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师,我还有疑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师,我还有疑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增加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出问题意义的理解”,为培养、提高农村学校初中学生科学课堂中的自主提问能力,分析了当前学生自主提问现状,查找原因,寻找对策。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同时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会问、善问、乐问,恢复学生好问的天性,提升问的水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质疑;自主提问;策略

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提问不应只是教师的特权,而是学生探索知识的有效载体,教师要在课前通过预设并在课堂的合适时间创设引起学生激疑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问设计,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如何提高农村学校初中学生科学课堂中的自主提问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下面结合教学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影响农村初中学生积极提问的主要因素

1.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干扰

农村小学“传授型”教育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课前预设中根本没有学生提问环节。当学生产生质疑时,教师视而不见,怕影响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导致学生的疑惑和观点不能得到及时解答和发表,经过六年的传授型教育,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在初中时没有主动提问的习惯。

2.农村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也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由于农村学生知识储备较少,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学生的自信心相对较弱,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提出问题后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反应存在疑虑,他们在自我认知和评价上往往不自信,这些心理暗示让他们往往遇到问题绕着走,有问题不敢问。

在上述背景下,农村课堂提问只是教师的专利,学生最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机械地解决问题,学生最终很难把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智力活动。笔者认为,只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提问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科学的问题,最终提升科学素养。

二、提高农村学生课堂自主提问能力的策略

1.创建温馨课堂,让学生敢问

古语云:“上兵伐谋,攻心为上”。创建温馨课堂,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合作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一位学生感受老师的关注,运用接纳、支持、赞许、鼓励等积极情感反应,消除紧张、不安、焦虑的心理,让笑声、掌声、欢呼声在课堂上响起。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感悟学习的趣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有敢问的勇气和胆量,才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2.通过课堂预设,让学生能问

下图是传统传授式教学和现代探究式教学课堂上教师在预设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内化知识三环节所占的时间比的对比图。传统传授式教学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疲于解决教师抛出的诸多问题,根本没有时间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事先挖掘一些可提问的知识点和习题,再预设一些有价值的提问空间,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问题再创造、再解决,让学生体会自主提问的魅力,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3.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有问

学生提问是一个正逆思维相互结合的过程,可以反映出知识结构、技能掌握的程度。笔者在教学中通过问题问法的开放性,创设有效的暗示性提问情景,激发学生提问的潜能。

(1)问法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题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质疑、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问题内容的表述也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规范性。

案例:电学“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复习教学中笔者提供下图:

图甲 图乙 图丙

以及一些可供选择的资料:

电源电压6为伏,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上的铭牌字样为“1A,0~20Ω”,

电流表有0~0.6A、0~3A两个量程,电压表有0~3V、0~15V两个量程,

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伏。

表格如下:

这是一道没有具体问题的电学题。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电学知识提出一个自认为合适的问题写在活动单上,也可以增加条件再追加提出相应的问题,其他小组学生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由于这样的开放题具有发散性,学生的积极性立即被调动起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学生就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呈现也是解决问题的起点,笔者在组织问题的呈现时照顾到了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按照一定是顺序,有梯度、层次性的展示。

生1:该实验的原理是 。设计可行的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用笔画线作导线将将图甲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好。

生2:指出图乙所示的实物连线中的错误: 。

师:以上是直接利用原图的问题,较直接简单,能否再进一步利用信息,根据目标任务再提出问题。

生3:闭合开关,移动移动滑片,进行实验,测得数据(见上表),当观察到 时,表明小灯泡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指针如图所示,将数据填入表中。则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小灯泡的亮度与 有关。

……

生生间的问答,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机会还给学生,把说话的机会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的机会,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他们在课堂中地位的变化――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产生了,他们就会在主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有感情地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试,实现教学目标。

(2)问题的开放性

开放性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问题形式,可以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上述案例中是学生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提问,答案是唯一的,这时笔者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问题的深化:

师:我们已经将已有信息都利用了,能否再结合这个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出题或者完成该任务的元件还可以进行……

生1:如果电压表的“+3”接线柱损坏,如何利用该电压表继续该实验。

生2:检查电路连接正确,合上开关,可是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压表示数总为6V不变,你认为发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

.

甚至有学生的问题是:小灯泡的电阻有多大?若小灯泡灯正常发光时灯丝突然断了,各电表的读数为多少?

……

由于学生认知的差异性,不同程度学生的答案是不同的,笔者展示学生提供的不同答案,让其他去学生发现问题,展示者解释自己的分析过程,其他同学进行会诊。通过这种问题补充的形式给了各层次的学生质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加深知识的理解的同时还培养了比较、分析、解说、创新、综合联系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利用一些暗示性语言、语气,让学生感知原本封闭的问题还有很大的窗口空间可以探究,原本开放的问题还有更大的窗口空间可以探究,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地进行自主提问,碰撞出思维和创意的火花。让问题实现:

4.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会问

学生敢问并不等于会问,初级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往往不高,不能切中要害,往往与教师想的问题相差甚远,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提问呢?

(1)通过教师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性提问

任何技能的获得实质是模仿、内化、创新的过程。第一阶段教师针对不同课题和课型,先通过典型例题进行示范性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二阶段教师结合铺垫或暗示性语言,让学生针对不同课题和课型尝试进行模仿性提问。

(2)通过实验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冲突性提问

认知冲突就是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科学教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科学教学中实验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实验这个载体,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行为。

案例:在《安全用电》教学中,笔者给学生表演了一个“不怕电”的节目:我将一盏白炽电灯接到两导线头M、N之间,灯泡正常发光。随后将灯泡取下,我站到干燥的木凳上后,左、右手分别抓住M、N两导线头(如下图)。请同学用测电笔分别测试M、N及我的皮肤,发现测电笔的氖管都发光,实验结束后,教室沸腾了……

通过实验现象的感官刺激,让学生对生活经验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时笔者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问“为什么”:

师:你们对老师的这个表演有什么想法、问题要发表的?

生1:老师你太神了,你为什么没触电?

师:你为什么认为老师会触电?

生2:因为人体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家庭电路电压有220V,远远超出安全电压,所以我们担心老师会不小心触电。

生3:我们那里220V的电压能够把野猪都电死,老师你是怎么做到不怕电的,难道你有特异功能?

师:结合你们的观察,分析,猜猜可能是什么原因让老师不会触电。

生4:是不是站得高就不怕电的?(学生哄笑)

……

生5:老师,快告诉我们你是如何不怕电的。

钟启泉教授认为:“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要,就越有效;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有效;越是细致反思学习自身的经验,就越有效。”引发了这种冲突,就会引发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认知冲突刺激学生主动提问的同时,诱使他们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的。

(3)通过课前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提问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制订合理的目标导向教学单(教案、学案),利用导学案开展教学活动。

课前学案: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寻找问题;

课中学案:课堂中教师展示学生提供的问题信息,引导学生进入教师事先预设好的流程,展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答案,建构知识体系;

即:“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学生产生更多问题”

课后学案:课堂内容延伸,思索、解决更多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走出课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符合科学学科实用性特点,同时给学生下一节课课堂提问提供更为充足的准备。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学生只有敢问、会问、善问,才会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积极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教师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06.

[2]王静.让学生成为提问的主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毛建忠.“怎么问”的运用策略.教学月刊,2012(8).

[4]陈逸.初中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中学物理,2012(8).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分水初中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