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决定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与对策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社会的认同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前提,主要受文化底蕴、心理健康和社会阅历三个方面的影响。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的认同教育,使大学生成为正确认同社会、愉快融入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一代新人。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能否认同我国的社会制度,认同核心价值观,认同职业,认同劳动人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要解决大学生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认同问题,就必须对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进行认真分析,对症下药,使我们的大学生成为热爱社会、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代新人。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及现状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学科知识体系自身的问题外,还受到社会特别是大学生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诸多非智力人文因素的影响,而理工科类知识接受的难度仅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自身,主要受到大学生自身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看,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文化底蕴
大学生能否实现社会认同,首先受到其文化底蕴的影响。人们通常认为,大学生接受了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拥有多学科的知识,是当然的文化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知识与文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从有知识到有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学生也不例外。当然,我们这里所涉及的文化是一种心态文化层面,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否拥有文化,拥有什么样的文化,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
由应试教育滋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使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简单存储、复制。我国的教育就像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流水线,大批量地生产着一代又一代既不了解社会,又不了解他人。甚至不了解自己的学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分离,学校在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教育的缺失,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同。以至当代大学生可以成段甚至成篇地背诵名文,也可以从数字意义上考出“好成绩”,而在社会生活中却不得要领;当代大学生可以拥有众多的偶像甚至为之癫狂,却从不关心其成功背后的艰辛历程;当代大学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从家庭到社会的厚爱,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主张自己的权利,却鲜见社会责任意识。知识的积淀不等于文化的积淀,没有文化与没有知识是同样可怕的。传统文化、市场文化、世界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积淀,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是实现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基础,为此高校必须坚持自己的文化操守,必须与商业化、功利化划清界限。
2.心理健康状态
当代大学生实现社会认同,还受到心理成熟与健全程度的影响。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包括具有充分的适应力,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不脱离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认同社会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等十个方面。
从整体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还是好的,但大学生个体心理不健康的心理特质在每个人身上都客观存在并时有表现。自负、封闭、逆反和虚无等心理现象屡见不鲜,有的对社会主流意识不以为然,自以为是;有的凭借自己偶然的经历甚至道听途说怀疑核心价值观的真实性;有的凭自己的喜好对核心价值观随意取舍;有的则是根据利益需要择事认同;还有的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政治上的不坚定,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集中表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是实现社会认同的心理基础。
3.社会阅历及实践程度
社会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方式。人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考,产生相应的认同感受。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则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的人们就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经历得越多阅历则越丰富,社会认同逐渐趋于理性和稳定。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和作为社会的基础。但多年的校园生活,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大学生无法感受复杂的社会、体验真实的生活。他们只能从书本、从课堂上和偶发的社会生活中了解到一些片面、单一、僵化和现成的知识。虽然部分课程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实习得到佐证,但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没有充分的生活体验和实践经历,大学生很难建立起坚强的信念和恒久的道德规范,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由于缺少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实践,大学生本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持将信将疑的态度,如果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在生活中遭受挫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所建立的价值观就会瞬间崩溃。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在现实生活面前如此不堪一击,除了教育方面的原因外,涉世不深、阅历太浅,承受不起现实社会的打击、诱惑及生存压力也是重要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表面上追求理想,实际上崇尚实惠;性情中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具体时缺乏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式上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识,事实上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社会,期待建立良好的公共道德秩序,对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从长远有成就事业的愿望,到眼前又缺乏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愿望上有投身社会的热情,实际上又与环境格格不入难以融入社会。
社会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只有让大学生走进社会,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意,才能丰富阅历。随着社会阅历的积累和实践的深入,多数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是可以预期的。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教育
高校的社会认同教育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树立信念、培养情趣、训练思维、提高品位,建立社会认同意识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1.以发展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差别化现状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身理还是动态的,具有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又是不成熟的,需要学校进行人文孵化。应当看到,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程度是与其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即便是同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也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成熟也是合理和正常的,不能因某一时期某一些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人为地把大学生简单地归纳为“80后”、“90后”。尽管与老一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起点有差异,但我们还是要坚信,随着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一天天加深,心理会一天天健康起来,阅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会一天天丰富起来,当代大学生最终还是会认同并成功地融入社会,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
以发展的眼光认同大学生,能使我们在面对当代大学生中的另类现象时更加淡定和从容,允许有错,允许再错,允许改错,要相信大学生总是在错误中不断走向成熟。为此,大学的社会认同教育,既要有结果认同,又要有过程认同。首先是教育者对大学生要认同,大学生积极的一面要认同,大学生消极的一面也要“认同”。只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互认同,在认同中教学相长,才会有成功的认同教育。其次要认识到大学生在文化、心理和阅历方面处在一个波浪式的前进上升周期,绝大部分大学生最终是会实现对社会的认同的。
2.以全面的眼光肯定当代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时代化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是同样突出的,优点往往与缺点伴生,两者相辅相成。社会认同教育既要规范,又要疏导,更要肯定。
当代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极具时代特征。他们已经习惯于把国际社会作为参照体系并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大学生关注和追踪国际前沿的科技发展,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对“国际惯例”、“世界潮流”等的片面推崇,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核心价值观及社会的认同;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不唯书、不唯上,富有挑战意识,但又缺少深入实际、踏实进取的恒心和毅力。为此,在社会认同教育过程中,必须从全面和整体的角度,充分肯定和精心呵护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在鼓励大学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同时,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敬业踏实的实践精神;在倡导大学生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树立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科学精神。
总之,大学生只有认同社会,才能融入社会;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认识大学生的现状,从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实践因素着手,坚持不懈,使大学生成为正确认同社会、愉快融入社会、积极奉献社会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桂守方.社会认同感的缺失[J].心理科学,2007(4).
[2]李慧敏.自我认同理论的“缺失”[J].社会科学论坛,2009(14).
[3]吉登斯.自我认同理论评述[J].江汉论坛,2003(5).
[4]宋振杰.情商竞争力:建立自我认同感.2009/04/29—(Views:4045我学网).
[5]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远感的研究河[J].西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