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内彝缅语语音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内彝缅语语音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彝缅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一直以来彝缅语的研究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和研究的前沿,彝缅语的研究对于藏缅语族乃至汉藏语系的发生学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复辅音、清浊声母、塞擦音和小舌声母、松紧元音等7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彝缅语语音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关键词】彝缅语;语音;综述

彝缅语一般也叫缅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重要语支,对于彝缅语称谓的来源当属本尼迪克特的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下位7个主要分支,其中有缅彝语支(Burmese-Lolo/Burmish),本氏以更为紧密的关系把缅语和彝语这两个核心语言联系起来(见Sino-Tibetan:A Conspectus,Cambrige,1972)。易家乐(Egerod)、维格林等(C.F.Voegelin and F.M.Voegelin’)以及其他一些语言学者也采用了缅彝语这一称谓。伯令(Burling)和马提索夫(Matisoff)则称之为彝缅语(Pro-Lolo-Burmese),彝缅语的称谓也就见于其他学人的著作。彝缅语语音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对彝缅语各语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描写和分析,基本理清了彝缅语多数语言的语音系统,同时对彝缅语中的某些典型或特殊的语音现象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比较研究

一、复辅音

彝缅语复辅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音系的共时描写、音位的历时来源及发展演变等方面。相关的成果主要有:李永燧先生的《彝缅语唇舌音声母研究》(民族语文,1989.3)一文运用彝缅语言10多种语料探讨了唇舌音声母的性质,对10多种语言的唇舌音声母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依据语音对应规律重建了彝缅语古唇舌声母的形式,并探讨了古唇舌声母在彝缅语个语言中的反映;《彝语先喉塞鼻音声母考察—兼论彝缅共同语鼻音声母的分类》(语言研究,1996.1)一文通过比较得出先喉塞成分呢有两个来源:(1)由原始藏缅语*s,*r等前缀演化而来,(2)是鼻音声母古入声消失的补偿,并对共同彝缅语的鼻音声母分类提出了新的主张,认为有一类清鼻音、二类清鼻音、一类浊鼻音和二类浊鼻音。戴庆厦先生的《彝缅语鼻冠声母的来源及发展—兼论彝缅语语音演变的“整化”作用》(民族语文,1992.2)一文描述了彝缅语鼻冠声母的发音特征、组合类型、语义功能。通过亲属语言、方言的比较、指出彝缅语的鼻冠音有着共同的来源,多与古藏语的复辅音声母对应,其中与带?揲、m前置辅音的复辅音对应的比较多,此外还有带d、ɡ、b的复辅音,认为彝缅语鼻冠声母来自古藏缅语的复辅音声母。指出彝缅语鼻冠声母的形成经历了复辅音“整化”的过程,即前置辅音由多种辅音整化为鼻音,主要辅音由多种发音方法整化为一类。“整化”的结果使彝缅语的声母结构更为整齐、系统;并使一部分词声母主要辅音的清浊向对立面转化,从而出现新的语音配合条例。汪大年《仰光话和土瓦方言的比较》(民族语文,2000.1)一文通过土瓦方言与缅甸语标准话一仰光话的声母、韵母及词汇方面的比较,初步探讨了缅甸语中的复辅音pl、tl、kl、pr、tr、kr等的变化规律和历史变化轨迹,并认为缅甸语有清辅音浊化的趋势,揭示了p、t、k等清塞音韵尾消失和喉塞音“?揲”韵尾的产生过程以及m、n、?耷等鼻辅音韵尾的变化方向和规律。钟智翔《论古代缅语复辅音的变迁》(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1)一文通过对古缅语碑文的研究,探讨现代缅语语音系统中占重要地位的声母复辅音的结构类型及演变过程,并通过与缅语方言及亲属语言间词汇的对比,对古缅语复辅音的演变途径与规律及古复辅音的演变过程会有个新的认识,认为缅语复辅音经历了一个由繁至简的的演变过程,简化是演变的总趋势。

二、清浊声母

彝缅语支许多语言都有清浊的对立,清浊声母的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存在着不平衡性,可以通过亲属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比较来探讨清浊声母的发展、演变过程。相关的研究成果有戴庆厦的《彝语支语言的清浊声母》(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2)一文认为声母分清浊,韵母分松紧,是彝语支语言在语音方面的两个最重要特征。声母的清浊对彝语支语音系统的发展变化起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影响韵母、声调的发展变化,而且对其它声母的发展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制约作用。所以,研究彝语支语言的语音,必须重视声母清浊的研究。《阿昌语的清鼻音》(民族语文,1985.2)一文认为阿昌语的鼻音分清鼻音和浊鼻音(又称清化鼻音和非清化鼻音)是阿昌语语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语音现状分析以及和亲属语言的比较,探讨阿昌语清鼻音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彭春芳《彝语全浊音的语音分析》(民族语文,2010.2)一文用实际录音材料分析了彝语全浊音声母的基本声学特征。分析结果为彝语浊音保留比较完整,浊声杠较长,发音清晰,浊爆音有常态浊音和内爆音等表现形式,它们是同一音位的不同变体;浊音的音强一般高于同部位的清音;浊音对后接元音前过渡第一共振峰有一定影响,其后接元音前过渡第一共振峰一般低于同部位的清音,但浊音对后接元音第一共振峰影响不大。朱文旭《彝语部分辅音特殊演化》(语言研究,2010.4)一文认为彝语舌根辅音k、kh、ɡ和舌尖辅音t、th、d,除了向舌面音te、teh、?誼演化并且在口语中出现两读以外,这两套辅音在一些方言和亲属语言中以p、ph、b相应。这种对应可能来源于上古*pk-、*pkh-、*bɡ-、*pt -、*pth-、*bd-复辅音声母的演化。

三、塞擦音和小舌音声母

彝缅语支的许多语言都有塞擦音声母,而小舌音的分布很少。相关的研究成果有徐世璇的《缅彝语言塞擦音声母初探》(民族语文,1995.4)一文引用中国境内近20种缅彝语言和方言的现代口语、藏文、缅文的材料,对塞擦音声母的来源和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论证了塞擦音声母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3条主要线索:(1)保存了部分原来的塞擦音,(2)在演变过程中同擦音产生了密切联系,(3)来源于复辅音。表明现代缅彝语言塞擦音声母系统以舌尖音(包括齿间音)和舌面音(舌叶音)为两大部分的分布格局以及一些共时特点是语音历时演变的结果。《缅彝语几种音类的演变》(民族语文,1991.3)一文对缅彝语共同语几种不同类型的复辅音声类、小舌音声类和鼻音韵尾韵类的古音面貌、演变源流进行了探讨。盖兴之、姜竹仪的《彝语支语言的小舌音》(彝缅语研究,1997)一文运用彝语支语言的方言材料,描写了彝语支语言小舌音的共时分布特点、彝语支语言小舌音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两个观点:(1)上古彝语支语言没有小舌音声母,(2)现代彝语支语言的舌根音声母是由小舌音声母衍变来的。

四、松紧元音

松紧元音是藏缅语族彝缅语支部分语言特有的语音现象,松紧元音的研究从共时的特征到历史的来源再到历时的演变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马学良的《倮文译注》(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48)一文中提出禄劝彝语的韵母分紧喉和非紧喉两类,指出:彝文中有紧喉元音,就是发音时喉头和声带有点紧缩,我在这类韵母下标-号,以示紧喉。如虎lu55,足够lu55。戴庆厦的《藏缅语族松紧元音研究》(藏缅语族语言研究,1990)一文认为元音分松紧,是藏缅语族一部分语言在语音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藏缅语族语言中的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苦聪语、景颇语、载佤语等,元音都分松紧。元音的松紧同声母、声调的关系很密切。盖兴之的《藏缅语的紧元音》(民族语文,1994.5)一文分析了藏缅语松紧元音的结构形式,比较了他们的异同,介绍了与松紧元音来源的一些语言事实,力图从不同侧面去发现藏缅语族一些语言松紧元音同源联系。认为藏缅语族的松紧元音有着共同的来源,松紧元音与塞音韵尾是共存并生、独立发展的。孔江平的《凉山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研究》(彝缅语研究,1997)一文通过对凉山彝语的声学分析,确定松紧元音在音质上的差别以及音质差别对松紧性质的影响,(1)凉彝语的紧元音后部要比前部紧。山彝语五对松紧元音的音质(高低)都不相同,松元音比紧元音高。(2)凉山彝语的紧元音后部要比前部紧。(3)凉山彝语的松紧元音不仅声带的紧张程度不同,而且咽腔的大小和舌根的位置也不同。紧元音是挤喉音,声带紧张,松音是正常元音,松音的舌根不靠前,咽腔比较少。因此,凉山彝语的紧元音是一种声带较松弛;紧音的舌根靠前,肌肉紧张,因而咽腔大。松音的舌根不靠前,咽腔比较小。因此,凉山彝语的紧元音是一种由声带和舌根及咽腔的共同机制产生的综合性紧元音发声类型。朱晓农、刘劲荣、洪英的《拉祜语紧元音:从嘎裂化到喉塞尾》(民族语文,2011.3)一文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表明:“松紧”元音实质上是发声态的区别。松元音是普通元音。紧元音则有两类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1)僵声类,包括嘎裂声和喉堵态;(2)张声类,包括喉塞尾,以及复合的张声嘎裂。嘎裂声是比较保守的发音,喉塞尾则是最新派的发音。大部分发音人处于两者之间,有喉堵、嘎裂、喉塞等多种变体。

五、元音的共时和历时描写

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陈康的《彝语韵母方音对应研究》(语言研究,1987.2)和陈康、巫达的《彝语语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认为彝语的元音i和?尢不构成对立,因而把舌尖元音?尢和?鬪合并于i、i 。陈康的《彝语*a 、*e 的地域推移》(民族语文论文集,1993)一文从彝语韵类*a 、*e 在方言中颌开度和舌位的变化及其他地域分布,研究彝语支语支韵母单元音化演变的特征。该文指出,“彝语*a 韵的发展趋势是从东至西,颌开度由小变大,由东端的e 向西端的a 推移。《戴庆厦、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的撮唇音和长重音》(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2)一文在义诺话音系描写的接触上,较为系统第分析了义诺话的撮唇音和长重音。江荻先生的 《藏缅语言元音的上移和下移演化》(民族语文,2001.5)一文讨论了“长元音自身音质属性在历史演变中的作用,认为这是元音演化的根本因素之一。该文依据缅文、藏文记录古代语言的元音与现代缅语、藏语的元音的比较,同时结合声学实验,提出了“长元音在演化中上移”,“短元音在演化中下移”这两条演化原理。《缅甸语复合元音的来源》(民族语文,2002.3)讨论了藏缅语言单元音演化为复合元音的过程。在方法上,借助元音音系空间的周边性元音和非周边性元音演化特性来描绘元音的演化方式,指出长高元音音核随着周边性特征的转变逐步下移并形成复合元音的过程。同时,本文还利用语音测量数据来支持这种看法。王朝晖的《先岛语和阿昌语的元音对应关系》(民族语文,2005.4)一文通过仙岛语与阿昌语开音节和闭音节中元音的比较探讨仙岛语和阿昌语元音历史演变的轨迹。认为从阿昌-仙岛共同语到仙岛语经历了a>(?鬡)>o>u的推链式元音转移。

六、辅音韵尾

彝缅语支缅语组大都带有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彝语组除了怒语、哈尼语(少数方言)等有个别带有辅音韵尾外,多数语言没有带辅音韵尾。相关的研究成果有马学良的《彝语“二十、七十”的音变》(民族语文,1980.1)一文通过考察现代彝语数词“十”位于“二”、“七”之后的特殊音变现象,探讨了彝语支语言塞音韵尾的演变过程:-p、-t、-k韵尾—?鬡韵尾—紧元音与—?鬡韵尾共存—紧元音。汪大年先生的《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历时演变》(民族语文,1983.2)一文发现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变化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与汉语以及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语言变化规律极为相似。对缅甸语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找出缅甸语言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研究亲属语言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本文拟就缅甸语中辅音韵尾的来源、历史演变作一初步探讨。陈康的《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民族语文,1993.3)一文认为藏缅语的塞音韵尾到彝缅语阶段,发音部位后移:由双唇、齿—舌根—喉、喉壁。指出喉部闭塞音影响音高,产生音高,声调起辨义作用,并进一步分化,形成一条彝缅语塞音韵尾演变轨迹。

七、声调及语音构拟

彝缅语支的语言都有声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不论是对声调的共时描写,还是声调的产生机制及历时演变方面都取得了很多成果。相关的成果有:戴庆厦的《载瓦语声调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1)一文在分析、描写载瓦语声调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亲属语言比较,进一步探索载瓦语声调的发展问题。《藏缅语族语言声调研究》(藏缅语族语言研究,1998)一文认为声调不是原始藏缅语固有的,而是由于语音成分的变化而出现的‘代偿物’,促使声调产生的因素主要是声母、韵母的简化和多音节词向单音节词发展,而不是别的因素(如语言影响),这是藏缅语语音内部调整表达的功能的结果,是一种语音手段向另一种语音手段的转换。钟智翔的《论缅语声调的起源与发展》(民族语文,1999.2)一文认为缅语经历了一个无声调到有声调的过程,从“音响顺序原则”出发,分析出导致缅语声调产生的原因是语音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出辅音韵尾消失导致的语音变化时缅语声调起源的关键,舒声韵中韵腹元音的长短分化与对立则是缅语声调发展的动力。李永燧的《彝缅语言声调比较研究》(民族语文,1992.6)一文通过10多种彝缅语言的比较,提出彝缅语声调有A、B、C、D 4个调类的假说,并按调类系统对常见的一批同源字分别归类,初步处理了声调的归字问题,探讨了彝缅语声调起源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一些“跑调”现象也做了分析。《论缅彝语调类及其在彝南的反应形式》(民族语文,1995.1)一文认为彝南A调因古声母的清浊二分为A1和A2两调,但归字情况与其他语言或方言略有不同。D调因古元音长短而分为DL和DS两调,这种现象与哈尼语等语言很相象。文章还分析了其他调类在彝南的特点。《共同缅彝语声母类别探索》(民族语文,1996.3)一文通过20多种彝缅语言方言的观察和比较,提出共同彝缅语声母四分法,认为清声母和浊声母内部有全清和次清、全浊和次浊四类,在语言发展阶段论的历史主义原则下以为原始藏缅语辅音前缀发展到共同彝缅语阶段已消失或已融入到声母之中。《彝缅语调类: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民族语文,1996.5)一文结合比较法对缅语4个祖调及其子调和次子调进行解释,并描述其在20多种语言或方言中的反映形式。《共同缅彝语韵类刍议》(民族语文,2000.4)一文通过20多种彝缅语言的比较,提出彝缅语韵类管见:阴声10韵,阳声12韵,入声14韵(各分长短),总共36韵,同时还列举了各个韵类在各语言中反映的主要形式,可窥见共同彝缅语韵母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形。《彝缅语:一种声调祖语》(民族语文,2008.3)一文认为彝缅语作为一种声调祖语,舒声有A、B、C三个声调,入声有D调,组成祖调系统,彝缅语支诸语言在声调上反应出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并提出彝缅语支语言与非彝缅语支语言划分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该声调特征。陈康先生的《论彝语支声调系统的发生与裂变》(民族语文,1997.1)一文认为藏缅语语音的韵尾发展到彝语支阶段,韵尾的脱落导致音节的松、紧和音高发生变化,产生了松调和紧调。由于声母的清浊和元音的长短,松、紧调类又经历了两次大的裂变,彝语支的调类可归纳为:松甲一调,松甲二调,松乙调,紧甲调,紧乙调五类。《彝语支调类诠释》(民族语文,1991.3)一文认为原始藏缅语发展到彝语支阶段,声调经历了两次分化,由于韵尾的影响形成了松调和紧调。由于声母清浊发音方式的影响发生了二次分化,形成了松阴调、松阳调、紧阴调、紧阳调。并且可能由于声母的清化程度,有的彝语支语言已经开始了第三次分化,比较明显的是松阴调已经开始分化为松阴一调和松阴二调。

李永燧先生的《缅彝语音韵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是国内研究国内彝缅语语音的集大成之作,是作者专研彝缅语三十余年来的结晶,也是继王辅士先关于苗瑶语、梁敏和张均如先生关于侗台语语言历史语言之后的一部力作。《缅彝语音韵学》从历史和文化出发,确认了彝缅语“一脉单传”的历史渊源关系,综合运用30余种语言和方言,构拟了原始彝缅语言的语音系统,尤其是着重构拟并解释了彝缅语声调起源的机制和源流,使得彝缅语乃至藏缅语语言的历史比较有了可靠详实的参照体系,为汉藏语言的发生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程默的《载瓦语的声调》,朱文旭的《彝语元音i和?的对立》,陈康先生的《彝语方言研究》、《彝语的紧调类》、《彝语的声调对应》,刘应珍、武自立的《尼苏彝语塞边音在方言和亲属语言中的对应》,傅爱兰的《怒苏语的卷舌化声母》,朱文旭的《凉山彝语复辅音声母探源》,潘正云的《彝语阿都话纯软腭复辅音声母比较研究》,钟智翔《缅语语音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关联现象》、《刀尤方言与标准缅语语音对比研究》、《缅语复辅音辨—与蔡向阳先生商榷》,汪大年《缅甸语东友方言》、《妙齐提碑文研究(一)——十二世纪初缅甸语音初探》,周德才《彝语方言松紧元音比较研究》,石锋、周德才的《南部彝语松紧元音的声学表现》,周德才《他留话先喉塞鼻边音声母探究》,孔江平《阿细彝语嗓音声学研究》、《哈尼语发声类型类型声学研究及音质概念的讨论》,傅爱兰的《怒语的声调》,谢志礼、苏连科的《藏缅语清化鼻音、边音的来源》,朱晓农、周学文的《嘎裂化:哈尼语紧元音》,胡坦、戴庆厦的《哈尼语元音的松紧》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彝缅语语音的研究成果将会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国际彝缅语学术会议论文编辑委员会编.彝缅语研究[M].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

[2]陈康.彝语方言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

[3]李永燧.缅彝语音韵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