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的力量 现代艺术的“形而下”价值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的力量 现代艺术的“形而下”价值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798艺术区伊比利亚艺术中心展出的“改变的力量”展览其实像所有的展览一样,早已不能引发任何可能让艺术圈兴奋的争论,但是展览主题中的“改变”很有意思,不管有意无意,这个词直接把展览引向了现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

近代以来,艺术圈的专家与非专家们都为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问题争论不休,换句话说,也就是现代艺术能否站得住脚,或者之所以站得住脚的理由到底是什么?用审美时代的眼光来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视频作品和所谓的现成品艺术毫无艺术性可言,根本难登大雅之堂。但是前文说了,现代艺术的核心问题早已不是审美的问题,我们显然无法忽视大量早已经典化了的被称为“现代艺术”或者“前卫艺术”的艺术现象,无论承认与否,安迪·沃霍尔、翠西·艾敏以及杰夫·昆斯事实上都已经成为现代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他们塑造的波普、后现代文化事实上也已经被正名。既然如此,他们成立的依据是什么?在艺术作为形而上概念的背景下,这种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发问显然无法找到答案。以后必定还会有更多与传统的经典背道而驰的大人物出现,关于现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也还会继续争论下去并难有定论,但这并不代表现代艺术的价值观问题完全无迹可寻。

“改变的力量”展览中,王久良只是扔了一堆垃圾在展览馆里,视频《刚果》也是拍摄剪辑粗糙拙劣,而何翔羽的《可乐计划》除了浪费了大量的可乐之外,只剩下一堆触目惊心的残渣,它们有什么理由被称之为艺术?如果他们仅仅只是展示了一个社会现象,那么《新闻联播》每天都在发掘社会问题与现象,并且制作精良,是否更加能被称之为艺术?如果说形式不重要,那艺术如果抽离了形式,还剩下什么?传统审美范畴的艺术观自成一派自不必说,而实用主义者更多地是把艺术当做一种工具性的附庸,典型的例子是那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那么积极改造社会的现代艺术又有什么元素能够支撑其成为“艺术”呢?“改变的力量”中的艺术家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经济、文化和政治问题,展出的很多作品潜藏着改造这个世界的某些方面的意图—这恰恰是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大相径庭的地方,也是往往让艺术理论工作者感到困顿之处,积极改造社会的艺术观是一种可以被当做合理的价值观吗?

事实上,因为艺术本身的问题,我们可能找不到任何理由把展览馆里的那些垃圾称之为艺术,但是同样,我们也找不到任何否定它们的理由。不过,如果把视野放到当下的时代,或者再精确到当下的中国,艺术家的选择其实很容易理解。在“改变的力量”中,很多展出的作品让观众觉得离我们很近,作品中潜藏的煽动力也在这个时代里变得如大家预期的那般合理。不管是艺术家还是策展人,他们通过作品或者展览传达出来的艺术观其实正在当下的中国大面积普及,先不管他们的作品是不是艺术,至少他们是在以艺术的名义,穷图其变,他们是艺术界的“批判现实主义”。若非麻木不仁,这个时代的小文人们似乎也只能如此。

艺术界的资深评论家彭德先生曾称当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博爱”,其实,“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格言,但以中国的现实境况而言,这样的普世价值其实倒也无可厚非,但中国情境下问题也在于当下的中国似乎还处于“自由、平等、博爱”的前传之中。比如王久良的《垃圾围城》展示的是一个被垃圾围住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前几年刚刚举办过举世瞩目的奥运会,长期居住着近3,000万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带着歧视意味的“外地人”……又比如纪录片《刚果》,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几十年前就已经把足迹拓展到了月球,在当下的世界,几亿人每天用facebook进行交友、经商、跨国等等,但刚果却正有成千上万的小孩在饥饿中病变、离世,在非洲相当多的地方,他们能售卖的,只有他们的贫穷!他们被不远万里跑到他们家乡的外国艺术家拍照,然后照片被放在画廊里卖给有钱的藏家。艺术家所为,只是通过他们的观察用作品去展示世界的另一面,他们的作品也许并不能改变什么,这帮艺术家也许只是拥有艺术家身份的一帮“盲流”而已,但这是他们的表达,也许跟所谓的“现实主义”、“后现代”或者“贫穷艺术”无关,仅仅只是一种表达—一种面对混乱、危机或者罪恶的表达。至于这种表达能否实现改变,也许并不重要,但正如阿多诺所说:奥斯维辛之后,不写诗才是野蛮的!而这种“诗”则蕴含了改变的力量,这也正是艺术的力量之所在。

说到这,大概也会很容易理解博伊斯的种树的行为,是不是艺术,似乎真的不重要。也正如栗宪庭说“重要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在当下发生了什么”,在现代艺术进程中,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身处迷局中的“当局者”,我们只是以艺术的名义在做一些所谓“有所必为”的事。当然,这也只是当代艺术价值观中的一种,除了这类直接指向社会的艺术形态,也还有徐冰们做着《地书》或者《芥子园画谱》这样莫可名状的玄虚之作,也还有吕澎在做着“改造历史”的梦,黑格尔说“存在即是合理”,他们在他们的世界里合理着。但就当代艺术来说,在物质消费时代,不管历史改造不改造,形而上学的没落是注定的,价值观只能是形而下的—打个粗俗的比喻,我们买个iphone除了上微博切水果,谁管他妈的设计学?

纽约现代美术馆

阿丽娜·绍波兹妮科芙:未完成的雕塑,1955-1972

展览展出了阿丽娜·绍波兹妮科芙100多件雕塑、绘画和摄影等作品,全面概述了在当时国际大环境下这位重要艺术家的创作。在20世纪最繁华和复杂的时期里,绍波兹妮科芙以毕生作品响应了她所在的时代中意识形态和艺术方面的发展变化,其作品是变形而支离破碎的、性感而令人深思、戏谑幽默并具有政治寓意。战后阿丽娜·绍波兹妮科芙开始采用古典的形象艺术风格,用激进的方式将雕塑艺术重新定义,雕塑不仅仅是记忆的印迹,同时也是她本人身体的代表。在不到20年的艺术生涯中,艺术家留下了一系列富有张力的作品,带有超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色彩。

古根海姆博物馆

黑白毕加索

2012.10.5-2013.1.23

纵览这位西班牙大师1904-1971年的全部作品,“黑白毕加索”审视了艺术家对黑白色调的终生探索,其中包括110幅画作、雕塑和纸质藏品。毕加索迷惑性地仅运用孤立的黑、白、灰三种色调,来掩饰这些富有表达力的作品的复杂性和非凡的力量,通过净化颜色来突出作品的形式结构。展览通过其整体作品,回溯了艺术家独特的主题视角,包括早期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的绘画、灰色调的立体派油画、优雅朴素的新古典主义肖像和画、超现实主义的画像、沉痛灰暗的战争暴行场景、充满寓意的静物写生、对艺术史杰作的生动诠释,以及晚期高度性感化的油画作品。