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万其真 续写百年义渡的传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万其真 续写百年义渡的传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愚公移山”是个神话故事,它讲述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出行的路,他决心把山移走,一个“聪明”的人笑他太傻,认为做不到。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老万义渡”是个真实故事,它讲述大沙河挡住了出行的路,万家人为感恩义渡,船便成了村民的路。父亲老了,儿子顶上,儿子累了,还有孙子。一个承诺践行百年,万家人一直坚守着心灵的渡口,无声的承诺感动着世人。

祖先善举百年传

在风景如画的武陵山区深处,有一个古老的渡口。一名叫万其真的花甲老人,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需要,一声“老万,过河!”,他的小船就会翩然驶来。从他爷爷、爸爸、叔叔再到他,三代四位艄公,接力义渡130多年。时光流逝,不变的是河中的渡船和万家人的承诺。

万家三代人接力义渡的事,还得从百余年前说起。清朝光绪年间,万其真的爷爷万作柱因老家洪水成灾,从江汉平原举家迁至大沙河村。当地世居的乡邻们宽容接纳了他们,并受其接济之恩,得以开荒拓土,安家落户,万家人感激涕零。

大沙河村因为那条从村口流过的大沙河而得名,很多村民家住此岸,田在彼岸,每日要绕行很远到对岸劳作。后来,有人自造了木筏,但因为撑船人水性不好,时常翻船落水。为报答乡亲们的这份情谊,自幼深谙水性的万作柱与妻子商议后,卖掉两头肥猪,建造一只能载10人的木船,向乡亲们承诺义务摆渡,分文不取。因有了义渡,两岸人家往来更加频繁,渡口也成为两岸百姓出入的必经之地。

村民渐渐离不开渡船,万作柱放不下手中的竹篙,便成了这渡口的艄公。从那以后,万家人站立船头撑篙行船的影子,和着两岸青山,深深印刻在大沙河的一湾碧水中。百姓很感激万家人的付出,便集中拔出5.7亩良田,免收租息税赋,专门用来解决船夫工资、维修船只的资金。这更坚定了万作柱摆好渡的决心,一撑就是50年。万作柱临终前告诫儿孙:“做善事是我们万家的美德,义渡是万家向百姓许下的承诺,千万要守信……”

此后万家人一代代接过上辈磨得光亮的竹篙,践行着对村民的承诺。万其真的父亲万述材作为长子,接过篙竿,默默为乡亲们义渡。去世后,万其真的叔叔万术荣二话没说,又在大沙河边摆起了船。1995年,与渡船相伴15年的万术荣老人临终前,将万其真喊来,把义渡的任务郑重托付给他。从此,万其真就成了维系万家“义渡”的接班人。

风雨无阻桨起桨落

1995年,53岁的万其真接过义渡的篙竿,从这时起他的生命便与渡船连在一起。万其真的家在半山腰,从渡口到家里来回超过5公里。因为行人过渡没有固定时间,为方便渡船,他在河堤上搭建了一间10平方米的茅屋作休憩之所。后来村里人觉得他撑船很辛苦,总得有个像样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于是自发组织起来修建了一间十多平方米的简易石屋。从此,万其真便把低矮、潮湿的小屋当成自己的家,夏天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寒风透墙,恶劣的环境从没有动摇过他义渡的决心。

为了不耽误村民,万其真养成了早出晚归的习惯。清晨天刚亮,早起的村民到达渡口边时,万其真已经在此等候。因为担心回家吃饭会影响村民过渡,他总在渡口候着,中午饿了,就在渡口的小屋里烧土豆或红薯当饭吃。这样一直忙活到傍晚六七点钟收工,回家吃过晚饭,万其真再匆匆赶回渡口守夜。

腊月三十要渡,正月初一要渡,三更半夜,村民有急事要渡,河水暴涨,雷雨交加,抢救病危的生命也要渡,在万其真的生活中,没有三十初一,没有天晴下雨。16年来,他就这样一趟又一趟,永不停歇地渡,渡坏了3只大木船,撑破20几把竹篙,一个个小生命顺利降生,一个个病危生命得以抢救,这也许是清苦坚守的万其真人生最大的快乐。长年和渡口相伴,老万已经和竹篙、小船,石屋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欺山不欺水,上了万家船,就归万家管。河里拴着的船谁私自动一下就永远就别想求渡;老人小孩坐船中间,谁不听招呼就不开船;遇河水暴涨,村民有急事要渡船,必须邀上几个水性好的帮忙。就是这万家百年义渡的“古训”,确保了一百多年来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令人折服不已。

淡泊名利的义渡人生

万其真甘守清贫,风雨无阻坚守渡口的行为,得到了大沙河畔村民们的交口称赞。2006年,他还光荣的入了党。万家并不富裕,在全村仅算中等偏下水平。时光荏苒,村里的年轻人坐着他的船过了河,走向县城,走向更远的地方。万其真的子女们也逐渐长大成人,结婚成家。对于他,最实际的变化莫过于,2006年乡政府发给他的补贴由每月80元涨到了540元,这让他在生活负担上稍稍缓了口气。

村里年长的村民给万其真算过一笔账,现在政府每个月给他540元补贴,摆渡一趟平均下来也就一到两角钱。恩施州百余个渡口的船工,每次或多或少都会收取几元钱的摆渡费用。也曾有人邀万其真“合伙”:摆渡一人收费一元,那么一个来回大概有10人,每天约莫30个来回,这就意味着,每月至少有近万元的收入。但万其真听后,斩钉截铁地说:“坚持义渡,是万家祖上传下来的一个承诺,决不能食言,穷也要穷得有志气。”就这样,万其真在这个渡口坚守了16年。

2008年初,老伴撒手西去,离开了相濡以沫40多年的老伴,万其真悲痛不已。出殡那天,他忙了半天,下午就回到渡口。不少村民说他,“你少撑半天船,没人骂你。”万其真也不解释,照样撑他的船。只有儿子知道,那撑下去的一杆杆竹篙,似乎可以减轻万其真心头的伤痛。十几年来,他除了渡口和家里,就没有去过更远的地方,不是他不能去,而是他丢不下渡口,丢不下渡河的人们。

数公里外,沪蓉西高速和宜万铁路相继建成,鄂西群山里的世界也在飞速的发生变化。守在渡口的万其真,不识字,不读书看报,不看电视,只管迎着每日的霞光,一桨一桨地划,一船一船地渡。大沙河村278户村民,1000余人,加上过往的外地人,经小船过渡的人很多。16年来,连万其真自己也不知道,他船来船去到底渡了多少人。万其真偶尔来了兴致,也能一边撑船,一边引吭高歌:山高只有人行路,水深只有船来渡……嗓音沧桑浑厚,与桨声风声相萦绕,久久回荡在群山环抱的大沙河上。

世代传承守望彼岸

冬去春又来,木船变成了铁船,篙竿变成了船桨,黑发摇成了银丝,不变的是那份质朴的承诺和执着的坚守。十六年间,万其真也曾找人顶过班。那是在2008年11月,他不慎摔伤了手和腿,两三个月不能下床活动。他急着打电话叫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大儿子万芳权虽然很快请了假,回家照顾他,但因为签了合同过不了多久还得赶回去继续做工,不能接替摆渡。

儿子临走前,万其真思前想后,叮嘱万芳权说:“你去找个外地会划船的渡工来帮忙。就算每个月贴钱,也不能让这渡船停下来。”后来万其真每个月花800元雇人摆渡,做了2个月。待病稍好一点,他又亲握长篙。

自那次摔伤后,万其真的精神也比以前差了很多。河,村民们每天都要过,未来的船,该由谁来掌舵?这是年近古稀的万其真思考的大事。但他不知该如何跟儿子提,因为他知道:对于在外闯荡过的万芳权来说,义渡的那份微薄补贴,真的没什么吸引力。要他回到这个群山里的小村落,安安静静、默默无闻地做个渡口的船工,也不是件容易接受的事。

然而,从小目睹着父亲对义渡的坚持,对信义的坚守,万芳权同样被感动着。去年,万芳权毅然接下万家第四代义篙,并参加了县地方海事处组织的两次专门培训。每次被别人问,万芳权会一字一句地说:“父亲常对我说,干就干好一点,对乡亲们好一点。他撑不动了,还有我,我撑不动了,还有我儿子。等我撑不动的那天,或许村里就有了大桥,不需要摆渡了。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承诺,我一定会讲给万家的子孙听,让他们不管做什么,都要信义为先。”

万家人的义渡是乡亲免费的路,更是人们共同守望的心灵渡口。2010年12月14日,新闻局以新闻阅评专辑的形式肯定了“三代艄公义渡百年”事迹宣传报道,盛赞义渡精神为“山泉般纯净的精神,深山里流出的赞歌”。2011年1月9日,万其真当选感动湖北2010年度人物。

历程评述:

百年义渡,支点是一诺千金的诚信,更是解人之忧的道义。为报答在困境中收留并关爱过自己的村民,万家四代人在大沙河口接力摆渡。风风雨雨的大沙河渡口,承载着万家几代人的质朴,见证了他们的诺言和百年祖孙情。16年来,万其真接送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淡泊名利,风雨无阻,用手里的竹篙丈量着简单的人生。桨声灯影里,万其真用那份坚守与执著,续写着感人至深的信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