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内心体验:儿童习作的本真取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内心体验:儿童习作的本真取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前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南京市秦淮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的阅卷工作,负责批阅七年级的作文,并担任阅卷小组组长,兼任阅卷中的仲裁工作。一共批阅了426篇作文,约占学生总人数的九分之一。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批改的习作状况,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当前小升初阶段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不由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 过分强调习作技巧的表现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的习作教学中依然存在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现象,规定写文章时结构工整,多用华丽辞藻和修辞,突出中心思想,错误地把学生引入到只注重技巧的误区,背离了学生表述最熟悉的自我生命活动的宗旨,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写作时不约而同唱起了“同一首歌”。本次习作相对而言可选择的题材宽泛,要求学生叙述童年时的一件事儿。在我批改的试卷中,有这样一种开头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童年是――;童年是――;童年是――。”可爱的孩子们在结尾还不忘用同样或类似的句式再呼应一下。可是,此类结构的文章数量至少占笔者阅卷总数的四分之一,而引用罗大佑的《童年》的歌词的文章还有相当一部分,这是非常不妙的。事实上,写文章是没有具体的规矩可言的,在小学阶段,写作更是要淡化“总分”“总分总”“首尾呼应”等技巧章法,引导学生关注内心体验

二、 过分强调习作的思想性

叶圣陶指出:“小学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一篇文章即使文采不足,但是如果感情真实,能有发自内心的感受,都是值得褒奖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孩子在写作中往往忽视内心真情实感的表达,文章写到最后都要落在非常高的思想点上,少了儿童该有的童真童趣,这是很可惜的。在笔者所批改的426篇习作中,有这样几种题材的文章引导了“潮流”。第一类故事永远都发生在雨中,父母那淋湿的背是孩子心中永远的痛,于是暗自许下好好学习的诺言,看了这样的文章,很是脸红,因为笔者小时候也写过,但是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类文章依然活跃在“时尚”的前沿。这类作文不下于30篇,约占笔者批改习作总篇数的十分之一。第二种题材的作文也是孩子们特别爱写的――钓鱼、骑车等活动类的文章,孩子喜欢钓鱼无可厚非,喜欢写更是没有问题,可惜钓鱼的过程都一样,结果都是满载而归,真是叫人哭笑不得。还有很多孩子喜欢写学骑车,第一次骑车意义重大、印象深刻,可是到最后得出的全部都是“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又红又专”的道理,这样的境界让阅卷者都倍感惭愧。

在呼唤作文其实是“以我手写我心”的今天,为什么作文还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为什么我们新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之后,作文还局限于那几种亘古不变的题材呢?如何让儿童的习作更趋向于生活本身,更趋向于内心体验?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我通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有了以下几点思考,求教方家。

一、 尊重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

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老师说过:“儿童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核心价值的定位,儿童立场应是现代教育的立场,教育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在指导儿童写作过程中,我们更是应该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确立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给儿童充分表达和写作的自由,尊重儿童独有的视角,鼓励儿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儿童一切源于生活的内心体验。

1. 回归自然

要实现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应该顺应儿童自然的天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时间万物遵循的最高准则,自然之道是最质朴最本真的规则。“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最美的艺术境界,而刻意雕琢则是艺术创作的大忌。自然规律是如此,艺术创作是如此,儿童习作是生命本真的表达和交流,当然更要回归自然。如果学生的选材源于自然生活,表达方式清新自然,情感的流露发自内心,童趣自然洋溢于字里行间。

每天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我的西瓜浇水。一连十多天过去了,花盆里依然空空如也,我垂头丧气地问:“妈妈,西瓜什么时候发芽呀?”妈妈安慰我说:“它在土里使劲钻呢!”果真,在第15天的时候,我的西瓜籽发芽了,一颗嫩绿的小苗在微风的吹拂下合叶轻拍,我轻轻地抚摸着它娇小的叶片,滑滑的,嫩嫩的,就像抚摸婴儿的脸。我盼望着它早日开花、结果。

小苗在我的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叶片由原来的两片长成了三片、四片、五片……它不停地生长着。茎叶爬出了花盆,茎叶上有细细的绒毛,不久就开出黄色小花。其中有一棵小花的茎圆鼓鼓的。“它结果了,真的结果了!”我兴奋得一蹦三尺高。

西瓜越长越大,慢慢地有乒乓球那么大了,可是长到有小皮球那么大时它就不长了。妈妈说:“花盆太小了,已经不够它的成长了。”

以上文字节选自南京市五老村小学四年级单添辰同学的习作《种西瓜》片段,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通过简单的和妈妈的对话来表达自己对西瓜发芽过程的观察及等待时急切的心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发现的智慧,展示了儿童习作生命本真的表达。

2. 认识自我

想要实现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要引导儿童主动认识自我。在我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科举严格按照“八股”的结构方式作文。显然,这样的作文只能是“为圣贤立言”。“八股文”消失了,然而其影响在传统作文中犹存,其表现在学生也往往要以政治化的公众话语,或教师提倡的某种“霸权话语”写作,这虽然已不是“为圣贤立言”,但仍然是“为他人立言”,换来变去,就是没有让儿童以个体生命的话语,为“自我立言”。如此“言不能为心声”,又怎么谈得上儿童的主体地位呢?所以,以人为本就应当从认识自我、尊重自我开始。在儿童作文中以“自我”为话语,展示自我的存在,方能使习作真正成为儿童个体生命的一种状态。

我在写作业,但是越来越困,便躺下了。突然,一个像年糕一样的肥虫子,从床底钻了出来。只见它浑身幽绿色,唯独眼睛是火红的,像岩浆一样,里面还有火焰一样的东西在闪闪发光。它摇头晃脑,爬来爬去,像在找东西。突然,它吐出一个黑乎乎的团子,像是个荔枝核,接着,它又把“荔枝核”吞了下去,就这样重复了许多遍。我发现,它的身体越来越大,真吓人!然后它朝我扑来,我“啊”的一声尖叫,大哭起来,哭着哭着就哭醒了,看了看四周,什么都没有,原来是个梦啊!于是,我又呼呼大睡起来。

四年级同学姚舒予的《梦》虽然不长,是个短小的片段,其间却是一个孩子对于梦境的个性描述及独特感受,这样的叙述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只要是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无论什么题材都可以入文,只要是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样可以写得精彩。

3. 关注自由

想要实现儿童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还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自由。儿童精神是什么?有人归纳为是自由的游戏精神,这不无道理。儿童的纯朴无邪和率真天性,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过程本身就是结果的非功利游戏,在无拘无束的人际关系中享受着平等交往和自由想象与创造的快乐。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自由表达就应当是儿童习作的本真。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虽然在作文教学中已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要做到它并不容易。作文命题的束缚,文章体裁的局限,教师主宰的设套,写作技法的要求和应试求分的无奈,都会从各个方面消解儿童作文的自由度。提倡自由表达是真正调动儿童的写作兴趣、激发写作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如果儿童连想说自己话的权利都没有,不能享受“畅所欲言”的,又如何谈得上对作文产生兴趣?所以在习作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选材,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真正感受畅快表达的乐趣。

二、 提升习作的快乐指数,唤醒儿童内心体验

尊重学生在习作中的主体地位,是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的前提。但是如何让学生不惧怕写作,善于写作,热衷于写作,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方法提升习作的快乐指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寻找素材,对学生的习作要有切实的指导和帮助,让习作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并能在习作中体会乐趣,获得成就感。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之源,孩子的习作出现无话可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关注生活本身。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组织学生观察植物角的植物生长过程,观察班级“生态鱼缸”鱼儿的活动,积极开展班队主题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并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对生活本身充满好奇的学生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

“趣话蚕事”讨论会

课间,看到孩子围着几个鞋盒聊得很开心,凑近一看,原来盒子里铺满桑叶,还有几只白白胖胖的蚕宝宝。最近科学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发了几条蚕,这些蚕儿很快成了孩子们的宝贝。于是我在班级开展一次讨论会,让孩子们谈谈养蚕的过程,聊聊“宝贝”们的趣事。有的同学说,我的蚕吃桑叶时还摆pose呢;有的同学说,我的蚕是个杂技演员,吃桑叶时还倒立,真担心它骨折;有的同学说,自己的蚕宝宝很不幸,夭折了,于是他把蚕宝宝“安葬”在爸爸的香烟盒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学生观察的兴趣全部被调动起来,并且涌现出一大批平时默默无闻的写作能手,写出了充满生命美感的习作。来自于生活的真实素材最能打动人,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的文字便可如泉水般自然流淌。

2. 纸上微博乐趣多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微博要求用户用只言片语传递信息,即在规定字数内准确地表述意思或者观点。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看,微博至少有两点值得关注:一、 微博的表达需要用凝练的语言。二、 微博是主观记录的平台。基于微博这两个特点,我在班级开设了纸上微博,要求学生每天用只言片语记录自己想说的话,纸上微博虽然不能转发,关注的人群也只局限于学生、家长和教师,但是依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微博的热情。在微博的写作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写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于是呈现出的内容也异彩纷呈,极富有个性色彩。

张徐绎同学的纸上微博:

9.20

今天放学后,爷爷偷偷带我去吃了街角的“王婶臭豆腐”,这事儿可千万不能让妈妈知道。

9.21

在我的央求下,爷爷今天又偷偷带着我去吃了臭豆腐,真是“臭名远扬”的豆腐,我不能自拔了。我有一个好爷爷~~

9.22

真是悲剧,妈妈给0号本签字的时候,发现了我的秘密,今天没臭豆腐吃了,还可能要吃“炒肉丝”。爷爷,我连累你了!

9.23

妈妈说,其实她也爱吃臭豆腐,只是怕外面的不卫生,就一直假正经,装作不爱吃。我们决定周末去菜场买,自己做。好棒!

六(上)习作2正好要求学生写关于美食的文章,张同学可按捺不住了,在教师还没有执教这篇习作时,他便写好了,写得非常精彩,还发表在杂志上了,给了他极大的满足感和鼓励。纸上微博是孩子们痛快表达的平台,锤炼文字的平台,情绪宣泄的平台,同时在不知觉中也成为孩子一个小小的素材库,一处快乐的小天地。

3. 换个角度风景美

学生在写作时常常感觉题目太老套,写不出新意来,尤其对于写人的文章,人物特点表现并不明显。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视角来审题,一定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比如说写人的文章,最常见的是“我的妈妈”,要求学生记叙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要写出真情实感。

视角一:学生看到问题后,便开始漫无目的地搜索和妈妈之间发生的事:做错事,妈妈语重心长地教导我;生病了,妈妈无微不至地关心我……这一类老生常谈的题材,让学生的文章如同八十岁的迟暮老人,没有半点生气。

视角二:你是妈妈的什么呢?是“贴心的小棉袄”,还是“同盟”?是妈妈的“出气筒”还是“小尾巴”?一个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母子(女)生活中微妙的关系,学生写起来兴趣盎然。

同一个文题,如果换了一个角度去审题,从不同的方向去选材,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充满活力,写文章对于孩子来说会变成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儿。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换一种思维去发现。

三、 搭建写作平台,展示儿童的本真世界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在最低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会寻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是如此,习作写好后,总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得到更多人的肯定。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搭建写作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1. 师生接力日记,展示风采、碰撞火花

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尝试采用一种新的习作方式――师生接力日记。这一习作方式,改变了“个人日记”的形式,在小组内每天由一名学生来写日记,进行接力传递,最后由教师写一篇日记,打印后贴在教室的板报栏里。接力日记促使“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学习同学作文的机会,并使学生保持一种“努力写好自己的日记让同学看”的心态,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参与到日记的写作中,更让学生多了几分期待,有些学生铆足了劲要和教师比一比。接力日记的评价方式也比较有趣,有小组内同学互评,有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有的日志写得确实有趣,还能得到同学家长的夸赞。对于学生来说,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既给了他们压力,更给了他们动力。有的孩子课内习作写作态度不端正,可对于接力日记却非常重视,问其原因,他竟说,这是我的招牌,我要好好打造。师生接力日记无疑是一个充满创意和无限可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师生共同展示风采,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2. 利用网络共享性,创设学生习作展示平台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如果学生的习作随着教师写上一两句可有可无的评语而画上一个句号,那学生的写作热情不高就不难找到原因了。受到同学老师的共同关注,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我校的校园网是学生发表习作的园地,这些文章既可以呈现在外部空间,还能呈现在班级空间中,绿色的网络环境也为学生的习作发表提供了保证。利用网络发表学生的作文,不必经过主编的审定、筛选、淘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自评互评等形式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在不断练笔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水平。本学期,笔者指导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功能把自己的作文传送给大家共同欣赏。同学们自由点击自己喜欢的作文,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的作文,并及时评析,反馈建议,进行修改。这样的做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自己的作文发表在网上,受到别人的关注,一种油然而生的成就感会带动学生的创作欲,使其对作文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另一方面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多媒体为学生的作文发展提供了一架好的梯子。

3. 自办班级媒体,关注身边小事

班级媒体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笔者组织班级学生成立黑板报小组,定期刊发学生优秀习作。学生自发组织承办班级小报,笔者指导学生做好主编、特约小记者、专栏撰稿人等工作,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这样的措施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无处不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和勇气,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好的班级媒体应该给予表扬、鼓励、展示,对刊登的作文也应该奖励,因为这是学生的智力成果,理应得到保护和尊重。另外,校内网的报刊杂志也是学生发表习作的良田,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投稿,孩子的作文成果得到尊重,更能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

四、 多维评价,肯定儿童的独特体验

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喜欢用挑剔的眼光审视学生作文,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于是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给出大段的修改意见。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因此,教师首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多形式多角度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

1. 让学生成为作文评价的主体,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这些年我批改无数的作文,回过头去想想,都徒劳无功。”当然,这不过是叶先生的自谦之词,但作文评改如果处理不当,的确有可能成为制约学生写作发展的瓶颈。教师评改作文,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大多数学生看完分数后就塞在书桌里,写作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更谈不上由于兴趣的驱使去主动写作了。怎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应该尝试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评改的主体。学生的评价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学会自主修改作文是小学高年段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小学高年段学生通过训练,能够具备自评和他评的能力。自评不是自我批评,而是建立在自我展示的基础上,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欲望,学生的自评可以从“炫炫好文章”的角度展开,把习作中自认为写得最好的章节读给同学们听,说说好在哪。他评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平时的阅读教学,大多是带领学生精读课文,学习作家的成功经验,这实际上就是赏析文本。在学生互评作文的过程中,可随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同伴的文章。

2. 多样的评价标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评价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一个标准。特别是作文评价,应该通过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进行积极点评,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在评价时,可以横向比较,但是更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进行纵向比较,能看到学生的进步。

3. 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习作教学和学生的写作都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我们常常把写作看成是一个瞬间成文的结果,却忽视了成文的整个过程,包括成文前的思考,成文中的交流与再思考,以及成文后的反思。因此,就写作活动本身来说,写作是一个持续与发展的过程。形成性评价正是对正在进行的写作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关注学生的写作过程和创作动机,并及时反馈,促其改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在儿童的世界里,生活是什么样子呢?这得由儿童自己来描述。作为教师,应该做一个快乐的领跑者,一个专注的倾听者,一个知心的创造者。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给孩子一个本真自主的学习支点,这样,孩子定会展示给你一个用梦想和自由描绘出的七彩童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