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如何在碳减排中获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如何在碳减排中获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降低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已然成为全球共识,但对企业而言却存在短期成本与长期收益之间的艰难抉择。本文立足企业视角剖析了碳减排行为影响企业收益水平的层次和类型,解释了其影响企业发展的微观机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减排策略选择,引导和推动企业碳减排行为的理性发展,培育适应性创新能力作为新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 企业 碳减排 收益 对策 适应性创新

一、“减排困局”:企业对碳减排认知的误区

面对能源经济危机以及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性影响,碳减排已然成为全球共识。尽管在减排分工与实施路径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但是限制二氧化碳排放无一例外的成为各个国家的战略决策,我国也公开承诺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减排目标。与国家层面主动应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企业层面的犹豫不绝和地方政府的“非理性”行为后危机时代,企业利润受到内外因的影响,发展受到制约。在很多企业看来,承担减排责任将提高企业的短期生产成本,占用企业的“生产性投资”企业对碳减排缺乏动力就成为自然。就另一方面而言,面对企业的消极作为,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国家碳减排任务的刚性要求,无奈时只能采用限产、强制迁移等“非理性”行为,这对于中国经济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是较为不利的。

如何提高企业参与碳减排的积极性,推动区域经济优化协调发展就成为突破当前困局的关键。参与碳减排并非无利可图,相反发展减排技术会给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优势,甚至在短期也会获得不菲的回报。本文正是基于对碳减排行为的获益机制进行剖析,为企业具有操作可行的对策。

二、系统思考:企业碳减排收益的内涵与外延

尽管企业减排实施创新行为的未来收益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旦企业实施了减排行为,就选择了一个具备良好发展势头的产业方向,社会资本流入以及这种行为所带来的绿色竞争优势就会逐步凸显。在企业核心创新能力没有带来长期收益的时候,优质社会资源将会为企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而绿色竞争优势也为企业未来应对低碳需求和绿色壁垒扫平了道路,这种收益往往是以降低成本的方式体现的,企业不容忽视。

事实上,企业最容易忽视的是以碳金融和政府扶持为代表的金融衍生产品和地方财政政策,这些都是企业短期可以从碳减排中收益具体行为。因此,企业在碳减排收益的举措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最外层的称为短期收益,包括排放税、碳交易、政策支持三种;中间层可以看做战略层收益,包括获取绿色竞争优势、引导资源流入;最内层的是核心收益,主要是环保技术创新带来的创新补偿,熟悉了解这些获益机制将为企业制定有效的减排举措奠定基础。

(一)短期收益:立竿见影的减排获益途径

通过排放税、获得政策支持以及碳交易都可以让企业获益。排放税按照税基可以分为三类:碳税、二氧化碳税、能源税。排放税的征收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目前在国际贸易中,欧美国家正在考虑对那些因没有缴纳排放税而获取成本优势的进口商品征收碳关税。与此同时,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的国家政策环境。合适的发展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后,各国政府日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号召企业自觉承担碳减排的责任,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碳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强制减排市场和自愿减排市场,主要是通过排污权交易实现的。排污权交易作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对企业经济激励在于排污权的卖出方由于超量减排使排污权剩余,继而将节约的排放指标暂时“储存”以备未来自身扩大发展之用或者通过出售剩余排污权获取经济回报,从而达到市场对企业环保行为进行补偿的目的。

(二)战略层收益:打造企业新时期的竞争利器

绿色竞争优势,绿色竞争优势最早由Kolk A .and Pinkse J(2008)提出。在低碳经济时代,绿色竞争优势是企业最核心的特定竞争优势。它包括节能环保管理而改善环境质量的产品差异化,以及节能环保管理引致的成本降低。一般我们认为,产品的竞争优势来自特色竞争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绿色竞争优势能带来产品差异化和管理成本的下降,扩大产品的利润空间,从而为企业的研发投入及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使得企业进入良性的发展循环。

引导资源流入,企业自觉承担环保的社会责任,研发新的降耗技术会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岳书敬(2011)认为在政府政策调控以及公众低碳意识逐渐觉醒的背景下,资本会向更具低碳发展性的企业流动。自觉创新减排的企业因其成本较低自然会获取资本的亲睐,环境友好型企业也更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容易获取进一步扩张的机会,而环保技术的创新来企业利润的增长则会带来更多的资本流入。

(三)核心层收益:通向企业未来发展的成功之道

获取创新补偿,创新补偿是指企业在环境规制的影响下,进行应用性研究或引进新的环保技术,寻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法或者采用变废为宝的循环利用的生产方式,会给企业带来生产成本的下降、销售收入的提高和持久的技术领先优势。“波特假说”认为,合理的环境规制能刺激被规制的企业在变动约束条件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和改进技术水平,刺激出企业的“创新补偿”效应,从而在部分乃至全部抵消企业“遵循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它的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环境意识逐渐提高及有效的环境规制下,企业通过率先采用环境友好技术性质措施,如改进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节能技术等,并率先将这样的产品或技术导入市场,便可优先于其他竞争者获取先动优势,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从而使其符合时代潮流,不至于在未来的绿色潮流中被淘汰。

三、执行之道:企业在碳减排收益的可行举措

(一)直面碳税征收,笑对贸易壁垒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北欧很多国家已经率先征收碳税,继而实施能源效率标准、碳排放交易制度等多种措施。中国财政部财科所课题组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报告称,可以考虑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并提出我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框架。国际上,自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以来,美、法、英、日等发达国家提出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这无疑会提升国际市场的进入壁垒,削弱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与封存、清洁汽车等具有战略意义的低碳前沿技术开发进行了部署并加大了投入力度。同时,许多国家对采用先进减排技术的企业和正在发展的清洁发展项目给予税收优惠。企业应该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积极开发、应用碳减排技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进行必要的战略投资,开发利用低碳产品和低碳能源,抢占低碳经济的商机,赢得企业的发展。利于获取未来低碳经济的最大收益。

(二)响应减排号召,争取政策支持

近年来,各国纷纷宣布了未来碳减排的目标,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碳减排的奖励政策。如2008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明确承诺到2020年,削减26%-32%的温室气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降低温室气体排量60%的长远目标。英国政府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向低碳产业倾斜。2009年,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将比2005年下降40%-45%,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风电、核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加大了对清洁发展项目的政策和资金倾斜的力度。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把握时代潮流会获取政策的支持,为企业的发展借得东风。

(三)参与碳市交易,借力金融工具

一般看来,人类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由原始社会向农业文明的过渡,第二次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第三次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文明的革命——低碳文明。低碳文明带来的碳金融给企业发展碳减排技术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在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如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英国交易体系等。目前中国的碳金融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排污交易所主要有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作为世界最大的CERs出售国,中国正在积极构建国内碳交易市场以期在国际碳市场中掌握更多的定价权。因此,企业应当把握住国内外碳市场的发展机遇,投身碳金融市场,利用金融的杠杆作用,对冲碳减排的投入风险,获取碳减排的超额收益。

(四)获取创新补偿,创造持久动力

在不断变化的21世纪中,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创新。而企业最主要的创新便是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是基础应用创新。环保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成本竞争优势和特色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降低能耗而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以及植入绿色消费观念而使产品对消费者更具特色吸引力,从而在整体上推动者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环保技术创新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某段时期内获得垄断地位,从而给企业带来环保技术领先者的形象,是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销售渠道和要素来源,更能带来高额的垄断利润。继而企业又可从高额的盈利中拨出资金进行新的基础创新研究,从而将企业送上良性的发展轨道,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四、简要结语:一种新竞争优势的凸显

简言之,无论是立足短期的企业成本降低还是长期的竞争优势打造,碳减排无疑都可以为企业带来不菲的收益。系统认知外部环境变化,有效甄别风险下的隐藏收益必然成为“后危机时代”企业获胜的重要能力,碳减排问题的解析正是这种能力的一个缩影。因此,企业的适应性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的一种新兴的竞争优势,这种能力的核心就是通过内在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机制有效化解外在复杂环境给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进而将其转化为可观的超额收益。这种能力的产生既有赖于现实企业家的敏锐洞察力和决策力,也将借助于理论学者创新工具的提出,因此就为学界与实务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遥.碳金融全球视野与中国布局.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岳书敬.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资本配置效率研究.科学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