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生成探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生成探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然而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生成性学习度的把握存在偏差,致使

生成性学习陷入形式的泥潭。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剖析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生成资源利用存在的诸多问题,借以引起同仁的关注。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预设 生成性资源 动态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出现“两极化”,要么过于追求预设的结果,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而忽视生成性目标的达成;要么过于重视生成性资源的开发而使课堂凌乱无章,以致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后者,往往津津乐道于自己捕捉到的动态生成资源,却忘记了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课前预设不充分,没有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打下基石,使生成无处滋生

最近听了几节公开课,其中一位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一课时是这样进行的: 教师在复习初中所学过滤、蒸发、结晶等知识以后便抛出了以下问题。

教师:向学生展示溴水和四氯化碳,并讲解溴水成分,同时问学生是否知道四氯化碳。

学生:不知道

教师: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CCl4和水,混合并振荡,观察现象。然后教师介绍四氯化碳是一种有机溶剂及它的性质,如颜色、密度,在水中溶解性等。

笔者觉得这位教师课前预设不充分,没有为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打下基石,使生成无处滋生。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进入高中不到一个月时间进行的,这个时候学生对有机溶剂的概念一无所知,教师在备课中应设计好如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了解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而不是简单地将CCl4的性质介绍给学生,这完全是传统的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在此处可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如取少量CCl4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CCl4,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分层现象,由于两层都是无色,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哪一层是水呢”?此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个生成性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水层。有同学提出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哪层变为蓝色,则为水层;还有同学提出直接向其中再加一些水,哪层量增加则为水层。在这样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情景中,由于设计角度的多样性和问题结论的非唯一性,容易生成一些新的问题。关于两种方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评价,那种方案更符合简易操作,绿色化学理念。经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CCl4这个完全陌生的有机溶剂的认识会很深刻,对学生进入高二学习有机化学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而本案例中显然教师课前预设不够充分,没有考虑到此时学生的知识层次较低。课堂生成并不一定是出乎意料或意想不到的生成,实际上,成功的课堂大多都是预设而成的。教师虽未预料到具体的结果,但已估计到了这种可能性,教学仍能在预设的框架内开放地进行。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预设能力,通过教师的预设引导学生的生成。

二、动态生成背离了教学目标的约束而随意生成,课堂成为教师跟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感觉走的盲目教学

同样一位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教师演示实验:取少量溴水于试管中,并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请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1:出现分层,上层颜色接近无色,下层颜色为橙红色

学生2:水于试管中液面凹下,四氯化碳于试管中液面凸上

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1描述的结果,学生2所描述的现象使教师神情为之一振,但马上请同学们对这个现象的原因展开了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约用去五分钟时间。(教师也简单的给出了自己的猜测)

笔者认为教学中的生成应该是在严格遵守课程和教学目标下的相机生成。忽视课堂教学的价值导向,教学在“放羊式”的课堂里偏离了文本,偏离了教学目标,让那些漫无边际的“生成”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必然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此处学生提出水液面凹下,CCl4液面凸上的现象时,教师诚然应肯定该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但这个生成性资源并不为本节教学目标服务,也不能帮助我们突破重难点,此时教师在课堂上应果断的摒弃该生成资源,当然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解决。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课堂有限的宝贵时间内让一群步入高中不到一个月的学生分析液面凹下凸上这样一个让教师都困惑的问题,并且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是否有意义值得怀疑。在中学阶段,囿于学生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和学习资源,任务等方面的制约,还不能要求他们像大学生或研究生那样研究出自己的成果,但我们并不反对中学生的生成性学习,问题的关键是我们提倡什么?是提倡一种生成性学习的意识与方法?还是提倡生成性学习的成果?笔者认为应该是前者。课堂生成并不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毫不相关的想象、拓展,它应该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的。

三、违背客观事实,刻意生成,生成资源缺乏科学性

同样一位教师在讲授《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萃取》一课时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学生:老师我认为萃取并没有达到分离提纯物质的目的,原来Br2溶解在水中,现在Br2溶解在CCl4,仍然未能得到纯净的Br2

教师:(欣然一笑)这位同学思考得很到位,分液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可以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出溴。

到此由萃取自然过渡到蒸馏的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做到不为唯书,不唯师,敢就文章的“关键点”“疑惑处”“重难点” 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但同时教师应消除一种误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非都可以作为生成性学习资源和情境。在此处学生就萃取这种分离方法提出自己的困惑,认为萃取分液后仍未能得到纯净的溴,最终怎样得到纯净的溴呢?从教师在课堂上欣然一笑的神情足以可见他对这一生成性资源的渴望。笔者认为,此时,教师固然应该充分肯定该学生严谨的思考,但在进行生成性资源整合时,一定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严谨性。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实际工业上萃取分液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如加入“反萃剂”等,作为中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更本不必掌握,也没有能力掌握。而所谓的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溴和四氯化碳更是不科学的。

参考文献:

[1]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化学教育,2008(1).

[2]正确引领生成?构建流动课堂[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