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策略探究文献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策略探究文献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语文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普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目前教育形势来看,素质教育并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应试教育依然是主流。素质教育不应仅仅是个口号,语文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文章从教师应当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行了综述,为语文素质教育的探究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语文素质教育 现状分析 策略探究 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探讨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发展状况,以有策略地推动素质教育走进语文课堂,我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各研究者对语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其应对策略的主要观点,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首先关于语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实施中的问题大致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

1.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摩擦。即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依然处于正统地位,传统教育中许多不合理的方面和素质教育相抵触,我国传统教育中有许多观念与方式方法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变根深蒂固。如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智育被强化了,而其他素质被弱化了。顾明远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则是一种带有封建色彩的、封闭的、落后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的家长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很深。[1]柳斌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既然社会需要各种层次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就不能只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应当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而我们的一些同志往往有一种片面的人才观念,一开口就是要培养英才、神童,对培养普通人、培养一技之长不那么重视。[2]王凤琼认为,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是要同这些传统教育观中的错误观点对决,这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替代与融合的一个长期的过程。[3]

2.大部分人对素质教育存在片面认识。即什么是素质教育,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这是许多教育学家教育者不断考虑的问题。在素质教育实施中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理解:有人以为素质教育就是简单地发展学生个性特征,把培养学生的特长当做素质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特长;有人照搬西方随意式课堂,无压力学习;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不注重基础知识,只注重能力培养[4];还有人认为取消初中升学考试、学浅点学少点、减轻学生负担[5]就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以全面提高公民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正如柳斌所说,相对于应试教育来讲,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6]

3.缺乏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评价系统。即对于教育的评价,人们习惯从教育目的、方针、规律等方面入手,而这种评价的迟效性使我们无法在短期内判断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是否达到要求。所以现在的教育评定仍以“应试”为主[7]。目前,我国的评价制度过于单一,大部分情况下只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不能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更不能作为评价学生整体素质的砝码。对于这种评价系统争议颇多,但暂时又找不到有力有效的替代评价系统。顾明远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排除考试。考试是一种教育手段,是评价、检查学习效果的一种方法,也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促进、激励学生学习。特别是检查性考试,可以反馈给学生,使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但是,如果把考试这种手段当做目的,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或者把它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手段,则消极作用是非常大的。[8]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质量,是一直以来素质教育迟迟得不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对语文素质教育的策略探究大致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育培养模式:改“通才式培养”模式为“优势培养”模式。即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里,学生大到偏文偏理,小到喜欢语文而不喜欢英语、或者喜欢物理而不喜欢化学等,还有的学生对物理中的电磁学内容兴趣浓过力学或者光学内容,如果立足于现在的通才式培养模式,这种偏科或者兴趣取向就是不被提倡的,也通常被教师或者家长施加各种压力、影响改变学生的兴趣,学生花费大量的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内容,反而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没有时间学习,更谈不上钻研了,时间长了,学生的优势特长被压抑了,优势得不到发挥,一个潜在的天才也许就被这种通才式培养模式给消灭了。

2.语文课程性质:由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两元对立”走向“有机统一”。即传统课堂教学突出的是以认知为中心,过分看重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以至于把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熟练掌握演绎成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致使语文课堂沉闷乏味、语文教学长期高耗低效,甚至把语文教育逼进死胡同。由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新的探索。冯辉梅认为,语文课应是精神的牵手,灵魂的相遇,情感的对流,思维的碰撞,是一颗心带领几十颗童心与人类优秀的精神产品产生共鸣的过程,但这个交流过程应该是个“读、感、思、悟、说、写”的过程,交流的手段应是语言和文字。[9]刘国正先生说:“我认为语文课的基本任务自然是教学生理解、热爱、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点历久弥新。”[10]语文说到底应是一门关于语言运用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浓浓的母语情结。

3.语文课程目标:由“知识能力论”走向“语文素养论”。纵观1992年到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规定,可以看出其核心概念就是知识和能力,区别只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有所不同;而2003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语文课程的“己任”,并逐步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体现。魏国良认为,人的一生一般要经历三次基本归属变化,由此伴随三次质的飞跃和三次文化适应性水平问题。新生的一代在出世之后的很长时间是在家庭中学习母语,这是第一次社会归属——归属于一个具体的家庭;个体的第二次归属是通过母语书面语言的学习使自己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这一归属任务需要借助学校完成;个体的第三次归属是通过社会语言的学习,产生文化认同,将自己归属于一定文化特征的民族、社会。就这一点来说,学校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含义,就是指导具有一定母语语文素养的新生一代(已完成第一次归属)认识获得较高水平语文素养的需要,帮助他们完成母语书面语的学习(使之顺利完成第二次归属)以达到较高水平的语文素养,推动他们的社会化发展进程。[11]

4.语文课堂教学:由教师“启发为主”转向学生“探索为主”。即认为课堂教学若以启发式为主,则老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靠教师启发,结果是启而不发,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乏味。刘木森认为,探索为主的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明确研究的问题,自己收集和分析信息,做出假设或预测,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共同讨论证据、比较结论及把自己的结论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和建立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观点和新的思维方式,主动地构建、修正或放弃自己原有的认识和解释,从而扩展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12]魏国良指出,要突出语文的实践性、自主性、学习性,而不是规则性、教学性、题类化;体现语文教育解决现实语文问题的策略与能力价值,而不是“吟风弄月”、不着边际地清谈或语言操练。[13]

5.语文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即传统语文教学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知轻体验,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确立了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地位。冯辉梅认为,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并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而是强调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将自主探究学习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诵读、积累、涵泳、体悟及必要的训练、教师的讲授与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其最大效益。[14]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敢于并善于将一些讲的内容,改为指导学生自己分析理解,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思考、分析、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掌握知识。例如汤祥云老师在教学《老山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除了指导学生对重点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准确、形象、生动的用词外,还要求学生带着感情进行写景状物的片段练习,从而逐步达到“愿学—复学—会学”的理想境界,给语文教育素质化注入新的活力。[15]

语文素质教育提倡了几十年,并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成功转型,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诸如思想道德教育空洞、知识文化教学肤浅、个性心理教育缺乏、审美鉴赏教育僵化等教学问题。由此看来,整个社会在应试的大背景在短时期内不会得到根本转变,素质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得到充分普及。

面对这一现实,在不否定素质教育发展的道路依然曲折的前提下,我认为,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它是可以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的身上的,语文教学当然也可以做到这一点,我将从语文教学中占主要地位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面探讨语文素质教育策略。首先,在语文阅读教学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语用的层面获取文本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在语文写作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说话的实践中练就写话的本领,调动自己的感情观察体悟身边的生活,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最后,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一些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无用的观点,将综合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策略地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科、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两种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增长知识的探究目的上。

总之,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全面实行,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完善过程。在素质教育上,我们没有“捷径”可寻,更没有现成的“套路”可循。我们理应在了解、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的基础上,有策略地推动其稳步发展,有策略地让素质教育落实到语文课程的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身上,让每一位学生都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切实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谊、滕珺.教育探索之路——对话顾明远教育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6.

[2][6]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0,18.

[3]王凤琼.我国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其出路[J].内江师范学院报,2008:26.

[4]周凤梅.浅谈素质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40.

[5]丁汉玲.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3:31.

[7]李波.谈影响素质教育质量的若干因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08.

[8]顾明远.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3):63.

[9][10][14]冯辉梅.语文教育的省思与突围[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20,20,16.

[11][13]魏国良.现代语文教育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6.

[12]刘木森.对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现状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0(2):36.

[15]汤祥云.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内涵与途径探析[J].科技资讯,200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