏剧论;绅士文化;贵族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061-02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作家、翻译家,更是以一人之力将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译介到中国的第一人。他的人生几乎与20世纪同时开始,勾勒出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历史浮沉中的人生轨迹。

梁实秋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便受到严格的传统文化教育,经过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他身上逐步形成了传统士大夫气质,流露出典雅的贵族气息。1923年梁实秋赴美留学,他同新月派中很多人一样受到哈佛名师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启发。新月派成员们都有着相似的家境,同样接受了欧风美雨的洗礼,在欧美西方教育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自幼熏陶出的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西方教育培养出的绅士风度相互交汇融合,他们身上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同时,他们之中许多人都热衷于古典主义,使得绅士文学、贵族式的审美趣味成了他们共同文学观的一个基本点。而梁实秋绅士文学与贵族审美趣味反映在他的人生态度与文学观上——他在文学上追求高贵的题材、精致的语言、典雅的风格。

梁实秋自小在北京长大,深受到中国戏剧的艺术熏陶,在梨园中耳濡目染了中国传统戏剧的招式腔调,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兴趣。在五四时期,为了适应新文化思潮的要求,知识青年们将先驱者对传统旧剧的批判作为指导,掀起了一阵现代话剧创作的浪潮。而在一片否定中国传统旧剧的叫喊声中,梁实秋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传统的戏剧应该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并不应该完全否定。而对于现代话剧,梁实秋虽然没有创作过任何的作品,但对西方戏剧情有独钟,津津乐道,并从二十年代开始,他形成了一系列对戏剧的独到观点。梁实秋在哈佛大学学习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德的课,白璧德对梁实秋的文艺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中吸收、借鉴了许多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的思想精髓,梁实秋在新人文主义的指引下,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找到启示,认为“戏剧者, 乃人的动作之模仿也。其模仿的工具为文字,其模仿的体裁乃非叙述的而是动作的, 其任务乃情感之涤净与人生之批评”。可见梁实秋的戏剧观是中西文化的融合的结果,以中国传统戏剧为基础,同时融入了西方古典戏剧思想。梁实秋的戏剧思想,不仅仅展现了他作为学者的独特魅力,更也充分展示了他身上所带有的绅士文化、贵族式审美趣味。

一、在文学题材上追求高贵性

对文学题材的选择上,梁实秋提出,五四时期产生了一个赞美人力车夫的诚实劳动,为受经济制度压迫的人力车夫打抱不平的‘人力车夫派’。在梁实秋看来,人力车夫靠自己挣钱养家,诚实劳动,不存在值得让人怜悯的成分,更说不上赞美。梁实秋说到:“悲天悯人的浪漫主义者,觉得人力车夫的生活可怜可敬可歌可泣,于是写起诗来张口人力车夫,闭口人力车夫,普遍的同情心由人力车夫复推施及于农夫、石匠、打铁的、抬轿的,以至于倚门卖笑的娼妓”,在梁实秋心里,实际生活中的人在各方面都不能取得完全的平等,而文学题材应该多选用那些高尚的内容,同情虽然可取,但普遍的同情不可推行。他在谈到贺拉斯的《诗艺》时说:“古典主义者认定题材的选择与文学的价值有极密切的关系。因为文学的优越不仅是视艺术家的方法而定,而题材本身是否含有高贵性,亦举足轻重。平凡庸俗的食物,无论经过任何艺术家的点缀布置,其结果可以发生一点新鲜的趣味,但不能达到高潮的境界。”而梁实秋的文学观延伸到戏剧里,认为剧本高于一切,他曾经在《戏剧艺术辩正》中表达他的观点:戏剧的好坏只需要从剧情是否模仿人生,文字动人与否,其结构是否完整及其效果是否纯正等几方面来进行评判。然而戏剧的表演形式、演员动作、灯光布景、化妆服装等都不属于真正戏剧的范畴。他将戏剧比作美术作品,镜框优劣和悬挂位置等都不会影响美术作品的风采,所以外在的形式都不会对优秀的剧本造成影响。因为在他看来剧本体现了剧作家内心的人生思考和情感宣泄,是剧作家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方式。他最初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应该采用诵读的方式而不是排演,因为观众都是主观的,不同的经历和主观的情感会导致对戏剧的不同看法和喜好,加之拥挤喧闹的环境会影响对戏剧的鉴赏;而演员和剧场都是受到了客观限制,演员不能完全脱离自己而真正成为作家笔下的那个人物,同时演员的动作服装会转移观众注意力,使得观众不能静下心来体会剧作家的用心,剧场总是受到场地、器材等客观因素限制不能完全展示剧作家笔下的场景。在他看来,戏剧是最高的艺术,只有少数人具有高水平的想象力,能够真正看懂、了解戏剧。而剧场只是民众娱乐的一部分,只是“舞台艺术”,并不是“纯粹的艺术”。

梁实秋和“新月派”中许多人的观点一致,崇尚绅士文化,都将戏剧作为一种高雅的游戏,不带功利性,首先要求是从戏剧中得到艺术趣味的满足,追求纯粹的艺术,得到脱离世俗的高雅灵性和纯净的韵致。他们注重的不是戏剧的目标性,而是戏剧所富含的感染力、穿透力以及如何利用戏剧抒写出最典雅、纯净的生命韵致。

二、在风格语言上追求典雅精致

作为“国剧运动派”的一份子,梁实秋的戏剧观和文学观基本是一致的,认为题材是第一重要的,但也特别强调“文调”——作品的语言风格也是重要。在他看来,一部经典高雅的作品要达到完美的境界,除了有高潮思想,还需要绝妙的文调。绝妙的文调应该既带有感情的魔力,同时又要努力去避免粗鄙、俗气的语气和辞句。正如《圣经》的空前绝后便是源于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和它本身文字的庄严简练。他评价当时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的沦于粗陋之一途,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类皆出自以嬉笑怒骂,引车卖浆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上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新月派的戏剧创作主张语言与心灵合二为一,既赋予心灵一种语言的形式,又为语言注入生命的活力。虽然梁实秋从未创作过戏剧,但他对于语言的要求一直颇高。梁实秋对戏剧的许多认识源于亚里士多德,戏剧是模仿,而文字是模仿的工具,是戏剧的载体。所以优美典雅的文字是戏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那是决定一部戏剧是否能够成功的重要环节。

三、对民众鉴赏力的鄙薄

梁实秋一贯坚持贵族化立场,视戏剧为审美艺术,从他坚持高雅的题材,即可看出梁实秋对戏剧的欣赏者有着很高的要求,戏剧——这种最高的艺术的作用在于排泄涤净,引起观众共鸣,刺激其悲悯恐惧之情,使之摆脱情感上的重担,得以排泄,得到灵魂上的安宁。而梁实秋的戏剧观始终和自己的“天才观”是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着优劣之分,文学也是一样的,所以优秀的作品不仅是少数天才的创造,更是少数优秀份子才能够欣赏的。而普通民众只适合去剧场,听一段故事,得点笑料,开心一乐,然后统统抛之脑后,因此真正的文学家便不必顾及大众的审美趣味。“假如一部作品不能为大多数人所能理解,这毛病却不一定是在作品方面,而时常是大多数人自己的鉴赏的能力缺乏。”而梁实秋理想中的观众要是一个有艺术趣味的批评家,关注戏剧艺术与剧本,对戏剧家创作有促进作用,因为他认为好作品属于少数人,能够鉴赏文学是天生的福气,所以他并不认同以读者数目多少来决定文学价值。但是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理想观众只能是一个乌托邦的空想。

小 结

正如梁实秋所参加的“国剧运动”推动了我国话剧事业的发展一样,梁实秋的戏剧思想也有着闪光之点,不断推动着我国戏剧理论的进步。梁实秋的贵族式审美趣味,其根本即是他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他追求高格调品味和内容充实的艺术化美学精神。从长远来看,这样贵族式的审美意识是整个社会审美趣味的高峰,也是社会审美趣味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的审美品味。他坚持中西结合的戏剧观念,批判了左翼文学对“问题剧”的狂热潮流,不仅给了中国传统戏剧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更是看重剧本以及戏剧艺术,将重点重新回归到戏剧本身,研究戏剧所独特的美与韵味。那些由中国传统儒道文化与欧美文化所共同浇灌出来的绅士文化、贵族审美趣味等戏剧观对戏剧美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戏剧的长远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梁实秋戏剧批评思想很多建筑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使得整个基调出现倾斜。他的绅士文化与贵族审美趣味导致他漠视普通观众在戏剧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轻视演员与剧场对于戏剧存在中的重要意义,不仅会削弱戏剧的艺术价值,更否定了戏剧的社会性,使之被束之高阁,成为象牙之塔。

参考文献:

[1] 肖国华.复归中潜存的现代——略析梁实秋的戏剧思

想[J].新余高专学报,2005(8).

[2] 梁实秋.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J].中国现代文学丛

刊,1987(2).

[3] 梁实秋.文学的纪律[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4][5] 梁实秋.偏见集[M].上海:新华书店上海发行

所,1988.

[6] 梁实秋.戏剧艺术辨正[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7] 李国春.贵族化审美意识是文学的超越意识[J].武汉大

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

[8] 徐静波.梁实秋——传统的复归[M].上海:复旦大学出

版社,1992.

作者简介:

曾 艳(1989-),女,四川内江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1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