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特点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特点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结构特点,基于扎根理论,对191名来自北京、山西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得出结论:心理安全感包括情绪体验(舒适、平静、愉悦、满意满足、自信乐观)、行为意向(做事情方面、休闲方面、倾诉类和笑)和生理体验(神经系统运行正常、心血管系统良好、免疫系统良好和消化系统良好)这三部分,并且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息息相关的。

关键词:心理安全感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大学生

分类号:B849

1 问题提出

大学阶段是人格和思想成熟的重要阶段,是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研究显示,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大约在30%左右,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或疾病的大学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10%左右;原国家教委曾对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大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除了与自身的心理特点息息相关之外,人们强调最多的是外部原因——基于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冲突以及大学校园生活这一特殊环境。但是,外部原因可能不是最根本的,大学生自身的内部原因有可能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刘明理(2009)的研究表明,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存在普遍的不安全感倾向,而马斯洛指出,心理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推断,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可能是大学生频繁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马斯洛(1942)提出,心理安全感“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是决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心理安全感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从个体层面看,心理安全感的缺失会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从群体层面看,社会成员的心理安全感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有积极影响。目前国内对心理安全感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心理安全感的问卷编制、相关因素研究、成因和对策等几方面,对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和结构研究较少。因此,在心理安全感逐渐成为人们流行口头语的同时,心理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包括什么”的问题让人们陷入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尴尬境地。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进行研究。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之一(另一个是量化研究),它针对不太清楚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解释性的理解,以提供深入研究的线索和理论雏形。在质性研究中,扎根理论是一项重大的突破,它允许我们带着问题,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出发,从人们的表达描述中提取、收集有用的信息,通过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归纳出有用的信息,然后上升到理论层次——由此可见,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对心理安全感的结构进行研究既是现实情况的需要,也是理论研究的需要。

2 研究方法

1967年格拉斯(Glaser)与斯特劳斯(Strauss)共同提出扎根理论,扎根理论研究法就是,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并将隐藏在资料中的理论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挖掘出来,扎根理论的本质是归纳法,主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构建理论。

2.1 选取样本

扎根理论主张根据研究目的选取样本。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结构特点,因此,应用半结构式访谈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选取来自北京、山西的214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所有访谈对象都自愿参与访谈)。对回收的访谈问卷进行筛选,删除23份无效访谈问卷,最终访谈对象为191人,访谈问卷有效率为89.25%。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77人,北京师范大学35人,中国人民大学16人,中央财经大学34人,山西财经大学29人;男生91人,女生100人;大一83人,大二52人,大三27人,大四29人。

2.2 资料收集

扎根理论研究法的资料来源可以是访谈、参与观察、田野(实地)观察、图书馆的档案资料\出版的文件(报纸、政府公报)或未出版的文件(日记或信件)等,其中访谈或参与观察是扎根理论研究法的主要资料收集技术。因此,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根据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在教室或宿舍等相对较安静的地方由访谈者向访谈对象口头提出问题(访谈者均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要求访谈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出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安全时的各种感受和表现,访谈者对报告进行记录。每个人的访谈时间大约为15分钟。

2.3 资料分析

扎根理论为资料的分析提供了一套比较普遍适用的操作性程序,它提出了从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到核心式编码的循序渐进的步骤。在此,编码就是指一种把资料分解、概念化,再以新的方式将资料重组的操作化的过程。

2.3.1 开放式编码

所谓开放式编码,就是指研究者将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分析,赋予各种概念类属。因此,在剔除收回问卷中的无效问卷,并对有效访谈问卷进行编号后,将访谈对象报告的感到安全时的各种感受和表现录入新建的excel数据库中。这个过程中要求全而详细,不遗漏访谈对象陈述的任何信息,并且尽可能使用访谈对象的原话作为概念归类的基础。

例如,有的访谈对象说“在感到安全时我会很踏实,神经放松,很愉悦”,这里将“踏实”、“神经放松”、“愉悦”作为核心词录入excel数据库中;有的访谈对象说“感到安全时,我会听音乐、唱歌,哦,对了,并且食欲很好哦”,这里将“听音乐”、“唱歌”和“食欲很好”作为核心词录入excel数据库中。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访谈对象的陈述中有一些用语用词重复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对提取的核心词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

2.3.2 关联式编码

关联式编码,就是进一步合并前面已经形成的概念类属,并发现这些概念类属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因果关系、情景关系、功能关系、过程关系、时间先后关系等等)。在关联式编码中,每次只对一个概念类属作分析,发现与其它概念的关联。通过对每个概念类属的渐次分析,最后可以形成一张所有概念类属的关系网。

例如,在开放式编码中访谈对象提到的“舒畅”、“舒服”、“惬意”均属于“舒适”,“自信”、“充满期望”属于“自信乐观”,“唱歌/听音乐”、“逛街购物”均属于“休闲”,等等。因此,我们将开放式编码中的编码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并再次进行频次统计。

2.3.3 核心式编码

通过上述对关联式编码的描述,可以看出关联式编码所形成的众多概念类属并不是同等重要的。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在这其中有一个或者几个核心概念类属起着关键作用,这些核心概念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关联能力,这一过程就是核心式编码,它是建立

理论的基础。例如,由上一步得到的“舒适”、“自信乐观”其实都属于“情绪体验”的内容,“休闲”、“倾诉”均属于“行为意向”方面的内容,等等。在此过程中对核心式编码后的结果进行频次统计,最后进行卡方检验。

以下通过本研究部分内容的关系图表来进一步说明上述三个编码过程(见表1):

3 研究结果

通过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得到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维度结构以及各个维度的内容,具体结果如下:

3.1 心理安全感的维度结构

用扎根理论研究法,通过对191名在校大学生的半结构式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得到心理安全感的结构包括情绪体验、行为意向和生理体验三个维度,通过频次统计可以看出,情绪体验(375频次,占总数的66.02%)所占的频次百分比最大,超过了所有频次的一半。并且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三类反应的频次分布有显著差异(X2=55.58,p

3.2 心理安全感各维度的具体内容

3.2.1 情绪体验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得到情绪体验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按其所占百分比依次为舒适、平静、愉悦、满意满足和自信乐观。并且,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五方面的频次分布有显著差异(X2=26.34,p

3.2.2 行为意向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发现行为意向包括四个方面,按其所占百分比依次为做事情方面、休闲方面、倾诉类和笑。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四方面的频次分布有显著差异(X2=58.36,p

3.2.3 生理体验

通过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发现生理体验包括四个方面,按其所占百分比依次为神经系统运行正常、心血管系统良好、免疫系统良好和消化系统良好。卡方检验结果表明,这四方面的频次分布有显著差异(X2=63.47,p

4 讨论

在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构建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结构的过程中,对资料进行循序渐进的逐级编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扎根理论已经建构了一整套操作程序,对编码过程也有了详细的说明,但是不可否认这一过程中仍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每一步编码过程中严格尊重事实,忠于研究对象对问题的原始描述。例如,在第一步的开放式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应对原始资料进行全面、仔细的录入,越细致越好,不要遗漏任何重要的信息,并且要注意寻找访谈对象使用的原话,特别是那些可以作为编码核心词的原话。

通过扎根研究方法,对收集上来的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关联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最终得到心理安全感的结构包含情绪体验、行为意向和生理体验三部分。马斯洛(1942)通过调查得到,个体在安全感时的表现有:(1)感到被喜爱、被接纳,(2)有归属感,(3)感知到的世界和生活是愉快、温暖和友好的、所有人像兄弟一般,(4)感知到的他人也是愉快、友好和温暖的,(5)感到安全、很少感觉到威胁和危险、不焦虑,(6)对他人信任、包容他人、易被他人打动,(7)期待好的事情发生、乐观,(8)倾向快乐或满足,(9)平静感、放松感、没有冲突、情绪平稳,(10)倾向于外向,(11)自我接纳、对自己宽容,(12)镇静、积极、有自尊、力量感,(13)相对缺乏神经质或精神病倾向,(14)合作的、友好的、关注他人并具有同情心,这些表现中包含了情绪体验、行为意向和生理反应三部分。与此同时,Skogan和Maxfield(1984)将安全感解释为一种生理状态和表达态度,并且认为身体上恐惧的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表明安全感是一种生理状态和表达态度。由此可见,这些先前已有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通过扎根研究得到的理论构想相一致。

4.1 情绪体验

通过扎根研究得到,大学生处于心理安全状态时的情绪体验有舒畅、平静、愉悦、满意满足和自信乐观,其中舒畅、平静和愉悦是主要的三种情绪体验(所占频次百分比最大)。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安全、信心和自由的感觉;安莉娟、丛中(2003)认为,安全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吴宗宪(1994)认为,安全感是一种平安舒畅的感觉——这些以往学者提到的信心、自由、确定感、可控制感和平安、舒畅的感觉与本研究访谈结果得到的舒畅、自信、平静等感受较为一致。研究得到的这几种情绪的产生往往都是因为内外刺激和环境、事件能够满足个体的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愉悦感受的情绪体验能够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可见它们都属于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个体应对挑战,缓解消极情绪,并且积极情绪的反复体验还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弹性,提高社会关系质量,最终增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由此可见,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身体健康也有促进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心理安全感包含了很多积极情绪,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2 行为意向

当处于心理安全状态时,个体的行为意向主要包括:做事情方面、休闲方面、倾诉方面和笑,其中做事情方面的频次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所有频次的一半。其中,做事情方面主要指那些具有积极作用和效果的能够促使个体更加顺利完成任务的行为意向。休闲方面指具有放松身心和愉悦身心功能的活动。倾诉方面指那些可以增强个体与其他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联系,并且能够进而得到更多的人际支持和信任的行为意向。可见,心理安全感对于促进个体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际关系在心理安全感中占有的一席地位。李宏翰(2000,2004)曾提出人际安全的概念,并认为人际安全、人际张力、人际期望和人际报复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四种主要主观因素;丛中、安莉娟(2004)等人认为人际安全是心理安全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安全体验。最后单独列出的内容是爱笑,这是个积极的行为意向,爱笑不仅可以反应出个体自身的轻松愉悦状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还能起到积极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心理安全状态时个体所表现出的行为意向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个体更专注的做事、更好地完成任务、进行积极的活动、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4.3 生理体验

心理安全状态时个体的生理体验主要包括:神经系统运行正常、心血管系统良好、免疫系统良好和消化系统良好,其中神经系统运行正常的频次百分比所占比重最大。神经系统运行正常主要包括精力充沛、神经放松、精神状态良好和睡眠好;心血管系统良好主要指心跳平稳、呼吸顺畅和血压正常;免疫系统良好指身体状况良好、少生病;消化系统良好主要指食欲好。神经系统运行正常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与个体的精神状态有关,其他三方面的内容主要与个体的生理指标和生命特征有关。当然,除了以上四个系统之外,人体还包括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虽然本研究的结果中并没有这几方面的内容,但是并不代表这个生理指标没有变化。可能是因为内分泌等系统的变化不容易引起人们的察觉,所以人们往往忽略了对这些方面的表达,但是通过已有的研究结果推论,在心理安全状态下,个体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命特征,生理上各个系统运行正常。

综上所述,在心理安全状态时,个体具有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行为意向和良好的生理体验——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能够激发一般的行动倾向(即接近或趋近倾向)、促进活动的连续性,并且对身体健康也有促进作用;积极的行为意向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从事其他活动和任务,进而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和维持;良好的生理状况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还是个体从事其他活动的基本保障,也是个体维持积极情绪状态和良好心态的基础。由此可见,心理安全感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行为意向和良好生理状态这三个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们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

5 结语

在国外,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界颇受重视的一项研究方法,被认为是“今日社会科学中最有影响的研究范式”,走在“质化研究革命的最前沿”。扎根研究发展出来的理论是扎根于原始资料的土壤中的,它真实使其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本研究尝试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来探索大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安全感包含情绪体验、行为意向和生理体验三个维度,并且在心理安全感这个整体中,这三个维度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对个体的身心健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结论对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心理安全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