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增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综合竞争力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增强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综合竞争力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根据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和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并针对湖北省经济大而不强的本质特征及低层次发展根源,提出增强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湖北省;综合竞争力;增强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湖北社会经济的基本特征仍然是经济、工业、农业和科技四个“大而不强”的现状。尽管湖北地区拥有众多的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全国其他省域相比,经济总体水平、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和城乡收入水平还比较落后。湖北省的GDP虽然逐年稳步上升,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所占的比重不增反降。这不能简单地用“发展不够、思想解放不够、工作落实不够”进行概括,关键问题还是湖北在中崛起战略综合竞争力不强,对此需要通过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深入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着重对湖北省情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

一、湖北经济大而不强的本质特征及低层次发展根源

湖北经济大而不强的本质特征在于发展的低层次性,而长期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又是低层次发展的根源。“大而不强”,即增长较快但绩效低,类似发展经济学所描述的“没有发展的增长”,关键是湖北产业缺乏竞争力。而缺乏竞争力的要害又在于经济发展中附加值低、比较优势不明显、发展成本高,从而导致产品竞争力弱,市场范围窄,盈利能力差,这就是经济发展的低层次性。从外在表征来看,低层次性的突出标志就是诸多的“大而不强”,即经济大而不强,工业大而不强,农业大而不强,科技大而不强;从发展模式来看,低层次表现为产业的规模扩张主要通过低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实现,而低层次性又诱导规模扩张冲动,规模扩张进一步强化低层次性。从而,湖北发展陷入一个困局:越发展,原有的低层次特征越明显,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位次反而越低。“低水平均衡陷阱”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情况下人口增长与国民收入的持久均衡状态。湖北低层次性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湖北经济长期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从历史与现实因素考察,“低水平均衡”在于湖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发展的四个怪圈,即:农村贫困恶性循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产业低水平扩张和区域自我封闭循环的怪圈。

(一)贫困恶性循环。这里是指湖北农业周而复始地维持在低水平循环或缓慢爬升状态。从历史看,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赶超”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作为农业大省,湖北为全国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但是,农村自身积累资金能力被削弱,国家与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农民收入低,科技人员难以在农村落户,农业劳动者素质偏低,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举步维艰。从现状看,尽管家庭承包责任制在一定限度内释放了农村经济潜力,但仍然有三大因素困扰农村发展,一是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少,政策支持不足,造成农业地位偏低;二是农村自身资金积累有限,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又导致农村大量“失血”,造成农村资金极度匮乏,无力实现经济的自我发展与自我提升;三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环境差,投资机会缺乏,亦不能有效吸引外来资金,实现外来牵引式发展。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工业化自然进程遭受人为阻塞所必然产生的结果,是体制性背景。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牺牲农民利益,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赶超”战略,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加重了城乡分割的局面。改革开放后,虽然逐渐放开了农产品价格,放宽了农民入城限制,但是束缚农村工业化及农民自由就业的体制并没有有效消除,如城乡户籍管制、财政“分灶吃饭”制、就业援助、失业救济制度等,极大增加了入城农民的身份转变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入城农民工边际收益不能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水平,甚至仅能维持在与农业生产边际收益相当的层次。不仅如此,制度性阻塞还造成农村投资机会缺乏,金融机构出于盈利本能,不断从农村抽走仅有的资金积累,致使农村资本向城市作单向流动。

(三)产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扩张是指产业规模扩张主要通过简单扩大生产的方式进行。形成产业“低水平扩张”的关键原因在于各地普遍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业体系或空间经济结构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特征。改革后现行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实行财政分灶吃饭,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显示出空前“热情”,以致出现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各地以行政区为界,画地为牢,各自为战,形成“诸侯经济”的格局。因此,地方政府维护本地企业利益,事实上地方政府已经成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主体,企业则成为这种特殊经济体中的生产单元。在地方政府保护下,一些企业丧失通过以结构转换与产品升级提高竞争力的动力。同时,在于欠发达地区劳动边际报酬较低,企业可以通过简单扩大生产的方式追求利润,从而导致湖北产业低水平扩张。

(四)区域自我封闭循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诸侯经济”的格局,因此,相互进行经济博弈,结果陷入“囚徒困境”。很难达成合作均衡,故而区域经济的“自我封闭循环”由此形成,成为一种稳态。湖北经济这种自我封闭循环既不能使原生的(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通过区域分工得到充分体现,也不能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培植出次生的规模经济比较优势,从而导致区域经济效益极为低下,企业缺乏竞争力。

二、增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措施

增强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对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分析基础上,深入把握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出湖北在中部崛起中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正确路径和方法,并针对湖北省经济大而不强的本质特征及低层次发展根源,提出增强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对策措施。

(一)抓住中部崛起的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十一五”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区域发展政策,是继东部沿海开发、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之后,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所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湖北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特别是为湖北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有的政策是直接支持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如税收优惠、项目安排、资金补助等,政策还融入了具有中部特色的政策和可以比照的其他区域政策,如振兴中部老工业基地、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粮食基地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现代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及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必将前所未有地促进湖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因势利导。一要固强增强,即做好“扬长”的工作,对强势指标悉心加以巩固和加强,进一步巩固强势指标的竞争优势。二要培优扩优,要特别注意加强对优势指标的扶持和培育,不断增强稳定性,形成持续上升的动力。三要补短减劣,要高度重视做好对劣势指标的补短减劣工作,注意针对不同指标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着力帮助那些处于上升趋势的劣势指标增强上升动力,及时改变所处的劣势地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四要缓降止降,要注意做好中势指标和劣势指标中处于下降趋势的指标的缓降和止降工作,也要重视抓好优势指标中下降指标的缓降和止降工作。处于持续或大幅度下降的指标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短”中之短,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些指标的下降或减缓下降速度,不断缩小下降指标的数量和比重,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上升。五要把握关键,无论是巩固增强强势指标、培养扩大优势指标,还是补长减少劣势指标和缓止下降指标,都要注意把握那些处于关键位置、影响面大的指标,从关键环节入手,重点突破,就可以带动一大片指标的提升。六要突破瓶颈,要善于从这些“瓶颈”制约入手,着力去突破、去拓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形成全面、持续、协调的上升趋势。

(三)对外开放与对内搞强同时并举,合力增强湖北省宏观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是强国富省的必由之路,但是,要切实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效益,还需要自身的素质强健,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要注重和善于从扩大对外开放和强壮自身经济素质两方面,合力促进经济外向度竞争力和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持续发展动力,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激发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将武汉外商投资密集区建设成为中西部外资最集中、产业效益最好的区域和最重要的发展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投资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矿产、森林等资源,形成对外工程承包的综合竞争优势。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湖北省产业经济竞争力。产业是经济的基础、财富的源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产业竞争优势,是省域经济综合竞争优势的主体。产业经济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增长速度、规模经营、效率效益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特别是工业企业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问题更为突出。这就要求提升产业经济竞争力,必须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着力提高产业经济竞争力。因此,一要建设现代农业,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二要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化、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装备制造、食品、纺织、建材等优势产业。发挥湖北路桥、水利、电力等设计施工建设的优势,壮大建筑产业。三要发展服务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等。

(五)落实三项基本国策,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载体,提升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推动和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健康、持久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要坚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载体,以优化人口结构和提高人才素质为保证,推动省域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持续上升。一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资源优先,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重点抓好火电、钢铁、化工、造纸、建筑、建材等行业以及高能耗物耗的企业。二要建设生态环境。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三要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保持生育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控制人口数量。

(六)壮大财政实力,提高金融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提升湖北省财政金融竟争力。财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经济、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财力支撑。湖北省财政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是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两条“短腿”,对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一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管理。二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七)建设学习型社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湖北省知识经济竞争力。当今世界,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和科技的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经济已成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加强和规范高中教育。二是要自主创新,面向国家战略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突出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服务公共平台。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要实施人才强鄂战略。以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与保障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社会服务环境,全面提升湖北省发展环境竞争力。发展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其优劣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提高。要继续加大经济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的力度,全面提升发展环境竞争力。一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铁路、公路及航运建设为重点,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适度超前发展能源、交通,保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适度超前发展。充分发挥湖北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公路、铁路、长江航运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形成便捷、通畅、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湖北在全国交通大格局中的枢纽地位。二是要优化社会服务环境。加快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湖北、优质服务”四大环境创新工程。建立健全政务环境评价评议机制和投资环境监测评估体系。

(九)实施政府创新工程,构建战略型、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加强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提升湖北省政府作用竞争力。各级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 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和战略方针的制定上,紧紧围绕战略目标、战略途径和战略方针展开工作,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规划能力和战略实施能力,建立起一套科学完善的政府战略规划、执行、评估和调整体系和制度,确保政府规划目标的实现。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和经济管理方式,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注重规划调控、政策导向、信息引导和收入分配调节,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良好服务。二是要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分工,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三是要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城市化为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湖北省发展水平竞争力。一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以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建立起高新技术为先导、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新增长点的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整体提升工业竞争力。二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武汉城市圈建设,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建设一体化”的总体部署,加快武汉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三是要提高市场化水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四是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龙头,以武汉为主中心,以襄樊和宜昌为副中心,以黄石、荆州、十堰等城市为支撑,以县域经济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格局。鼓励省内市县间建立对口协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吸纳民营资本的力度与规模,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源开发、城市群建设、旅游联合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技术、商品、劳务向西部扩张。

参考文献

[1]赵凌云主编.2006: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湖北统计局.2006湖北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湖北统计局.2005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6.

[4]郭慧伶,阳小华.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问题与对策研究[J].学习与研究,2006,(2).

[5]俞正声.努力构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J].当代经济,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